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imerenc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母親的眼淚——柯姆.托賓《馬利亞的泣訴》

Limerence
·
·

撰文:Joy

  《馬利亞的泣訴》可以說是老調重彈,講述了一個千年來為世人所熟知的故事——耶穌釘死在十字架。

然而這一次,不是以信仰的狂熱目光、沒有被聖光籠罩得令人睜不開眼的神之子與信徒、更非著眼於為世人罪孽所做的偉大犧牲,而是由馬利亞——耶穌的平凡母親——帶領讀者走進這個血肉橫飛、人性醜陋的殘酷故事。

故事一開始,喪子的馬利亞子家中來了兩位別有目的的「訪客」,他們總要求她說關於耶穌的事,有如質問一個犯人。而她一邊以迂迴的言詞周旋,一邊避開他們的監視,才得以寫下這樣一篇忠於自我的「泣訴」。

當馬利亞有所耳聞時,其實一切早已風聲鶴唳。來自遠方的表親告訴她,那個離鄉背井的兒子集結了一群異人(也就是聖經中的十二門徒),四處行著高調的異事,因此被羅馬政府視為眼中釘。

於是馬利亞藉口參加婚禮動身,希望能帶兒子回家。然而當她好不容易在危機四伏中與他說上一句話,眼前的人卻已形同陌路,不僅對馬利亞的警告充耳不聞,甚至在一心為信仰獻身的大道上偶有回頭看見自己的母親,目光也只不過像是看一個普通的追隨者。

絕望的馬利亞唯有任憑群眾越加瘋狂崇拜,挑起的不滿與對立也越發極端,直到他所行的異事終於超出違反倫常的極限——讓死人復活。十字架刑的判決也隨之而下。而母親對親生骨肉的不捨,促使她來到行刑現場,見證了當權者的霸道以及群眾的冷漠,如何將她的孩子推向流血、受辱、然後痛苦地死亡。

這樣一篇涉於虛實之間的小說,有許多值得討論的面向。

就基督教歷史而言,它提出的似乎是一個陰謀論——以聖經記載事蹟為本,恣意更動情節並加油添醋地增添解釋,醜化耶穌的品格,使祂所行的神蹟與偉大的受難、復活成為了醜惡歷史的美化版本,或者說,一種自授的不實虛榮。

然而就其改編而言,我認為作者的處理很高明。故事中涉及大量非自然的異事,難以解釋卻又信者恆信,而他選擇以馬利亞的第一人稱敘述,恰能巧妙地避開這一問題,同時將讀者帶入主觀卻不容辯駁的視角,為其欲「人性化」故事的目的創造了足夠的空間。

最後,就其諷刺與批判意味而言,全書中馬利亞幾乎沒有一句批評,種種醜惡面貌卻盡顯於記述之中。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開篇提到兩位「訪客」,而在故事最後與馬利亞的對話中才向讀者揭露了真相:他們並非懷著惡意而來,相反地,他們是聽聞耶穌受難、復活而受感動的信徒,相信「他是為了拯救這個世界而死。……他的父親把他送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他在十字架上受苦。」這樣堅定的信念使親眼看著兒子在十字架上痛苦死亡的馬利亞茫然。

她寫道:「我第一次感到他們野心的可怕,以及他們信仰的天真。」

而綜觀全書,《馬利亞的泣訴》終究要回歸到馬利亞的身上。這本書講述一場母親的悲劇,其書本身卻是一場母親的勝利——這位在聖經中沉默了千年的「聖母」,終於有機會藉他人之筆,講述自己眼見之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