《有一種愛稱之"考慮媽媽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或議題,不是一個數學習題,1+1=2,或2-2=0。沒有絕對正確的課本,也沒有絕對錯誤的方法。
但每個人身處屬於自己的角色時,「考慮對方的感受」這件事要放在順序的那個位置呢?
(僅僅是個案,不代表所有長輩都這樣)
在老一輩的心態中,喜歡年輕人的直爽開朗性格,也同時是容易激動、容易自我,遇事缺乏冷靜,欠考慮後果。尤其孩子若是和媽媽一起生活,要考慮她的感受,更要考慮自己的前途………
孩子不論廿歲、30歲、40或是50歲,在父母及長輩的心中,就是個孩子(?!),耳提面命的,就希望晚輩在人生的路上好走一點,少一點挫折,碰壁也不要太多;要長輩不擔心絕不可能,但是放手是很難的事嗎?
在這個個案中,有二個地方值得思考的:
第一:「喜歡年輕人的直爽開朗性格,也同時是容易激動、容易自我,遇事缺乏冷靜,欠考慮後果。」
是什麼樣的原因會使長輩會把「直爽開朗」直接連結到「激動、自我、缺乏冷靜」,這是一種對「直爽開朗」的莫須有的罪名,開朗的個性應當能有不錯的情商,讓自己掌控情緒的起伏,調整內在的波動。
當然也要想一下,「直爽開朗」在20, 30, 40, 50不同的年齡層中,所展現的樣子是很不一樣的(不想成熟長大和低智商不納入討論)
遇到長輩對自己講出這番話的時候,大部份的人聽了都感到刺耳,這是一種對自己絕對不夠好的批判認定;但先別否定或想辦法去證明自己不會是這樣的人。
選擇先深呼吸。
第二:「孩子若是和媽媽一起生活,要考慮她的感受」
為什麼直爽開朗的孩子事事都要考慮媽媽的感受?如果不在一起住就不用考慮的意思嗎?
為什麼媽媽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特別是當這個孩子已經是成年人的歲數時,而媽媽都已進入遲暮之年了,還不讓孩子身心都自由的發展嗎?
考慮媽媽的感受往往都是一種巨大無形且揮之不去的霧霾啊,再加上一起生活,不就是直接當扯線公仔就好了,那媽媽一定到吐出最後一口氣之前,都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滿意極了…
要孩子考慮媽媽的感受,試問誰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所以,這時候再深呼吸一大口氣。
長輩有著晚輩永遠都追不上的「年紀」所束縛著,
晚輩也存在著永遠都還沒到長輩的年紀,去思考他們的掛慮形成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同理心)
愛不可能沒有壓力,
只是看承受的忍耐點有多大。
但是遇到這種開懷,不是不說話就行了,更不是要去跟長輩講理,因為家不是個講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