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微信,读墨
作为文学生,特别是出国后,买中文书没那么方便了。于是便下载了三个app,豆瓣阅读,微信阅读和最近的读墨,来看电子书。
最开始用的是豆瓣阅读,后来发现里面有些书不全,看学姐们都推荐微信阅读,也跟着下了一个看看。
至于读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我需要看一些大陆阅读网站没有的书时,认识到了这个平台。
以下我想就个人的体验浅谈一下自己对这三个平台的看法。
豆瓣阅读:最初的起点
从小到大除了在网上看同人,我很少看电子书。本身也更喜欢捧着实体书看一点。
而使用豆瓣阅读的契机,是由于有天我想重温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然后觉得手机里的PDF文件实在读着不舒服,就下载了它。
那时候我记得它的网文机制还没那么随大流,还有中篇征文活动。当然现在要求已经变成清一色长篇了(要不我也不会想投个中篇没地儿去)。
我在里面也存过文,但在这里暂时按下不表。
豆瓣阅读的界面很简洁,文本右侧的数字显示有谁在上面做笔记。标注都会由星号显示出来。
而在书本末尾会让读者评星,写下的书评与评定的星级会直接与豆瓣账号绑定。很是方便。
在豆瓣阅读一年多,前前后后看了也有100本书左右,阅读体验尚可。
豆瓣阅读有会员制度,但就算有了它你也不能算从此畅通无阻,遇到没有加入会员阵容的书,还是得掏钱买的。
就比如我想看的这一本《宠儿》,售价28人民币,约等于两个月的会员。跟大陆这边淘宝上实体书价格还差不多。
这便给我一种“是会员了,但不完全是”的感觉。
既然都要掏钱,那么,在价格差不多的前提下,我为什么不干脆选择实体书呢?
微信阅读:在中途打了个岔
然后在某个机缘巧合之下,我安装了微信阅读。
一开始见微信阅读的主页,多少还有点不习惯。因为比起豆瓣的“纯阅读”,它花里胡哨太多了。
与豆瓣阅读的会员制不一样,微信阅读里的书主要是靠无限卡来解锁的。而这无限卡分为免费和付费两种。
前者靠阅读时长兑换,后者需要充值会员。
而且在微信阅读,只需要充值会员就可以真正意义上畅读整个app里的书,不需再额外付费。
但碰到如上文中《宠儿》的情况,它虽然不会要你额外付钱,但会提醒你,这里只有一个试读。这本书没有真正上架。
其实在给予用户正反馈这一方面,微信阅读是比豆瓣强的。也许是因为它本就脱胎于社交软件吧,当你看完一本书后,它会显示给你总的阅读时长,也会按时间给你无限卡。
而且首页经常会推书给你,还会有类似于抽电子书盲盒,答题这样的小活动。
参与活动的门槛也很低,如果抽中的不是想要的书/答题失败了,只要分享到微信群去,就可以获得再次参加的机会。
微信阅读还会给复制的文本自动生成书签,总之半年的使用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在保持原本的阅读平台功能之外,与微信的社交属性结合得也很好。
可反过来说,越多的社交属性,越让微信阅读显得不如豆瓣阅读那么“纯粹”——有时候会给我一种臃肿的感觉。
而且豆瓣与微信的受众层面不同,豆瓣里几乎全是文青,而微信懂得都懂。如果说得直接点的话,有时候看微信读者留下的笔记我是真的会被尬到......
意外收获:读墨
目前用读墨还没有很久,也就读了两本书的样子。这个平台没有会员制,每本书都得自己买。
虽然我对此感到肉疼,但好像也没有比这更便捷的渠道了。而且那时候我要写期末报告,家里也快没地方放书。于是就在读墨上买了第一本书——《星云组曲》。
跟豆瓣与微信阅读不一样的是,读墨显示的阅读进度不是整体的,而是每一章节的。划线是以荧光笔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有笔记功能,但好像只有自己看得到。
可读墨的划线功能手感并不如我体验过的前两个阅读app好。但这只是小事情。
跟微信阅读一样,读墨也会显示你的阅读时间,书城里会不时举办优惠活动。现在使用下来体验都算不错。以后还会继续使用下去。
还有点小不便的是,我要买书的话只能通过读墨的网站操作,因为app内貌似没有line pay支付的选项而我又身在国外......所以有时候会比较麻烦。
总结
以上就是在三个平台里我个人的体验,现状就是依旧以豆瓣阅读为主。看到要付费/缺少的书就上微信阅读查找,而至于两个平台都不会有的书,那读墨就派上用场了。
如果只是纯阅读的话,个人推荐豆瓣,注重社交与反馈的话,那就是微信。但若是有一定经济能力(不像我这种穷鬼学生)又想要涉猎更多的话,那读墨便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