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s es sein?

🈚️
·
·
IPFS
.

以下的文字关于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于我而言,这部小说有两条主线,其一是明线,既人物的爱恨情仇,其二则是暗线,既社会现实在俄国侵入后一夜之间的改变。小说的语言在叙述和议论之间不断切换,在不陈述主线的时刻,小说更像是一篇有关生命的哲学论文,从”永恒轮回“的概念到”轻“与”重“的对立、“灵”与“肉”的关系,小说本身有着无所不包的性格。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有着刻画时代脚步下众生万象的意图,同时也有这方面的实践,但小说的情节更多的是对论述部分提到的各种哲学概念的实例展示,与其说记录了一段时间里欧洲社会的一角,不如说这个欧洲社会的角落由这些哲学概念生长而出,它并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反思。

  在“轻”与“重”的探讨之中,昆德拉提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两个概念。在我看来“生命不能之重”是一种实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事件,所谓苦难、令人难以承受的、毁灭生命的“东西”;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则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质疑。面对无穷无尽的宇宙和时间,我们的存在过于渺小,因此我们习惯于寻找生命的意义,在生命之上附加沉重,然而生命本身是轻巧的,甚至是无谓的,我们附加于其上的沉重也因此不再轻巧,对于我们而言,大概这比生命本身的“轻”还要更难以承受吧。

 面对我们生命的“轻”,昆德拉借用男主人公托马斯的口说出了“ 要活在当下,要执着人生,要在现在时中把握生命。”的观点,其实也就是专注于“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忽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做法。这在某程度上是一种英雄主义:在看到了生命的虚无与沉痛之后,勇敢的面对。我觉得这便可以称作“可以承受的人性之重”,我们拥有生命,但无时无刻不在同生命本身搏斗,“人”勇敢的承担生命本身的性质,是我们人性本身的瑰丽。

 面对生命本身如此的性质,我想还有一些人会选择不再执着人生,他们放弃生命的”重“,采取忽视的办法,这样的逃避、消极,虽然总让观者觉得可惜,却也使得这么做的人得以承受他的生命。我想这可以称为”可以承受的人性之轻“,人逃向沉重的反方向,是我们人性之中不能将之打成”负能量“尔后忽略的部分。

 我们这些人面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重,究竟是以”人性之重“还是”人性之轻“面对呢?在钢筋水泥筑起的森林之中过日复一日几乎相同的生活,似乎是以”人性之重“面对着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们真的有把握生命吗?或许我们那看似忙碌的生活是伪装成了“人性之重”的“人性之轻”。或者更复杂些,我们的行为本身就兼有人性轻与重的两面 。

  我们为了世俗的成功不断地努力着面对各种困难,但在那同时又有很大一部分视宗教的“救赎”为一种解脱的途径而笃信宗教,我们在年轻时充满了“人性之重”的伟力,年老后则会以人性之轻作为行事准则,说到底,我们是人,我们会体现“人性”,不论我们是否视之为优秀价值。

  是否只能是这样呢?(Muss es sein?Muss es sein?)大概就只能这样了吧。(Es muss sein).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