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性之間做選擇—性價比與性命的抉擇
去年12月7日在嘉義發生一起工安事故,事故發生後業主死亡,發生過程是拆除業者在高空丟擲東西時,把站在下面的業主給砸死。時間再往前移到去年的7月20日,在新北有一名大學生在等公車時,被從天而降的冷氣機砸死,冷氣機墜落原因是旁邊的大樓正在安裝冷氣機。短短的半年間就發生兩起嚴重的事故,而且事發的地方都是在作業危險區下方,並且都是與作業無關的人員受到危害。
我相信這半年絕對不只這樣的工安事故,只是剛好沒被報導出來,可能是因為沒有造成人員死亡或只有造成輕微受傷或是只有財損,但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因此而忽略工安重要性的理由。之前有被人問過我的「工安」代表什麼意思,我希望它囊括工程施作人員的職業安全或說工作安全也好;以及作業過程中會影響到周遭環境的工程安全。理想中,會將場域區分為工作區與非工作區,目的是阻隔工作人員以外的閒雜人士,確保場域的其他使用者的安全。工作區又會在劃分成工作熱區與非工作熱區,用意是讓工作人員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是工作中的危險區域;哪些區域是可以作為休息補給的安全區域。不過現實往往不像理想中的那麼美好,現實中比較常出現的情況會是非工作熱區與非工作區的界線很模糊,這就會導致其他閒雜人士會不小心闖入工作熱區然後工安事故就這麼發生了。
在台灣很多工程作業的當下連工作熱區都沒有區隔,看看最開頭的兩則事故就是血淋淋的案例,死亡的兩個人都是跟工程施作沒有關係的閒雜人士,至於為什麼沒有劃分區域呢,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成本。以冷氣機的事故為例,在大樓中安裝冷氣的時候,安裝位置的下方要安排一個人做場域管理,而這個人可能就只能做場域管理沒辦法讓他去做其他事情,這樣一來這場的成本就會因此增加,成本增加利潤就會減少甚至還可能會虧本,自然這些施作廠商就不會願意多派一個人去做場域控管,而這些一環牽一環的起因都來自於削價競爭,從一開始的報價就沒什麼利潤可言,當然就會從成本上下手,才能保有那少得可憐的利潤。
作為消費者,我同樣不希望自己被當盤子,我想這應該是所有人的心聲,沒有人會反對吧。但作為施作工程的一方我也會覺得削價競爭是個不良的循環,尤其是面對公家機關的案件時,總是會有個議價的環節,這真的是個從公部門擴散開來的陋習。我很清楚價格與價值是個很難拿捏的平衡點,但我希望大家在追求性價比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當我們在追求極致便宜的時候,往往就會有個生命不知不覺的被犧牲掉。當然就工程方面來說,盡快立法規範才是上上策,讓所有人都清楚明白該怎麼做,這才是對所有人最有保障的方式。
< 資料來源 >
*雇工拆除舊鴿舍!工人半空拋擲「15kg木頭」…業主站樓下慘被砸死: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1212/2641673.htm
*板橋冷氣室外機砸死21歲女 施工單位勒停最高罰30萬: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4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