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瑪力再說MariosBB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從啟蒙運動中學習如何做一門成功的恨國生意|反賊變現指南|瑪力再說

瑪力再說MariosBB
·
·

我相信很多反贼类型的YouTuber都会收到粉红这样的评论,你们不就是靠赚点反华流量的钱,或者靠境外势力发狗粮生存等等。反之则亦然,如果说反贼群体只能在墙外赚吆喝之外,那爱国群体可谓是墙内墙外两边收割的不亦乐乎,论经济收益和个人IP,可谓是比反贼们可攻可守灵活的多了。这里我必须肯定的说,恨国和爱国确实都是一门生意,但对于恨国生意来说,要把这个生意做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做到名利双收是非常困难的,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一不小心成功之后也许就财富自由了,或许还有名垂青史的机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开展一门伟大的恨国生意。

Hello大家好,我是玛力,这是一个提倡思辨和手撕五毛的频道,每一期我们将结合一个政治经济案例,来探讨下他背后的原因和不同的思考维度。

一说到钱,不管是爱国党和恨国党,大家多多少少都不太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因为在大众的认知中,观点、思想等这种无法量化的东西属于精神层面的表达,而表达人往往也都是以真情实感的形式流露出来,很难说我听你说个话还要单独付钱之类的说法,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又特别是在中文自媒体圈,尤其是在中文自媒体时政圈。接个业配都要提防着有没有伤害到观众的价值观,当然还有粉红的冷嘲热讽。其实,谁都知道光有爱是绝对发不了电的,爱和知识,特别是对于「恨国思想」来说,要成为电,成为光,并传播到每个人的心里,是绝对少不了资本的推动的。

早在200多年前的法国,你何曾想过,被认为是全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启蒙运动」居然是被一群奸商推动,而逐渐影响到全世界,从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上世纪70年代,欧洲文化史泰斗人物罗伯特·达恩顿教授经过研究,写了一本名为《启蒙运动的生意》的书,为我们揭示这样一个故事。

1746年冬天,巴黎的一位大出版商请一位33岁的年轻人编一套由他策划的科普读物。这位年轻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以写荤段子和偶尔做做时评为生自由职业者。在当时封建专制的法国,像他这样的键盘侠是一个非常小众和卑微的职业,经常有上顿没下顿,关键他自己还要包养一个喜欢买买买小三,本来不富裕的生活就捉襟见肘。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撰写反动刊物的机会,更何况还有不错的收入,让这位年轻人自然无法拒绝这样一个诱人的offer。于是说干就干,他拉了一帮跟他差不多反贼好友,开始编写这个反动小册子。而这小本册子就是后来被称为启蒙运动的代表刊物——《百科全书》,这位年轻人正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德尼·狄德罗**,而**这帮反贼里面,正是包括了诸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如雷贯耳的名字。这批人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百科全书派」。

说到这里,你肯定认为,这些人本来就是大V啊,启蒙运动不就是由这样一群大V的思想和学说推动的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在狄德罗之前,启蒙运动的思想已经在法国和欧洲蠢蠢欲动了近百年,但真正被老百姓认知和理解,并引发后面的蝴蝶效应,却是由《百科全书》等大量禁书的出版和普及才生根发芽的。换句话说,启蒙运动不是由这些大V的思想启蒙的,而是由奸商的利益驱动的。

关于启蒙运动的精确的划分,学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基本上来说,从文艺复兴之后,人们逐渐从以往的以皇权和宗教意识形态,过渡到相信科学和理性的时代。所以,像「百科全书」这样的直接挑战皇权和宗教的「异端邪说」,被当时的书商们认为是下一个时代的风口,肯定能博得读者的眼球并大卖。然而以狄德罗为代表这些喝过点洋墨水愤青,自然就成为「反法势力」眼中的不二人选,他年轻又有激情,最关键是他便宜啊,给钱就行。当时的书买的又很贵,出版人分包下去,可以狠狠的赚一笔。然而在当时的法国,出版刊物是要特许经营和审核的,也就是说法国早在18世纪的封建时代就已经有了广电新闻出版总局。所以要在当年成为一名书商,有个重要的生存能力就是,你在局里是否有认识的人,所以通过贿赂和关系,包装成科普知识,偶尔带点私货的第一卷《百科全书》在1751年居然顺利出版了,并且一上市就大卖,真的让书商狠狠的赚了一笔。

马大爷好像说过,只要有300%的利润,资本家们就敢于铤而走险。根据《生意》一书考证,当时出版商最给狄德罗的稿费是8万里佛,成本大约在150万至220万之间,总收入为400万里佛,而收益高达250万里佛(是投资的35倍多),这在18世纪就是个天文数字。马大爷没有说过的就是,除了资本家们面对利润的垂涎欲滴,既得利益者们也没闲着。《百科全书》能顺利出版,除了局子里有人罩着,至少从明面上说,出版能够带动印刷、造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是拉动GDP的好办法啊,政府官员们最喜欢这种项目了。但是对于一部指桑骂槐的书来说,还是避免不了会被和谐的风险。所以一般的做法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跟扫黄打非如出一辙,风声紧的时候给你来个信,你好自为之。风声不紧的时候,大家都有钱赚,其乐融融。所以《百科全书》等一系列禁书就这样游走在盗版和官方默许的边缘。

当然高额的利润让无数的书商们垂涎欲滴。这时,巴黎出版业的巨头庞库克出手了(后面就叫他庞哥吧),他在在1768年从初代出版商勒布雷顿手中购买了《百科全书》之后各版的版权,成为狄德罗的新老板。这位庞哥除了更有钱之外,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后台更硬,警察、新闻出版、进出口等各个部门都是他多年打理的关系利益链,所以在灰色地带上可谓是拿捏的死死的。同时他也是巴黎出版公会的成员,这个公会垄断了18世纪法国图书的出版特许权。也就是说他就是法国的人教出版社,虽然《百科全书》有「画风猥琐」和「不健康」的片段,但其他的书商想分这块蛋糕,门儿没有,除非你盗版。但庞哥有的是钱,对付盗版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砸钱就好了。正当他盘算着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的时候,一位外地的搅局者出现了,这哥们叫杜普兰(我们就叫他小杜吧)。

小杜本身也是众多盗版商中的一个,但他有个特点就是明锐的商业头脑。开始我们说过,当时的书买的很贵,而且版面奇大无比,买得起书的人都是一些达官贵人和上层阶级。当一般的盗版商还在傻乎乎全部copy的时候,小杜就想,如何把书变得更小,更便宜,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消费的起。说到这里,你不要认为资本家们在发善心或者致力于发展乡村振兴,他仅仅是希望老子盗版也盗出个个人IP出来,让这本书能买的更多,赚更多的钱。于是小杜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大致的意思就是我准备众筹出版一版四开本的《百科全书》(只有以前的版面的1/4),价格也只有原来的1/4,而且版面重新设计,UI更好看,更便携,还会修订老版的一些错误,欢迎来大家来预定。(这TM才是ppt造车的和期房预售的鼻祖啊)结果吸引了很多供应商趋之若鹜。

老庞一看这哥们不简单啊,最早他还想利用政府的力量来搞一搞他,后来觉得与其这样大费周折,不如跟他合作吧。于是老庞改变计划,找到小杜,又联系了瑞士的一家出版公司签订合约,共同来搞这个事情。而瑞士的这家出版公司叫纳沙泰尔印刷公司(STN),是个海外老字号盗版书商了,之前就跟老庞有合作。这样的做的好处有,第一,新版的书籍在海外印刷,可以大大减少当局万一突击查封的风险,第二,可以有效的规避资金的风险和降低出版的成本。于是老庞、小杜和STN就组成了一个强大「四开本集团」,综合各自的优势,联合对付其他盗版商。这些盗版商也不是吃素的,比如他们就发行了一种八开版《百科全书》,这个版本更便携、更便宜。他们通过贿赂法国当局等手段,也曾一度走私进入法国市场,给正版的四开本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然而「四开本集团」内部也不是和风细雨,正是这种贪婪,对利益的角逐,老庞、小杜、STN之间也打的你死我活,经过无数轮的商战、妥协和金钱交易后,八开本终于被挤出了国内市场,四开本集团最终也分崩离析,最后逐渐形成了国内是四开本的天下,而八开本则畅销欧洲其他国家。

这一轮轮的尔虞我诈和利益的角逐,无疑诡使神差的加速了《百科全书》在全欧洲的普及,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每一个中国影评人都欠着原作者一张电影票。

《百科全书》在全欧洲的畅销,从经济层面来说,极大的发展了欧洲的出版和印刷产业,以及后端的造纸、油墨、亚麻等全产业链,曾经一度让各个供应链条的原材料都大涨,相关的企业主们也赚的盆满钵满。据说在1778年,日内瓦全城的印刷厂都在印制《百科全书》。从社会层面来说,正如我们开始所说,《百科全书》的流行,让人们的思想从唯心主义接触到唯物主义,相信科学、真理、理性成为新的思潮,正如狄德罗所说,启蒙运动的本质是改变了人们思维的方式,从而加速了皇权和宗教统治下的谎言的瓦解。这让当初,为了私利给出版商们当保护伞的皇权官僚们也是意想不到的事情。

可以说《百科全书》的出现,是启蒙运动中这些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们的小众、地下的反革命、反贼思想,得到大规模传播并启蒙到普通韭菜,进而爆发法国大革命的划时代的事件。当初的书商们或许只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而产生的一个单纯的生意想法,却影响到了后世200多年的世界科学、政治、经济格局,我们当然不能把他们的贡献和这些人类大师们相提并论,但没有了他们的贪婪和自私,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或许只会成为象牙塔里的一份历史资料而已,并不代表什么现实意义。我们现在的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看到这里朋友应该能想起我之做过的一期「改变罗马尼亚命运的电视剧」的节目,一部小小的盗版电视剧竟然推翻了一个趾高气昂的独裁政权。所以,爱国守法生意固然好赚,恨国违法生意也不丢人嘛,何况这个法很多都是恶法。

如果你喜欢本期节目,请一定要点个赞,并分享订阅支持一下,说不定你就是那个改变人类命运的普罗米修斯呢?我是玛力,我们下次见,拜拜咯。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