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角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一樣的成長 後社運/疫症時期的孩子

角醒
·
·
今年初各項社交措施相繼解除香港終於跟上復常的尾班車,市民可以再次自由進出各類型場所不用擔心接觸過誰就要被隔離、社交媒體上外遊打卡相湧現。不經不覺由2019年社會運動到此刻,香港人整整活在惶恐中四個年頭,四年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放在成年人身上可能是一段不長不短的日子,但是四年之於孩子,足以讓一個初生嬰兒經歷牙牙學語,蹣跚學步變成幼稚園學生了。出生在充滿未知之數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到底發生過甚麼事」呢 

疫症不斷 生活如常

Y先生夫婦兩人是大角咀街坊,他們的兒子「銘希」現時一歲半,於第五波前夕報到。孕期碰上疫情,不少準媽媽都會感到憂慮。香港大學曾在2020年進行統計,疫下孕婦中,每七人便有一人出現產後抑鬱症狀。 Y先生一家算是較為樂觀的一群,除了迴避人多密集的場所,兩公婆選擇生活盡量如常,見該見的人,去該去的地方,「擔心一定有啦,所以我哋會上網睇科學分析,了解到Omicron個影響冇之前嗰啲咁大殺傷力,盡量唔好俾疫情影響太多」。

對於小朋友較年長的家庭,停課加上減少外出令很多家長頭痕。反而,Y先生一家三口卻嘗了疫情的「甜頭」。銘希出世不久便碰上第五波,夫婦二人可以在家工作,變相有個悠長產假。他們相信小朋友在成長中需要接觸外界,所以在疫情期間,他們依然堅持間中帶小朋友落公園,看看屋企以外的世界,吹吹風,摸摸花葉。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撫養過程中,最令家長擔心的不是疫情,而是社會上的未知數。

2020年,七一前夕,<<國安法>>出台,公民社會仍在摸索「紅線」在哪裡,無人知曉有哪些事情「尚可做」,又有哪些需要消失。在充滿未知的社會裡,有人計劃離開、也有不少人像Y氏夫婦一樣留下,原因無非是「我真係好鍾意香港」。雖然夫婦二人無意離開,同時,他們認為人生的計劃也不能放著不做。二人一向喜歡小朋友,亦打算婚後擴張家庭。2020年底,他們便迎來了這個消息。

2021年6月,Y太太踏入孕期第五個月,蘋果日報傳出倒閉的消息。數百名警察以調查與<<國安法>>相關案件為名,搜查「蘋果日報」報社,隨後一週,全城都在關注事件進展﹕高層被捕、資金遭凍結、員工可即日離職。在蘋果日報最後的日子裡,很多香港人四出撲報紙,而購買展示立場及支持。出乎意料,這股群體力量在紙媒式息微的時期裡,創出一天銷售一百萬份報紙的記錄。可惜,報社最終在6月23日宣佈停運,這份有26年歷史的實體報停刊,其社交媒體及APP於時限一到後,即瞬間清空。

「如果係有小朋友之前,就見到呢單新聞,我或者會再考慮係咪需要喺呢個時間生BB呢?」Y媽媽不禁想。新聞一出,將為人父母的二人格外感受深刻。他們明白這個城市正實實在在地改變,而在這樣陌生的環境裡,他們必須思考該如何自處,更重要的是,該如何給予孩子最好、最自由的成長空間。

小朋友出生後,新手父母每天都周旋在湊仔和工作中,不經意間小朋友已經成長許多,「見住小朋友成長的確好開心,尤其見到佢達到一啲milestone,例如行路呀、識講嘢呀。但有時不期然會諗喺呢個咁得意嘅小朋友面前,將會係啲咩呢?」。

不出幾年,銘希就要進入教育體系。「我細個讀書嘅時候仲係殖民時期,但嗰陣學校唔會教我唱英國國歌。而家可能小朋友由幼稚園開始就要開始認識中國」。Y先生擔心未來的教育只提倡一種價值,缺乏多元聲音。「教育制度唔鼓勵獨立思考,爸爸媽媽點教都係作用有限」。


銘記對香港人嘅希望

經過社運及疫情,不少人對香港這個城市是否有希望各有詮釋。對於兩人,最令他們感到有希望的並非這個城市本身,而是城內的人,他們甚至把這份希望寫進了兒子的名字,「『銘』係銘記,『希』對香港人嘅希望。香港有好多差嘅事情發生緊,好似冇咩希望咁,但正係呢個時候,香港人之間嘅連結越來越強,我希望我嘅小朋友會銘記對香港人嘅希望。」

名字是一生的牽絆。目前,夫婦二人沒有斷言是否會移民,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一家人走到哪裡,香港人的身份將會一路相隨。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