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土手記(四)
很慚愧,每天睡前我都會想著要記錄土土今天的變化,卻一次次被睏意打敗。今天扛住了!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土土今天冒出了兩顆小牙,理應記錄一下。長牙這件事也說明,人不能太用力地期待什麼事情。不期待的時候,老天反而會送你一個驚喜。土土大概從四個月的時候口水就非常多,基本每天都會濕透兩張口水巾,也見到什麼東西都是用嘴啃,那時候我打趣說,土土和世界say hi的方式就是啃一啃——啃樹葉、啃瓶蓋、啃被子、啃桌子、啃任何抱著他的人的手指頭、啃膝蓋、有一次還啃了蛇皮(是的,某次我帶他去朋友的標本實驗室,拿起蛇皮就啃)……流口水加上瘋狂啃東西想要磨牙,再加上合適的年齡,都讓我以為他要長牙了,也一直停留在期待他長牙的心情中。
結果,等到了昨天,土土已經7個半月了,還沒有長牙,別人的孩子很多四個月就長牙了(是的,你看我這樣有意識的人都會偶爾想“別人家的孩子”),我後來和家裡人說,土土是雷聲大雨點小啊,流那麼多口水有什麼用呢!大概9月開始,我已經不太期待他長牙了,做好了他再過兩個月才長牙的準備。
結果今天早晨,土土爸帶他出門玩兒,沒過幾分鐘就欣喜若狂地衝進家門,嚷嚷著“土土長牙了!土土長牙了!”那感覺和中獎一樣……我就強忍著欣喜,還裝作漫不經意地樣子說,哦是嗎?(但其實內心翻江倒海,心裡想,啊終於有牙了!)結果怎麼扒都開不了土土的嘴,他仿佛知道你要幹嘛一樣,就是不張開,我就放棄了(關於嬰兒的聰明,以後也可以分享)。結果沒到中午,我就體會到了長牙的bittersweet——餵奶的時候土土在咬我,我的天,那個長達十幾秒的痛讓我有種寧可再去生一次孩子的衝動……於是,土土用這樣的方式通知了我,是的媽媽,我長牙了!(沒錯我到現在也沒看到那兩顆傳說中的小牙)
土土在這兩個月的變化还有:會坐了——可以不用人扶,穩穩當當地坐好;會爬了——還沒有連續爬,但是會像發射子彈一樣把自己彈跳出去,也會像林三土老師之前留言說的,倒退著爬了;會拍手了,兩隻手雖然還不能完全打開拍掌,但半拱著會不停地拍,睡夢中也會練習拍手;會兩隻手一手拿一個球非常興奮地拍給你看;土土睡夢中還會練習爬,經常睡得好好的就突然翻身,然後爬起來,閉著眼睛哭。我看了書,有一種說法是,嬰兒還不喜歡自己掌控肌肉的狀態,也就是爬還沒有完全熟練,他對自己控制四肢還不夠熟悉,會有驚恐的感覺。
當然超過半歲最大的變化就是,土土開始和大人一樣吃輔食了。我永遠忘不了他第一次吃米糊的場景,那個感覺好像發現了世間美味,整個人就要撲上去,然後嘴巴一直張著等勺子。觀察嬰兒的一個樂趣就是,你會發現嬰兒是如何純粹地表達自己的慾望,飢餓、疲憊、開心、生氣,都毫無掩飾地展現在你面前。我已經很多年沒有餓的時候那麼衝動了,最多也就是在家人面前喊一聲,我好餓啊。想想成年人的世界真可悲啊。。
嬰兒的聰明,在吃這件事情上也一覽無余。比如今天,我準備了南瓜、香菇青菜、三文魚肉和菠菜(是的土土吃的營養搭配比我們好多了。。)最早其他菜還沒有做好,只有南瓜,吃了幾口他就嘴巴緊閉,我一度以為他不算餓,後來其他菜準備好了,他一大口吃下了三文魚,我才明白他不喜歡吃今天的南瓜。想起了最早醫生教我們怎麼判斷嬰兒是否做好迎接輔食的準備——放一把勺子在他嘴邊,孩子的本能是嘴巴緊閉,將勺子往外推的;如果他主動張開嘴,那就說明他做好準備了。據說這樣判斷的理由是,在只吃母乳的階段,嬰兒是會非常警惕地迎接外界食物的,他的本能就是抵抗外界食物,我的理解這也是聰明的一種。
說到輔食,真的要和土土說一聲對不起,過去兩個月我出差太頻繁,因為還沒斷奶,只好背著土土到處跑,也因此他沒法吃新鮮的食物,基本都是超市裡買的果泥和蔬菜泥,這就導致他的口味很重,當然吃得也不新鮮。想到土土小小年紀就一直到處奔波,每天還像樹袋熊一樣掛在我身上睡覺,真的要鞠躬,辛苦了!
上一篇手記里說到,會分享背著土土出去玩的心態轉變,我也記不清那時候想分享哪一點,從最近瘋狂出行的經歷來看,結論就是——小孩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儘管折騰吧!每次環境和家裡不一樣,導致作息不同、吃飯不同等等,我都會安慰自己,那就試試看吧,他總有一天會作息混亂哈哈。後來發現其實都不用擔心,婴儿就已经会自我调节了。之前試過飛機和高鐵,前段時間因為有次臨時去北京出差,睡了動臥,也有別緻的體驗。動臥的車非常窄,我和土土都只好側睡,但平時在家土土都會趴著睡覺,在火車上,他夜裡無數次要翻身,都被櫃子擋著(當然每次翻身都伴隨著頭砸櫃子的聲音),到了早上6點多,我起來了,空出了一大塊地方,他立刻就翻身過來,趴下了——一直昏睡到車停了還沒有醒。
人餓了就會吃,困了就會睡,也是我最近想明白說服自己的地方。想通這一點的時候,我就慢慢把自己懷孕時候看的科學育兒那一套理論逐漸放下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當然也還是會糾結例如土土白天有沒有睡夠四到五小時,但沒有過去那麼焦慮了,我想著,如果困,他自己總會睡覺的,再惡劣的條件也能睡著吧。
最近兩個月我觀察到土土還有一個大變化就是,他會刷存在感了!是的你沒看錯,他會通過跳躍、哼哼唧唧、大聲尖叫的方式希望你關注他,如果得到了回應,他會開心地大笑,非常得意;如果沒有人理他,他會很失落,甚至還會哭。之前在地鐵上,他有好幾次哭都是因為一直盯著別人看,喊別人,然而沒有人理他……這應該是土土和世界互動比較明顯的開始了。
上篇還說要分享《魔法歲月》的書摘。這裡先貼出,以後結合具體事例可以慢慢分享。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從魔法師變為庸眾的過程……(刷存在感在這本書裡有很好的演示)
- 孩子在幼年时很像一位魔法师。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魔法的世界,相信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能导致事情的发生。
- 所有孩子最深切的渴望都能在童年得到满足。像一座被掩埋的城市那样消失了,当我们与孩子们一起重返这段时光时,我们就像陌生人,难以找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
- 心理健康不仅需要通过人类自我中相对和谐的部分所占的比例来判断,还需要根据一个文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社会价值的程度来判断。 (安全以外的追求)
- 心理健康的最高水平,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自由地运用他的材质,解决他自身的问题和所处社会面临的人类问题。
- 焦虑本身不是病态,而是个体在应对危险时,采取的一种必要而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 婴幼儿需要觉得自己可以依靠这些强大的力量来环节压力和减轻恐惧孩子日后承受压力和主动处理焦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经验。
- 每个人生来就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地域危险以及处理自身焦虑的能力。
- 孩子在童年早期就开始呈现出他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他的创造和智力活动并非仅仅是为了追求快乐,还能帮助他克服童年常见的恐惧和解决其他问题,之后这些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会得到强化,甚至有可能成为孩子未来职业选择的基础。
- 在鼓励孩子的某种天性时,我们也要确保那是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我们的要求。
- 婴儿通过与母亲的身体接触时体会到的许多感觉,逐渐形成母亲的形象。
- 两个月大的婴儿还没有从出生后最初几周的漫漫沉睡中清醒过来,就要面对某些人类最深奥的问题。我们邀请他认识现实的本质,区分内在感受和外在体验,辨别自我和非我,已形成区别他们的有效标准。
- 婴儿甚至很可能把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同一把椅子当做不同的椅子
- 宝宝爱上了这个通过母亲的爱而发现的世界
- 孩子在出生后第二年的主要特征并非违拗,而是努力成为一个人,并建立与世界的永久联结。
- 由于”消失”和”重现"的游戏是可以控制的,但控制做梦和夜醒并不那么容易,因此游戏提供了比做梦更好的控制焦虑的机会
- 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孩子基本的需求就是渴望自己的行动不受限制。
- 冲马桶这件事:好像便盆椅里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赞赏地接受了这一礼物,然后冷漠把它冲进了下水道。在两岁孩子看来,这是生活最大的谜团
- 无论我们认为冲水马桶多么方便和有效,小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
- 控制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如果他想的话,偶尔允许他做个小宝宝
- 新世界的规则将通过语言对抗魔法世界。魔法属于第一思维系统,即前语言世界。理性思维过程只能依靠语言的发展才能形成,第二思维系统就建立在使用语言的基础之上
- 魔法师的力量来自他的观众。
- 之所以人类能够做到控制、延迟甚至放弃满足生理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让高级心理过程成为可能。
- 如果蚂蚁能吃掉所有东西,那么也就能吃掉她
- 在2岁这个年龄,我们无法与孩子谈论任何类似于愧疚感的东西(道德感要到五六岁才会出现)
- 教育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本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和自己作对。
- 为了延迟满足某种迫切的愿望,孩子需要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以至于他们必须集中所有的力量来抑制自己的愿望。(有强烈欲望但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孩子要竭尽全力来控制自己)
- 一旦孩子开始说话,就要开始教他不要只是释放攻击情绪,而要逐渐要求他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言语来处理冲突,控制冲动。(那些不断纵容冲动的孩子,用原始机制释放情绪的孩子,不仅会行为不当,智力发育也会迟缓)
- 童年早期,孩子的某个反应通常和某件事会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记忆里寻找一些线索
- 要重视俄狄浦斯情结对3-5岁孩子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
- 性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告诉孩子性知识,还要让孩子现在和将来都能接纳自己的身体、性别和性别角色。
- 在孩子能够一点点地消化我们告诉他的事实,并且放弃他自己的理论之前,这些知识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父母应该等待。
- 打击会强化——缺乏鼓励会消失
- 一个好的良知,必须在不专横、不欺诈的同时坚决地执行标准;必须能产生于情境相符合的内疚感;必须能为本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直接满足和各种各样的间接满足。
- 惩罚——孩子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账本,如果惩罚的话会一笔勾销 合理的方式,家庭成员一起吃饭——那就自己单独吃饭,强调的是一家人吃饭的社交意义
- 在我们努力保护孩子免于痛苦时,我们可能就剥夺了他适应痛苦经历的最佳机会。
- 不要阻断孩子的负面感受 (防止孩子产生焦虑,过快地介入,以至于孩子没有机会了解焦虑是怎么回事)
- 我们可以允许孩子表达愤怒,但不允许他粗野地骂人——不管什么原因让你们觉得不舒服,都必须找到文明的方法
- 爱是被给予的,但也是赢得的。
- 形成依恋很重要。
- 孩子要到两岁半大才能学会使用 “我”这个词并理解它的意思。
這裡面有一些觀念是很多教育書里都提到的,比如幫助孩子感受情緒,不要阻斷負面感受(情緒沒有對錯),最近在看的《全腦教養法》裡面也提到,孩子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就是複述自己的經歷,身為父母,應該盡可能地幫助孩子理解經歷,複述經歷。
這一點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在面臨挫折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上次坐飛機回來,土土坐在我身上玩,頭撞到了飛機窗戶上,就哇的一聲哭了,我的媽媽立馬對土土說,土土不疼,勇敢一些,沒關係的。——注意,這是一句非常常見的安慰語,但我立刻察覺出其中的問題:這句安慰并沒有幫助土土理解剛剛發生了什麼,而是迴避了發生的事情。更好一些的做法應該是,先問土土,你為什麼哭?你是不是疼?然後慢慢告訴他,頭撞到窗戶這樣的硬東西就是會疼的,疼痛引起哭泣也沒有什麼不對或者不好意思的,這個反應非常正常。但以後可以小心一點,就不會撞到了。(很多時候家長還會說,男孩子不要哭,那就更要命了……)
當然有人會說,土土才七個月,說這麼多他理解不了——我是這樣想的,眼下這個過程倒未必能讓土土理解什麼,但是能幫助身為主要照看者的我們養成好習慣,在每次經歷面前,都能和孩子溝通,征詢他的感受和想法,幫助他複述經歷以更好地理解經歷。
養育孩子的過程,如果用心,真正是成長自己的過程。
回想這半年,我還可以分享好多內容,真是太懶惰了。比如,如何不請月嫂坐月子?如何剛出月子就工作?如何帶著嬰兒出行?如何在沒有雙方父母的幫助下兩個人帶娃?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證生活質量?如何帶著嬰兒和朋友約會?其實,帶娃也沒有那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