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与东北喜剧
提到代表家乡的歌曲,脑子里首先浮现出的是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主题曲: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别看屯子不咋大呀有山有水有树林,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屯子里面发生过许多许多的事,回想起那是特别的哏梗,朋友们若是有兴趣呀,我领你认识认识,认识认识我们屯里的人。
即便内心并不喜欢东北被赵本山及其弟子所发扬的东北喜剧文化代表,但这确实是许多人,包括本地人想起东北文化的第一印象。
曾经有个设计师为每个省设计艺术字,设计到辽宁省时,用的便是笑星的符号,这便是东北给外界的印象。
赵本山和他的小品、二人转,以及电视剧等一系列喜剧表演,构成了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我记不清自己小的时候把赵本山那些春晚小品看过多少次,只知道许多台词我当年甚至能倒背如流。《新笑林》《快乐驿站》是我的童年回忆,小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九的辽视春晚和年三十的央视春晚,全家都会守在电视机前一起等待赵本山的小品,《乡村爱情》《马大帅》《刘老根》这几部经典的电视剧曾经火遍东北,二人转这一地方戏种也因为赵本山而广为人知。
我好像有些难以评价,赵本山到底给东北带来了什么。对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我的印象也蛮不同。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中,关于改革开放后的时代浪潮下所带来了社会问题,新与旧的冲击下农民那些啼笑皆非的故事,是小品中的经典之作。可是后来,他的作品却越来越平庸,也失去了深度和反应社会问题的格局,主题变成了农民之间因为家长里短的小事斤斤计较,为了搞笑而搞笑,营造出一种见识短浅,自私自利的农民形象。也许这不是他的原因,而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急流勇退离开春晚舞台,也是时代背景下的明智之选。
赵本山让东北这片历史上的“文化荒漠”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被全国人民熟知。只是他所传播的东北文化印象,却难免有些单一而刻板。东北明明是全国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地区之一,有着良好的城建基础,较高的城市人口比例,民众文化水平也不低,可是通过赵本山的作品,外省人似乎只记住了东北的农村,记住了东北“土里土气”的一面。
在网络直播的时代,赵本山所种下的那颗东北喜剧文化的种子蓬勃发展,一大批主播涌现出来,将东北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甚至有了“重工业烧烤,轻工业直播”的说法。不过我想,东北口音的高辨识度大概是强化东北主播多的重要因素。
我还是想辟谣一下许多东北的刻板印象。在东北,没有人会和你说“你瞅啥,瞅你咋地”,也不会有很多人闲着没事喜欢叫人“小土豆”。东北有脾气暴躁的人,也有脾气温和的人。东北人有社牛,也有社恐。可能东北人的童年时代受喜剧文化熏陶多一些,但也没有到人人都很搞笑的地步。觉得东北话好玩,可能只是因为听得少。另外,大连是一座真正的东北城市,不是山东的。
仅靠网络上的热度未能拯救东北的经济。25年过去了,东北的乡村里,还是见不到白云黑土住的”二层小楼“,乡亲们也没有心思去折腾什么”红高粱模特队“,铁岭没有成为”大城市“,却成了东北众多人口流失的城市之一,”王小蒙“”赵玉田“”谢永强“等人,也没有机会在村里创业,只会踏上那趟开往南方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