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我的香港文化視野

阿信 ahshun
·
·
IPFS
·
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示範區,其作用是否仍重要?香港的文化藝術未來的地位,要看香港政府如何跟大灣區以至中央政府溝通和爭取…

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10樓找到這本2012年9月由進念二十面體E+E出版及胡恩威主編的《文化視野》,主題主要是「回歸十五年的香港文化」。今年是2023年,是該刊物出版的11年後,西九文化區的工程還沒有完成,但主要的文化藝術場所:戲曲中心、M+和故宮博物館已開幕並開放給公眾入內參觀已有一段時間;文化局在香港還沒有成立;香港藝術發展局仍存在。


古代中西文化藝術最鼎盛最豐富的時期一般都形容在經濟最繁盛的朝代,早前中國內地無論國家媒體還是民間的文化人,都不斷在解說宋代的藝術和文化。而宋代的特色是什麼?是歷代中國國土最小的朝代,但卻是人民文化藝術含量豐富的朝代;跟大唐盛世的有所不同。


近年,國內政府包含廣東省都把文化和旅遊局合併,個人理解是希望文化跟旅遊一樣,成為發展地區經濟的一部分。而藝術市場,一般稱為「工藝古董和藝術品貿易」,其實是國內外商業活動的一部份,可以對地區和城市的經濟造成影響。


香港在1997年從英國殖民地回歸到中國政府成為一個實驗「一國兩制」的特區,原本在英殖時代作為歐美對未完全開放的中國的窗口的特殊政治位置已日趨式微;另外據說香港的「一國兩制」實驗最大的目是希望令台灣人安心願意達成「一個中國」。但到現在,中國政府用其他政策,加上不少台商進入內地投資,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示範區,其作用是否仍重要?接著是把香港納入中國政府劃出的「大灣區」,其實主要是廣東省大部份地區再加入香港和澳門。如有在上海這類國內重點省市深度旅遊或工作生活經驗,你會發現上海省市的面積比香港大很多,用廣東省或「大灣區」作比較才稱得上面積差不多。依我所理解,未來香港在大灣區內跟其他國內城市爭取國家資源是用大灣區,而不再是香港獨立一個小城市。所以香港的文化藝術未來的地位,要看香港政府如何跟大灣區以至中央政府溝通和爭取。


至於在現在2023年,據說香港經濟已下滑40年的今天,我們還有本錢去談論“high art”嗎?最近到大館看當代藝術展覽,聽到參觀者的評語是:「這樣都算是藝術。」而去年秋季在倫敦參觀National Gallery 的常展館,一般參觀者不論年紀都主要駐足在“Modern Art"畫作的展示空間。香港雖然每年也有藝術週/月包括兩個比較大型的國際性藝術品博覽,但因為香港回歸後本身仍處於「尷尬」的政治身份,所以本地的視覺藝術家都難有作品銷售市場。因此藝術家一般都變成「依賴」原本西方政府一般在政權交接時期撥款提供一些文康活動以「安定民心」如: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在97年回歸前成立就是有這樣的目的。在2000年初,一直都有聽到香港藝術發展局將會被「殺局」的聲音,因為無論是「一年資助」或「三年資助」,其原意都只希望幫助藝團成立行政架構之後可自負盈虧地運作,但到現在香港藝術發展局仍存在。所以在視覺藝術沒有本地商業市場和其他藝術範疇如表演藝術的票房(如何),香港本地文化藝術應怎樣利用政府資源的輔助下發展下去?那要看現在對藝術有興趣或在香港修讀/研究文化藝術的是什麼背景和經濟環境的人。據我所知,香港的私營藝術學院學費跟出國留學可作比較,而修讀者不少是商界人士。有國際級拍賣行提供收費的網上藝術課程,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培訓藝術家或藝術畫廊從業員,而是培養「收藏家」。所以香港的商人跑去花時間修讀純藝術的目的何在?


中國戲曲主要是粵劇,在香港演藝學院有得修讀,但看過一些電視訪問節目,大部份修畢的人士在香港都是沒有出路,即使戲曲中心已成立。因為香港人的生活文化跟廣州市的不同,廣州市仍然有有粵曲折子戲表演的茶樓,而香港除了少數在文康管理的場地和北角新光戲院不定期的演出,還有少數的神功戲。但究竟是什麼本地年齡層會有興趣欣賞這類傳統戲曲表演?當流行音樂和電影對年青一代也不再是熱門消費流行文化活動,網絡遊戲和智能手機上的虛擬社交媒體、虛擬社區和虛擬遊戲才是他們的生活世界,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將會是實體的,還是從年青人未來主人翁意沉浸在網絡虛擬世界中?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阿信 ahshun香港人、設計師、畫畫人、愛城市漫遊、城市觀察、愛吃、愛玩、愛電影
  • Author
  • More

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III

如果英格蘭北部有家庭工業

70年代的女性主義思潮到今天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