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冷戰時期的大灣區
中國2015年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企圖融合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等九大內地城市,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希望發揮各城市優勢,深化不同城市的合作,促進整個區域的深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並將大灣區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不同地方的市民對大灣區都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反對有的贊成,然而「大灣區」這個詞可能是現今才提出,珠江三角洲的交流卻很早便出現,而且一直沒有間斷,即使冷戰時期也不例外。
中共建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中一項是實施計劃經濟,準備在經濟上自給自足,所以某程度來說處於「鎖國」狀態。再加上多數人認為毛澤東時代對人民的控制嚴重,走私在中國大陸應該消失,但事實上沒有消失,反而極為普遍。由於中國根本沒有能力自給自足,不少物資都出現短缺,走私不僅可以補充不足,更讓「不法」商人賺得盆滿缽滿。
當時走私最活躍的地區就是珠江三角洲,根據1950年-1965年的數據顯示,在珠江三角洲查獲的走私案,佔全中國6成,可見十分活躍。原因自然不難理解,因為珠江三角洲有兩個不受中國統治而對外貿易開放的城市 — — 香港與澳門。
以鎢鋼為例,當年中國積極發展工業,對鎢鋼的需求可謂巨量,但全中國只有大連生產鎢鋼,根本供不應求。如果不從外國進口鎢鋼,工業難以發展,不過進口手續極為繁複麻煩,國營企業於是轉向走私進口。首先港澳從西德或瑞典入口鎢鋼,再走私到廣州、汕頭等地,最後運至工業城市。當然並不只有走私鎢鋼,還走私了其他物品,如白糖、手錶、黃金等等。
另外,主要有三類人參與走私活動,分別是漁民、華僑、犯罪份子。漁民與犯罪份子會進行走私活動,似乎不令人意外,可是華僑也有份,或許會感到驚訝。華僑(特別是港澳地區)常常借由探親訪友的名義,走私物品到中國大陸,香港更出版《還鄉返港須知》教人如何「安全」走私,顯而易見普遍的程度。
走私活動雖然某程度上有益於中國,但嚴格來說中共是十分反對這類活動,曾使用不同手段遏止走私活動。最普通就是公開宣傳走私乃違法行為,不要以身試法;還有舉辦走私展覽會,說明走私的禍害;最後便是「聞風喪膽」運動式手段,如「五反」、「三反」都有打擊走私活動。整體而言,中共的手段都沒有多大的效用,走私繼續「馬照跑,舞照跳」。
冷戰時期,「大灣區」走私活動實際上極為活躍且有趣,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China’s War on Smuggling:Law, Economic Lif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State, 1842–1965》一書。
原文:https://medium.com/@horsehavehistory/走-進冷戰時期的大灣區-ded14e1fa3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