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藍玉雍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山川方夫《夏日送葬》推薦序:以驚悚描寫存在的虛無,在幻影般的文字裡省思人的真實

藍玉雍
·
·
山川方夫的小說,每篇都和各個主角在生活中看見和擺脫不掉的幻影有關,可以說,他描寫的是人們在幻想和現實之間各種詭異又矛盾的徘徊。有趣的在於,人們雖不停陷入各種渴望和幻想,但揭開來看,會發現這不是因為人們有無窮的欲望,而是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麼。

先跟大家說聲新年快樂!(我知道自己很久沒在這發文了,所以很感謝那些仍然在這裡閱讀我的文章的人們)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一年都能踏上新的旅途,擁有充實、新的收穫。在此,感謝新雨出版社編輯的賞識,邀請本實驗室幫今年的一月新書 — — 《夏日送葬》書寫推薦序推給大家。這也是本實驗室第一次為新書書寫實體推薦序,希望文章能幫助大家更能享受這本小說的閱讀,並對文學感到興趣。以下為推薦序正文:

山川方夫,是日本近代的一個小說家,雖然在世期間寫了不少短篇小說,而且多次獲得芥川賞和直木賞的提名,但可惜他並不長命,生於一九三○年,但在一九六五年就因為發生車禍而逝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的童年剛好經歷二次大戰的開始與結束,因此戰爭在他的小說中,儘管不一定直接是故事的主軸,卻經常作為一個隱藏的背景,出現在各種細節中。除此之外,山川方夫畢業於慶應大學的法國文學系,而他的畢業論文則是和沙特有關,也就是寫下《存在與虛無》的思想家。因此在他的小說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戰爭對人心產生的陰影外,也可以看到許多和虛無、自我等存在意義有關的哲理探討。

不過筆者第一次看完這本短篇小說集《夏日送葬》時,其實馬上想到的不是沙特,而是另一個法國哲學家勒內.基拉爾(René Girard)在他的一本書《浪漫的謊言與小說的真實》裡面提到的想法:小說的價值,在於:

「只有小說家才寫出了幻想產生的真實過程」

為何會想到這本書以及上述提到的想法,是因為山川方夫的這本小說集,每篇故事都和各個主角在生活中看見和擺脫不掉的幻影有關,而這些幻影既反映了他們的渴望,卻也反映了他們的恐懼,可以說,山川方夫的小說描寫的是人們在幻想和現實之間各種詭異又矛盾的徘徊。而且有趣的地方在於,小說描寫了人們不停陷入的各種渴望和幻想,但揭開來看,會發現這並不是因為人們有無窮的欲望,而是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麼。

欲望和幻想之間的關係在這裡於是變得很有趣,同時欲望雖然是小說裡經常出現的關鍵字,但剖開來看,或許會發現真正隱藏在這關鍵字背後的是,虛無。這種虛無在書中主要可以分成兩個種類,一種是人和人之間時常陷入空洞無實的關係,另一種則回到人和真實自我的議題。然而不像沙特試圖以艱深的文字去論述這種抽象的議題,山川方夫透過平易且細膩、富有畫面感的描寫,以及詭異的情節,讓我們對於人內在的心理與虛無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和想像。

《夏日送葬》總共收錄了山川方夫十篇的小說,其中包含他最知名的代表作〈夏日送葬〉,和其他的重要作品如〈扭曲的窗〉、〈恰似愛情〉、〈預感〉、〈蒐集〉,以及他最早獲得芥川獎提名的作品──〈演技的盡頭〉等。這些小說絕大部分都帶有驚悚的性質,但驚悚的部分卻不像是鬼片或恐怖小說單純為了嚇人,更像是為了在角色們恍惚的徘徊中營造各種諷刺的瞬間和小說劇情的反轉,形成了一層層幻覺的破滅感,而幻覺的破滅在不同的小說裡也帶來不同的意義,有的可能是正面的,有的則是在破滅後又回到了讓人絕望的虛無,使角色和讀者再度陷在無所適從的徬徨與徘徊之中。

因為本文的性質和篇幅的關係,筆者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這十篇小說了,僅略談對個別作品的特別印象。雖然因為早逝的緣故,山川方夫創作的經歷並不久,留下的作品也不多,讓人感到十分遺憾。但仔細看看他的代表作〈夏日送葬〉以及其他收錄的作品,會發現每篇都有十分獨到的構思。

比如以〈等待的女人〉為例,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男主角在十字路口看見的女人,一會兒我們覺得其實是男主角心中的幻影,但一會兒似乎又變成某個真實的人物,且正當我們以為幻影隨著妻子的歸來而破滅,使男主回到現實的時候,妻子說的一些話和遭遇又再次讓人難以分清幻影和現實的界限。而另外一篇作品〈護身符〉,或許是整本書中構思設計上最耐人尋味,而且人物關係十分曖昧的一篇。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從頭到尾不知道「我」是誰,只是知道有個「我」正聽著另一個角色關口說著自己遇見了另外一個「自己」的奇怪遭遇。故事的結局也頗特別,讓人聯想到梶井基次郎的短篇名著〈檸檬〉,以無法確認其意義的爆炸事件和另外一顆關口持有卻沒有爆炸的炸藥作結,讓我們省思自我的矛盾和懷疑事件的真實性。

〈恰似愛情〉和〈演技的盡頭〉是小說集中最長也是人物關係最複雜的兩篇作品,同時他們的主題也非常類似,都是在描述人與人之間的偽善與冷漠,並十分深刻地表現愛情和死亡之間的張力。而且儘管作者並沒有特意刻劃人們在戰爭中經驗到的事情,但透過一些細節,比如主角曾參與廣島原爆紀錄片的經歷或者書中以炸彈、爆炸的聲音和景象來比喻角色矛盾的情緒,都可以讓我們在這種張力中,看到戰爭儘管結束,但仍然在日本人心中留下的影響。

在這點上,就不得不提山川方夫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夏日送葬〉。這部作品並不長,但結構和技巧卻相當成熟,而且非常敏銳地刻劃了日本在面對戰爭的記憶和創傷時所產生的扭曲心理和意識。故事描述主角成年後回到自己小時候因戰爭被疏散到的鄉鎮,原本是為了和糾纏自己過去的創傷告別,卻沒想到反而因為看見一支送葬的隊伍,再次喚醒了當時的記憶。

這部作品和其他篇比起來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讓人感到恐怖的不是記憶裡發生的事情,也不是當記憶、過往變成一道幻影和現實發生曖昧的重疊使人陷入迷失的狀態,而是當記憶浮現以後,人為了否認自己的記憶,是如何介入現實去修改自己所看到、理解的東西,甚至扭曲他人死亡的意義。「送葬」因此在文中不單純只是一個情節,也和人們如何面對歷史的態度有關,如何使過往真正地被悼念並好好地埋葬,便成了作家思考的問題。

總的來說,虛實交雜的關係以及某些實驗性的敘事手法是山川方夫作品的特色,這些手法或許讓人迷惑,或使得作品的結局變得沒有解答,但也讓讀者從中獲得某些趣味,並不停帶領人反思真實的問題。就如作者在〈蒐集〉中曾寫到的話:

「沒有辦法愚弄人的東西,沒有價值!」

幻影,並不單純是虛無、沒有意義的幻想,更意在促使人在迷失中反思各種事物的價值。

(本文為 新雨出版社 推薦序邀稿合作)

購書連結:https://is.gd/ze4I3x

FB粉專:https://pse.is/TCBRA

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夏日送葬》,新雨出版社提供。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