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逛书店的你,现在去哪里呢?
多抓鱼开二手快闪书店的时候正值上海的盛夏,台风天刚过去,我下班之后找时间去了一下。毛坯工地上摆着货架和篮子,书散散乱乱地排列着,虽然楼层的几个角落摆着几台台式空调以18度大风的低温疯狂吹着,但因为人潮涌动所以似乎毫无作用。多抓鱼的朋友似乎是发现了我眼神里的嫌弃,解释说好书已经在一大早刚补货的时候就被售得七七八八。我一边挠着小腿上的蚊子块,一边表示理解。
和多抓鱼的缘分从他们只有一个小程序的时候就开始,说是姨母笑着看多抓鱼长大也不为过(不是。当然也加入了“从多抓鱼买书然后发现买重了再卖给多抓鱼”这种慈善事业,总结来说,它对于我的意义可能是,虽然知道对方的盈利模式非常健康但还是觉得愿意用钱支持一下——的那种喜欢。今年11月,多抓鱼就要在上海最网红的地段开实体店,一路同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没有阴阳怪气的意思
不知道是从哪篇鸡汤文里看到的,说如果城市是一座小岛,那书店应该是海岸线边上的一座灯塔——说不定也不是别人写的,而是我打动森的时候悟出来的(。我是那种去一个城市旅游的时候,会慕名去逛书店的人;也是提到一个城市特色的时候,很容易就联想到书店的人。虽说售卖的书籍可能类似,有时候站在不同城市的书店门口,看一下它们的会员活动海报,或者是门口陈列的畅销书墙,甚至是同店区域的文具选品,细细品味都有不一样的个性和特色。
比如已经遗憾永久关闭了的台北的敦南诚品,主打“全世界第一家24小时书店”的概念和丰富的读者活动,拍偶像电影也不在话下。
上次谢幕的时候,搞了很久的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打卡,熄灯前24小时也是请来台湾文艺圈的明灯上台演出,是非常体面的一件事。当然诚品在台北还会在其他店继续24小时的特色,这盏明灯还没有熄灭。
又比如东京的茑屋书店,代官山店的气质和书店相辅相成,冷静中产(说人话就是装逼),整个装修就让中产精英有种回家的感觉:巨大的落地玻璃窗,舒适的皮沙发和无处不在的绿植。选书方面也是艺术和生活方式为主,让只认识50音的我也能在里面流连个把小时(听港准备在中国开一千一百家,浪我们拭目以待)。
上海其实也是有不少好书店的,虽然季风倒了之后,的确凄风惨雨了一阵,但这几年又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了一些。除了入驻了各大shopping mall的言几又或者西西弗等,我经常会去的倒是K11对面新天地广场里的三联。两个楼面里虽然有一个楼面售卖的都是文具礼品首饰等杂物,但老牌书店的自尊还是在的(,部分选书还是比较理智。当然主要还是离办公室近。
最近又拖拉着去看了两个比较多评价的,一个是在八号桥这里的神兽之间。
在书店里面来说,神兽之间的面积很小,并不是临街门面,所以傍晚时刻去书店里除了我就只有店员而已了。据说最大的卖点是线上线下同价,以及租售并行,虽然对价格并不敏感,但看了一下选书也颇有一番趣味。加上装修亦有一些小巧思,和旁边特意隔开的活动区域,都包含了一些店主的理想主义。
去年朵云书院旗舰店(从小写过几个毛笔字的人都有被朵云轩和曹素功支配的恐惧)开在了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里,今年去逛的时候因为疫情,倒是享受了一些空旷。里面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开给London Review of Books和豆瓣的专区了吧,风景也真的无敌了,买一本书,买一杯饮料,进去坐着看看陆家嘴云卷云舒,也是很美好的。
国庆假期时候还长途跋涉去了一下金桥,也是为了找这个“网红”书店,叫做城市不眠。主打的虽然也是24小时书店的概念,但我到了那里之后是不觉得真的会有人在里面过夜,因为真的蛮远的……书店两层,中间打通,陈设在外的书籍数量不多,主打的是咖啡座位区域。二层空间走上去,脑子里只会出现小红书热门词汇“出片“,和文学修养倒是没什么太大关系。
不得不说书店所在的文创区域还挺有意思的,都是大面积的空置厂区或者零散摆设的艺术空间,希望以后会有一些人气吧。惊喜是经过书店的时候,看到的硕大的LaLaPort,不知道承诺的等身高高达啥时候能建成呢(已经完全跑题。
还有一些热门的书店,比如黑石公寓,比如思南书局,也并没时间一一探访了。明年茑屋和方所也要陆续登陆魔都,不管是什么样的初心,只要是卖书,感觉内心的道德标尺就可以放宽一些。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受到疫情影响,实体书店纷纷倒闭,洛杉矶一家开了25年的华文书局最后甩卖更是给出了“一元一磅”的价格,怎么说呢,看到书店是真的喜欢,是真的想留住它们,是真的想住在有书店的城市里,但却在忙碌的生活里,读的书越来越少,就真的……还是多读书吧!
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愿意经常逛的书店,或者还会不会在实体书店买书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