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龙年春节与“喜气洋洋”的舆论:求务实和不愿回家的中国年轻一代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林晓康
·
·
IPFS
北京三里屯乐高创意街区

北京—— 正月初一的北京三里屯,当人们依旧沉浸在庆祝龙年春节的喜悦里,这里的商家却早早的开始营业了。即使是在新年的第一天,我看到人们也不愿意走进去选购商品,而是对着外面一些“乐高”展览拍照。

在中国,农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客居异乡的人们,都会在节前几天不远千里赶回家乡。这种每年一次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俗称为“春运”。 民间有过“年关”之说,指的是返乡途中的舟车劳顿,年前年后的日夜操劳和繁琐礼尚往来。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下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逐渐显现在民众的生活里,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在这个龙年春节里显得十分焦灼,很担心自己的工作似乎会随时被人剥夺,而在生存与团聚面前,选择前者的为多数。

北京厂甸庙会,拍摄于2月10日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1月30日报导北京春节以《福满京城、春贺神州》为题,全力举办近万场文化活动。《北京日报》2月2日指出,春节景观布置遍布北京近千条主要大街、3000余条小巷,是历年布置范围最广、内容最丰富一次。这都看出中国不遗余力营造热闹节庆氛围。大年初一,在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上,前来参观的年轻人十分可怜。

作为一座打工者聚集最多的城市,北京正在转变它的功能。一些打工者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逐渐离开这里,回到原籍。但是,中国中小城市的经济伴随着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的衰退,这些曾经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不得不又要考虑回到北京、上海这样被官方认为的“超一线城市”。

2024年1月1日,一名妇女在北京雍和宫烧香拜佛。

即便是家乡的所谓“优厚”的待遇,也留不住那些害怕与正常社会脱轨的中国年轻一代,出生于21世纪的“00后”正在担心不愿意失去原有的舆论氛围。

伴随着中国通货膨胀的程度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出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不愿意掏空自己和父母的钱包。

“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在北京雍和宫,这里每年都会聚集一些前来在大年初一烧香拜佛的年轻人,将生活的不如意和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融入到一束束香火里。

在中国有其定义的宗教信仰,但社会上信仰氛围整体淡泊,宗教也不被鼓励发展。出于对前途的茫然,中国年轻一代到风景优美的名寺上香突然变成一大热门。

2023年,中国COVID-19疫情解封,社会经济的运转动了起来,但并没有如预期恢复。16到24岁青年的失业率接连3个月升破20%后,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暂停公布去年7月相关数据,宣称要“优化统计”。半年后,官方公布,剔除在校生,去年12月的青年失业率为14.9%。这样的数据仅仅是作为“信息”发布,对于求务实的年轻人而言,按时发薪水和减少无休止的加班成为最大的现实。

对于那些身处于体制内的年轻人也是感到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的持续稳定性感到十分的担忧。

北京厂甸庙会,拍摄于2月10日

龙年春节的喜庆氛围却形成极端的两极化现象,一些居住在中小城市的年轻人,收入和生活成本相对较少,愿意倾向于传统的过年方式。大城市的年轻一代随着经济和城市氛围显得十分凄惨。

在河北石家庄的正定古城,一些来自周边和更远地方的民众在这里庆祝龙年春节,这样的举动正是中国文化部门所看到的,因为就目前的财政单一收入而言,旅游收入则成为最稳妥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是河北省文化部门一直不遗余力的宣传口号。在距离北京最近的河北省保定市,当地也是卖力的宣传自己的旅游产品,但落后的文旅设施,让人望而却步。

尽管,中国政府在面对年轻一代的失业和就业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不是赚不到钱,而是根本不给赚钱的机会,或者完全没有一个稳固的劳动保障体系。在最近中国股市惨淡的现状发生后,很多人开始在微信上搜索“如何走线?”试图离开中国来讨生活。在一些与我分享试图“走线”的中国年轻人中,绝大多数都是适龄劳动力。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国民众被政府以“不告知性”边控为由,拒绝自由出境,原因是“危害国家安全”。

但是,这些年轻人总是抱有“试一试”的心态,希望能够通过正常途径出去,因为这些年轻人不想成为“垫背一族”。

逃避“热情的亲戚”和避年

面对收入的锐减,不少年轻人选择回避“走亲戚”和“拜年”,与父母间的讲话也变得稀少,和朋友间却变得“无话不谈”。难以磨合的文化语境和尴尬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年轻一代不愿意看到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除夕、春节(大年初一)只不过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官方批评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入侵的十分明确的信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西方文化在中式生活里的坦然接受。但民间反对者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逐渐演变的过程,必须要出现。

中国南方遭遇雨雪天气中,艰难返乡的民众
中国南方遭遇雨雪天气中,艰难返乡的民众

减少互动,逐渐小众化。成为现在年轻一代交际圈里最为重要的表现,许多年轻人看到自己不愿意被所谓“同化”,选择另辟蹊径的生活。

根据中国官方数据,中国的结婚人数已连续九年下降。2022年约有680万对夫妇登记结婚,较2021年减少了80万对,成为自198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过年走亲戚中难免会被“催婚”,在面对高额的房价和低迷的收入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在我采访的几位年轻人里,很多人都告诉我说,这是“最后一代了”。

而近几个月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经济信心的宣传力度,安抚焦虑的金融市场,尽管当前中国股市仍在五年低点附近徘徊。但是在面对年轻群体低收入而言,政府的公信力越来越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转而加剧了官民冲突与来自民间高涨的社会戾气。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晓康China correspondent/photographer ~safety-email:tg.moody606@passinbox.com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