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七十七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会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被社会遗忘的障碍儿童

七十七
·
这个社会上存在着一群不知道如何把蛋糕平均分为三份的人。

“这张纸上有一个圆形的蛋糕。如果有三个人想吃的话,应该怎么分比较好?请尽量保持每个人分到的都是平均的。”

听到这个问题,面前的少年们大多数都露出了苦恼的表情,面对眼前的这个圆圈不知如何下笔。许久,有人试探性的在圆圈的中央画了一条线将蛋糕对半分开,在困惑了些许后自暴自弃般的在其中一半里画了第二条线将蛋糕再次对半分开;有人则直接粗暴的在圆圈里画了两条平行线,完全没有在意眼前的蛋糕是否被平均分享。

“那么,切成五等份呢?”

已经被三等份难倒的少年们这时显得更加手足无措了。之前画了两条平行线的少年这次又迅速的在圆圈里画了四条平行线,然后骄傲的展示给了指导员。而剩下的少年则小心翼翼的把蛋糕平均切成了四份,对着缺了的那一块摆出了愁眉苦脸的表情。在一番考虑无果后,只能随意的加了一条斜线连接起了两条相交的线。

上述的这个问题,是担任临床心理师兼任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宮口幸治教授向医疗少年院里的少年犯所提出的。在得到以上令人吃惊的结果后,宮口幸治便开始研究起了这些犯下盗窃,强奸,杀人等恶劣犯罪的未成年们,将他的成果归纳进了《ケーキの切れない非行少年たち》(不会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一本探讨认知能力低下儿童的作品。

少年的作品

本书的开篇,作者先定义了在北美流行的认知行动疗法:为了矫正患者思考上的扭曲与改善人际关系而人为地增加适当的行为、思考、以及感情和减少不适当的行为、思考、以及感情。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模拟一个社交情境并将正面的思考方式教授给患者,直到患者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境后也能条件反射做出相应的反应。然而,这种疗法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默认了接受该疗法的患者都拥有正常的认知机能,从而忽略了那些患有智能障碍(知的障害)与发展障碍(発達障害)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不擅长学习,在社交上笨头笨脑,缺乏特长等因素在学校常遭到老师的质疑以及同学的霸凌,甚至他们中的多数有经历过家庭暴力。因为未能及时的受到治疗,这些孩子成为了现代教育系统的弃儿,在不知不觉之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踏进了少管所的大门,从而出现了第一段的故事。

作者在少管所内与许多的少年进行了对话,其中一个是“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虽然有些许个例,但作者所收到的答案基本与预想的相符:“我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感觉自己是个低下的人”,“是对方的错,我被骗了”等等。但在此之中,竟有近8%的少年回答道“我是一个温柔的人 (自分はやさしい人間だ)”,尽管他们犯下了连续强奸,放火,杀人等严重罪行。

“在什么方面比较温柔呢?”作者提问。
“对老人啊小孩都很温柔”,“朋友这么说的”,少年们如此回答。
“可是你做了xxx,有人因此去世了,那可是杀人啊。即便如此也是温柔的人吗?”
“啊,看来不温柔。”

如果作者不直截了当的指出少年们所犯下的罪行,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少管所所度过的这几个月并没有教会他们去反省自己的过错:因为少管所的系统并不适用于这些无法做出真实自我评估的孩子。作者将他们的特征总结成了以下五点:

  • 认知机能薄弱
  • 感情控制薄弱
  • 不擅长变通
  • 不确切的自我评价
  • 缺乏社交能力

认知机能薄弱

认知机能指的是通过五感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并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计划并实行的能力此方面薄弱的人往往不擅长“看见”,“倾听”,以及“想像”。他们经常会误解所接受到的信息并错误的进行整理,导致只接受到极小部分的正确信息。因为想像力的贫乏,他们很难有效的对事物的选项进行公正的评估,更不会仔细考虑每个选项在未来所带来的后果。

同样的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少年难以适应学校的节奏。他们无法从老师的话语中截取重要的信息所以听不懂课程内容;不擅长“看见”所以记不住汉字;不擅长“想像”所以无法树立长期目标;也经常被评价为不会读空气(无法根据周围人反应以及场景的气氛做出适当的回应)。其中以缺乏目标最为严重,因为对普通人来说,目标是激励我们努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目标,这些少年便无法体会到努力获得成果后的喜悦感,导致自我评价低下;也无法共请他人的努力。

感情控制薄弱

感情控制薄弱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不善于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常被他人描绘为恼怒的状态;经常恶语相向;以及无法理解自己的心情。在长期的情绪积累下,他们为了释放压力而犯下了诸多暴力事件,其中以性犯罪事件为首。

由于上述所指出的“自我评价低下”,这些缺乏自信的少年因为内心过于脆弱很容易因为他人无意的话语而感到受伤,从而触发了充满攻击性的愤怒情绪。除此之外,另一个能激发愤怒情绪的是当事物没有像预想中一样发展的时候。堆积起来的愤怒情绪使他们无法冷静的做出正确的判断,更一步加重了犯罪的可能性。

不擅长变通

先举一个例子,当需要钱时,我们也许会列举出以下几个获得钱的途径:工作,贷款,偷盗。大多数人都会避免最后一个选项,因为我们能“理所当然”的得出偷盗虽然能解决一时的经济难题,却可能因此而获牢狱之灾的结论。但认知机能薄弱的人无法像我们一样能列举出多个解决方案,反而极有可能只能想出最后一个途径:偷盗,于是在每次缺钱时都重蹈覆辙。只要一考虑出方案,他们不会再三斟酌,而是立刻实施。即使无数次失败的经历已经彻底否决了之前的方案,他们也不会因此做出任何改动。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些少年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僵硬的。他们不擅变通,一切事物在他们的眼里都是绝对的。

不确切的自我评价

上述那位自称“其实很温柔“的少年便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评价,也无法修正这种扭曲的视角。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谁都需要通过与他人的相处,根据对方的回馈来获得合理的自我评估。因为只能接受到极小部分的正确信息,他们所接受到的回馈也是偏倚的,因此经常导致盲目自信与过度自卑。

缺乏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的缺失使这些少年们在学校里被误当成为怪胎,最终引向了校园霸凌。不擅长“听见”所以无法理解朋友之间的谈话也无法加入;不擅长“看见”所以无法读懂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发表了不恰当的言论;不擅长“想像”所以难以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引起不快。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这些少年们选择了犯罪的方式来让他人来承认自己。


遗憾的是,无论是现代的教育系统,司法系统,还是医疗系统,在如何处置这些特殊少年上都没有给出合格的答卷。他们扮演着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角色,彻彻底底被社会体系抛弃,只能自生自灭最终不断加剧恶性循环。尽管许多学校提出了类似鼓励教育的治疗方针,但也正如作者所说,任何口头上的激励都是无效的,因为这类虚伪的夸奖只能短暂的掩饰少年们的缺陷,而不是真正的解决他们的问题。鼓励教育假定了这些少年的问题是“缺乏自信”,而他们真正的问题是“缺乏对自己正确的认识”。

社会忽略了这些障碍儿童的需要,这是作者希望我们认识到的,也是我们都应该了解的事实。

日本亚马逊购买链接(日语)

博客来购买链接(繁体中文)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