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李BOB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商业,公益,殊途同归!

李BOBO
·

​花钱的本质可以理解成交换解决方案。

你饿了,花钱之后可以交换到果腹的解决方案;你冷了,花钱之后可以交换到保暖的解决方案;你无聊了之后,可以交换到打发时间的解决方案;

 所以,想要赚钱,要做的事情其实也很清晰,就是提供解决方案。

世界上的问题千差万别,对应的解决方案也林林总总。如果按照问题“是否可见”来划分的话,有些解决方案在解决的是看得见的问题,有些解决方案在解决的是看不见的问题。 

比如你买份食物,看场电影,去趟医院,都有实物,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如何让你更睿智”,“如何获得喜悦与感动”,“如何变得有信赖感和安全感”,却是一些看不见的问题。

但凡看得见的东西都容易被量化,所以可以存在一种非常“硬”的解决方案,也因此更容易商业化,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还能够用工业化的方式来重复处理的话,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但是看不见的问题,通常需要一些更“软性“的解决方案,它的价值全凭参与者的感觉,看不见,所以也很难被商业化。

看不见的问题更适合用公益的方式来解决。

商业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赚钱,那公益的目的呢?

如果“公益”也有目的和指标的话,那么我觉得可以把它定位在“聚集人气”

商业的成果真金白银,清晰可见;但是公益的成果却虚无缥缈,是一些情感的满足和信任的积累,以及由此基础上构建的社群关系(社群文化)和因此可能孵化出来的项目。总体来说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

通常商业和资本是没有价值导向的,有钱赚就行,管它是不是正当的收入;

但是社群和文化是有价值导向的,它们觉得有些事情该做,有些事情不该做。

当资本凌驾于文化之上时,市场的需求会逐渐稀释原始社群的文化,虽然项目规模会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可能离创始团队的初心渐行渐远,走向失控。

当文化凌驾于资本之上时,就会限制商业的市场空间,导致项目的发展受限,最终只能发展成一些小而美的小店。它们只有通过不停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的市场,才能逐渐扩大规模。

两种不同情况下的项目发展

如果一个人以赚钱为出发点去开展事情赚更多的钱,那么从商业的本质出发,就不需要考虑价值观与纲常,市场有什么需求就满足它们的需求就好了,不管是高级的需求,还是低级的需求。所以世界上会有黑市的存在,也会有暗网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以实现自我价值和营造文化环境为出发点去开展事情,那么他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赚到钱。在这个过程中,做公益是有效的通过聚集人气来培养市场的方式,并有可能慢慢地转化出盈利的可能。

一些企业,选择的是从赚钱起步的道路,比如微软,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他们成立专门的慈善部门去开展公益事业。

另外一些企业,选择的则是从营造社群文化起步的道路,比如哔哩哔哩,经过小众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积累人群,突破文化壁垒,走向了上市。

不管是从赚钱出发,还是实现价值出发。“可持续性”就像是两者之间之间强有力的牵引力,最终,会使得两条道路在未来的某处相汇。

合流相汇

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公益和商业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去观察的话,也许它们本质上就是殊途同归的一件事。

:)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