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葉彥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再看紀錄片《68火紅正蔓延》No Intenso Agora

葉彥
·
·

//巴西政變,1964;文革,1966;布拉格之春,1968;巴黎五月風暴,1968。導演沙利斯發現已故母親四十年前拍下的片段,她在文革爆發當年到過中國,親眼見證革命理想的幻象,與個人崇拜的瘋狂。那是個火紅年代,同一天空下,巴西的左傾總統因美國撐腰的軍事政變而流亡海外,捷克的民主運動如火如荼卻遭到蘇聯坦克鎮壓,巴黎學生則佔領校園讓革命之火席捲全國。鑒古知今,沙利斯以類似基斯馬爾卡的詩意光影沉思,回溯半世紀前的浩瀚波瀾。//

2018年是布拉格之春和巴黎學運50週年,在學時對西史存有少許好感,也就去看看。

導演是出生於中產家庭的巴西人,兒時隨家人移居巴黎。小時候曾回老家巴西渡假,後又把母親年輕時到中國旅遊的個人紀錄在銀幕呈現。隨後開始把收集回來的運動影片慢慢跟歷史時序播出,當中加入導演的資料整理順序。從碼頭工潮到巴黎學運,到希拉格之春,然後巴西政變。大部分影片都是身處運動期間的學生所拍攝,也有加進當時的電視電台報章片段。

其實未看影片前曾抱著一些預期想法,例如影片應該是關於轟烈的犠牲、火紅火綠的反抗,或以挑起觀眾怒火/同情心然後為當時的人發聲。我不完全猜對。片中鮮有激昂的反抗暴力場面,反而是以時序快速推進歷史來龍去脈,重點不在於歷史裡誰是誰非,而是後續帶來的影響和我們該如何看待歷史。 導演以回憶、旁述方式把收集回來的影片串連。細細回想導演的鋪排,猜想,或許他想表達的是,誰也無法與這些事情脫離關係。

在50年前是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孩,那次從老家巴西渡假後回巴黎前,航班差點被國內發生的運動延誤;母親以遊客身份遊程中國,原來母親到訪期間正值民化大革命時期,可惜母親看不懂建築物上的紅字標語,只管驚嘆建築物的美,中國的孩子如何團結聰明。導演說明明當時有翻譯,推想母親或許當時選擇性忽略中國發生的事情。

有趣的是,導演和家庭(母親)從前的生活軌跡恰恰與巴西政變(1964)、中國文革(1966)、布拉格之春(1968)、巴黎五月風暴(1968)發生的地點和時間重疊而又擦身而過 ——然而所謂「擦身而過」,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恰巧」?

導演的獨白,以平靜的聲線伴著母親在長城及其他地方愉快遊玩的家庭錄影片段,徐徐訴說著母親對所有放在眼前的事實「擦身而過」。觀看影片的當下,筆者對於導演向觀眾公開批判母親的「無知」感到㤉異,但後來回想,或許此舉除了要藉著影像悼念當時的受影響的人,更多是為了表達作為一個中產的愧疚,也要向觀眾呈現何謂「視而不見」。

歷史不停重覆,當年巴黎學運簡直與2014年香港雨傘學運有八分相似。無大台,由學生推動,四處都有以藝術影式發聲的文字圖畫,佔領學校,無政府主義,企圖混亂現有架構從而嘗試新可能。更為相似的是,最後學運領袖帶著光環隱身,然而不多不少也為參與的人帶來點點改變。

當然時至最近的學生運動浪漫不再,2019年的香港反修例運動時至今天,帶來無數血淋淋的真相:警察為政府爪牙、教育和教育機構的本質顯露、新聞自由身不由己、持異見的議員和學生領袖以各種理由DQ和收監處理... 或許下一步,我們每人都要好好思考,我們作為生於/生活於這個地方的個體,能夠如何不受烏托邦幻滅的失望和絕望心情之下,堅強地找尋出路,不能只為了生活而對影響生活的大事「擦身而過」。共勉之。

記於2018年 香港國際電影節,2020年修改

圖片來源:Timable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