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汪陽🐾汪星人的小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遠離焦慮|放過自己吧。

汪陽🐾汪星人的小窩
·
·
很多時候,我們是自己關上了窗,反而忘記窗外,還有其他更值得自己去關注的事。
學校、工作、人際關係、家庭等周遭環境中,大大小小的壓力向我們傾巢而來,似洶湧的巨浪直面撲來。
有人穿越浪頭,奔向前方;有人被浪打翻,繼續挑戰;有人抓著浪板,載浮載沉。
The photo by Brian Patrick Tagalog on Unsplash

引起焦慮的情況有很多種,但是最常發生的,是我們總對自己苛責,明明有時候事情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卻對自己不寬容。

過多在意它的時候,不管你做甚麼事情,你腦袋總是會盤旋著那件事情,如果沒有好好解決,它就會如蛆附骨的捲縮在身體裡面,時不時出來找存在感,讓你想忘都忘不掉。

但是我覺得焦慮也是一種心靈成長的過程,當你開始學會「退一步」,不再把自己逼到絕境,或許反而會有更好的效果。

「退一步」不是叫你放棄或是真正的向後走一步,而是「思想」方面的「退一步」。

焦慮會使我們的大腦陷入誤區,最後產生惡性循環,但只要我們能脫離思考誤區,不管最後事情有沒有解決,你下一次再遇上相似的事時,心中也不會如以前那麼焦慮。

以前我國中段考社會科從來沒掉過90分,有一次考了88分,我在學校沒說甚麼,跟平常一樣,回到家,我在廚房哭得唏哩嘩啦,哭了好久也沒停,最後是我媽一直跟我說:「如果你考個一次88分就哭成這樣,那其他沒有90分的人呢?難不成他們天天哭啊?」說服自己後,我才慢慢平復心情。

現在看起來,以前的我真的是個一點點問題就焦慮的人,小時候還因為一個筆記本上面的圖案有毛,看起來就是不舒服,我就在那邊發脾氣,我媽那時候肯定覺得莫名其妙,我現在也覺得莫名其妙。

其實當下的我很清楚,知道這一切其實沒什麼,甚至以前還跟同學安慰說沒事啦,還有很多次的段考,但就是會傷心,很多東西,就算你早就知道了,再怎麼有道理,如果你不深入理解內容,沒有親生經歷過,事情發生時你照樣不能倖免,終究會沉溺在情緒中。


The photo by Sylvain Gllm on Unsplash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轉來轉去,把自己的焦慮也轉掉吧 。

下面三步驟,帶你脫離焦慮:

第一步 : 改變心態,才是正確緩解焦慮的方法。
  • 大哭一場
  • 聽音樂
  • 看電影、漫畫、小說、動漫
  • 運動、瑜珈
  • 戳泡泡紙
  • 逛街
  • 吃東西
  • 找你信任的人訴說
  • 看心理醫生

以上這些不是全部,也不是每個人都適用,但只要找到屬於你的方法,那就是個好方法。

第二步 : 放過自己吧。

不要被情緒給勒鎖了,不管事情是怎樣,請記住一句話 :

「不要花費你寶貴的時間在無關緊要的事身上,他們不值得。」

儘管要真正放下自身情緒是很難的,但是對我們來說,沒有甚麼比自己還重要。

第三步 : 設立或找到一個目標,讓自己的人生有方向感

為自己打算一個長期及短期計畫,就算你想不出有甚麼目標也沒關係,我們大多數人的目標只有一個 : 「讓生活變好。」只要先以這個做計劃就好,問自己對「生活變好」的「定義」是甚麼,在紙上寫下你的答案,大概也就清楚了自己的目標。

首先,有幾點需要注意 :

1. 不要用模糊字眼
能越精確越好,以你要減肥為例 : 不能寫「要每天跑步」,而是「每天跑20分鐘」。
2. 不要好高騖遠
目標一下子不要升太高,讓人無法達成,而是要有階段性的,一步一步地前進。
E.g. 考xx大學 -> 找xx職業 -> 存xx萬
3. 給自己設定適量任務
最好一開始先用最低標準,等到2、3個禮拜後你覺得適應了,而且還有空閒時間,再慢慢的增加任務。 
  • 長期計畫 :

以目標為中心,大約為這2-3年的事項,先立一個大標,然後才是小標,小標盡量在3-4個以內,不然太繁瑣的步驟會消耗我們的耐心。

E.g. 大標 : 考xx大學的xx系 -> 小標 : 1. 學測成績要xx分 2. 校內成績達到xx%以上 3. 參與xx系的活動或演講

  • 短期目標 : 

是長期計畫小標的延伸,補充每日、每周、每月的 To-do list,也不要強迫自己做10幾個任務,不然你可能還沒開始做就已經放棄了。

E.g. 1. 學測成績要xx分 -> To-do list : 1. 每日複習古文一篇 2. 寫1篇國文試題 3. Toeic聽力練習1篇...... 等。

不要輕言放棄,放棄很簡單,但也是離你目標最遠的一條路。


焦慮跟生病一樣,不可能完全避免,也不知道甚麼時候就會冒出來,一旦發現,不要忽略它,如果放任不管,它就跟百年大樹的根一樣,相互糾纏、深入地基,到最後誰都不知道會如何。

希望大家都能有美好的一天。₍₍٩( ᐛ )۶₎₎♪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