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休閒旅遊的六大關係 (之二)

K社長 新旅遊
·
·
IPFS
·
體驗經濟和休閒度假旅遊的逐漸興起,大眾旅遊時代已經來臨,旅遊的市場供需關係也因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體驗經濟和休閒度假旅遊的逐漸興起,大眾旅遊時代已經來臨,旅遊的市場供需關係也因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譬如:z世代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消費觀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旅遊新趨勢、新消費和新需求,且后勁十足;親子和研學產品對於遊樂和教育旅遊的拉動不可忽視,甚至帶動并覆寫了整個家庭消費;白髮旅遊和旅居式養老需求漸趨旺盛,儘管花費不多,但在特定的時間段聚集力強、消費持久、潛力巨大,不容小覷;中青年人由於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亞健康問題顯現,以治未病為訴求的修身養性養生需求日益強烈,這部分人消費大、品位高、頻次多,值得關注。

另外,疫情雖是偶發因素,但也持續了兩年多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們的生活規律,改變了固有的休閒旅遊消費觀念。如:近郊遊、鄉村遊、自駕遊及其露營地、風景道、村落、田園等相關農、文、旅、交、體綜合體的興起;還有城市就地休閒、沉浸式遊樂與相關空間載體文、旅、商一體化休閒街區、夜間文化與旅遊休閒集聚區的建設發展。

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近幾年市場與資源的主導關係、觀光與休閒的輕重關係、體驗與服務的從屬關係、沉浸與生活的虛實關係、大眾與小眾的需求關係、文化與主題的引領關係,等等,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有的甚至是顛覆性的改變。具體體現在旅遊吸引核主體、休閒旅遊的屬性、本質、價值與消費方式等方面。

對於這些變化,旅遊規划者、投資者、運營者,乃至工業管理者、政策主導者、政府決策者都應有基本的認知,未來旅遊發展,只有理念正確、思路正確,才有正確的發展戰略、方向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路徑。


 02

觀光與休閒輕重關係:觀光與休閒此消彼長。觀光在於風景,度假在於環境和情境

體驗經濟下,觀光旅遊與休閒度假旅遊此消彼長已是大勢所趨。鑒於體驗是旅遊的基本屬性,由此而基於環境之上的人文化場景塑造會越來越受歡迎。未來隨着VR/AR及元宇宙技朮的成熟,有情感、有情節、有情趣的場景會搆成更具人性化、沉浸性和主題化的情境,這會給不同個體更具想象的空間和感知。

1、觀光在於風景,休閒在於場景

風景,從產生的第一天起,就蘊含着自然與人文兩方面的因素。至於場景,人文現行則更加丰富,甚至有了戲劇性的情節。正如茅盾先生在他的《風景談》所說:人才是最美的風景。

首先,風景是人與自然互動關係的顯現

何為風景?這個問題似乎再簡單不過,但是如果單純理解為自然風光,可能就大錯特錯。

所謂風景,實質上是以山水景物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現象所構成的、足以引起人們審美與觀賞的景象。《晉書》上說:“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儘管古人對風景的認知是表象的,但不得不說,已經暗含了感性的因子。

“風景”一詞出現在魏晉南北朝絕非偶然,其社會背景是魏晉玄學的發展與士族的興起,經濟背景則是莊園經濟的鞏固和推廣。這個時期的文人雅客遊山玩水已成為常態,譬如:王謝家族中,謝靈運堪稱山水詩派鼻祖,他流連山水,被稱為旅行家,又被封為康樂公。其外曾祖父王羲之糾集的蘭亭詩會堪稱史詩級的山水觀禮聚會,在這個時期的山水詩畫及士人雅集現行中,“風景”已被賦予了理性的審美價值。由此可見,從風景產生的第一天起,就與精神層面的休閒現行有關,而不止旅行遊覽。

在觀光時代,風景作為旅遊的核心吸引物,主指自然風光、景物,包括風景名勝、人文古跡、城市美景及其風土人情等。也就是說,“風景”有兩個永恆的要素,即自然和人,兩個要素缺一不可,“風景”是人和自然之間互動關係的顯現,這也是當下旅遊“場景說、情景說、情境說”的淵藪。

時代不同,“風景”的認知深度、價值寬度和實踐特徵已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旅遊者通過觀光遊覽可達到改變常居環境、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陶冶性情、怡悅心情、鑒賞大自然造化之美、享受現代化城市生活的情趣,以及滿足異地購物等多方面的需求和目的。

除此之外,現代科學尤其是生態學的發展還為風景的理性認知創造了條件,“風景”已超越審美價值,增加了生物和文化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環境教育,以及社會和經濟等價值。如此說來,旅遊“場景說、情景說、情境說”已接近實踐和市場層面。

其次,場景是最具人性化和活態化的風景

場景原本是指戲劇、電影中的場面,泛指情景。但在體驗經濟與休閒旅遊背景下,早已成為一種活色生香的風景。

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對於普通人,詩與遠方已近乎奢望。基於此,市場不得不泛生長和逆生長,如:從城市到近郊的鄉村休閒與鄉村民宿,以及戶外旅行、研學旅行、露營地的興起;還有劇本殺等城市就地休閒產品,實景難尋情況下,虛擬的沉浸式場景的滋生蔓延合乎情理,VR/AR、5D及元宇宙技朮的相對成熟,在文化創意之外,為城市化休閒及景區遊樂體驗產品的發展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但是,沉浸畢竟虛幻的,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沉浸也許是一時的,生活才是地域化的、持久的、有人文感知的體驗產品。

平遙古城保護的不僅僅是原態建筑,更重要的是對生活在古城裡的原住居民及其場景的保護和培植發展。因為原住居民的存在,才有了帶着濃濃晉中特定地域文化和煙火氣的風土人情和活態風景。

當然,觀光作為旅遊的一項最基本的現行內容,其旅遊核心吸引物——風景在長期內仍將繼續占據重要地位。


2、度假在於環境,康養在於情境

體驗經濟下休閒旅遊的興起對於旅遊業的影響,首先在於旅遊吸引物的迭代升級——核心吸引物不再僅僅是風景,還在於場景。而休閒的旅遊基本形態——度假與康養旅居的興起,則是旅遊產品在場景基礎上向着業態化、夜態化、人文化而不止觀光及門票又進一步。

首先,環境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度假旅遊首先在於自然生態環境,包括空氣、氣候、水質、土壤、植被、有機食物等,更關鍵的是人文生態環境,包括淳朴的民風,以及醇厚的鄉情、鄉禮、鄉音等。環境之外,還要融入人心,這就是情境,正所謂友好型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人,是謂天人合一。

如果說,星級賓館基本服務於商務旅行,那麼民宿就側重於當地人的休閒與外地人的短暫性自動回信及較長時間的旅居,風景之外,內外環境、人性化場景無疑是更重要的。

人文層面,沉浸式旅遊的興起,場景進一步延伸為情境,從而無可爭議地上升至文化和精神層面,這正契合了康養度假所需要的人文情境,度假旅遊從而成為修身、養性、怡情之道。這已遠遠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文化主題與精神內涵的情境。在情境方面,民宿的個性化、情懷性更加凸顯出來。

其次,情境是情愫的,也是境界的

所謂情境,是在特定的環境、心境下生成一種情結或情愫,生髮的一種境界,是一種自然與人文疊加、生境與心境融合的物象、景象、氣象和意象。

對此,不同的人在一年不同的季節及一天內不同的時辰,於不同的角度和高地遠近不同的視角,對同一處風景和環境,都會有不同的感知和領悟。春夏秋冬,陰晴雨雪,晨曉暮晚,心境不一,風景迥然;甚至此時此景,遇見不同的人,想起不同的事,都能進入不同的境界。

綜上,與旅行觀光、旅遊休閒、旅居度假三個階段對應的“三境”應該是勝境、環境和情境。確切地說,現代旅遊是景觀與環境的相容、場景與情境的交融,因而在景觀、環境、建筑、產品設計中,都應該多一些“境”的元素,從而有品味,有意味,有回味,而不止是生硬地造“景”。

從勝境到環境、再到情境,可謂自然風景由景入境的嬗變過程。對此,有四個歷史文化名人曾經作過三個論證:

一是唐代禪師青原惟信關於”山水”的三句偈語,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不斷升華的三重境界,雖然說的是山水,卻已跳出山水,浸入了人文化的生活體驗和生命滋養,不但有勝境,還融入了環境,乃至情境。有辯證,有頓悟,有升華。

二是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所言:“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景因境而勝,境因景而顯,情因境而生。這是一個從自然觀光到陶冶性情的精神升華過程。是謂觸景生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然后情隨境變、心隨境轉、意境融徹。“境”是重要的,境由心造,境隨心轉,從景到境,就有了情感的注入。

三是古代“八景”實為“八境”,贛州有“八境台”,而非“八景台”,這與宋代蘇東坡有關,此正說明古人一直在沉浸在情境中,而非單純觀景。中國自古有造景的習慣,大凡一個行政區域都會有“××八景“之說,這是從乾隆時期開始的。乾隆是最附庸風雅之人,他直接欽定北京“燕山八景”。燕京八景的出現,對於后來的景點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此之后,無論“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畝之園,以及琳宮梵宇,靡不有八景詩矣”。

對於“情境說”,蘇東坡看廬山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其詩曰:“橫看成嶺側成深,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詩寫於由黃州一貶再貶、改遷汝州途中,路經九江,與友人同遊廬山,久離朝堂,世事多艱,又見同僚,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已不是簡單的賞景,其中蘊含幾多審美,幾多哲理,幾多心境,所謂物隨心轉、境由心生。

在此,有必要分辨一下目前幾種旅遊型態,以便在明確的旅遊類別中更客觀地解析其產品、景觀和業態特點。風景為核,場景為心,環境為形,情境為態。觀光在於風景,休閒在於場景,而度假和康養需要的是環境和情境。從風景到場景,再從環境到情境,為旅行-旅遊-旅居-旅養開啟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丰富的業態發展機遇。

休閒度假時代,旅遊者追逐的已不單是自然風光、風景的遊覽,更重要的是自然環境和人文場景的感知,乃至於自然與人文融合為一、和諧統一的情境和氛圍的浸潤。景觀設計作為旅遊規划的核心內容已不再純粹和單一,造景的最高原則應是“雖為人作,宛若天然”。造景的最高境界理應是“境”,而非“景”。規划範圍當然也不止旅遊,園林、城市、鄉村、建筑同樣需要感性和理性的景觀美。

休閒與度假全然不同,度假是全要素、全時段、5+2、白+黑、吃+住、遊+樂、風景+場景、體驗+沉浸、生活+生命。如果說休閒度假還屬於生活體驗,那麼康養則屬於旅居型度假,是身心全方位的休養生息,環境之外更重氣候,屬於生活之上的生命品質提升。探險作為“體能型+技能型”現行,在於新、奇、特,不是平常生活體驗,而是生存體驗研學現行,則屬於生產、生存、生活、生態、生命全體系化體驗與實踐。 (完待續)


CC BY-NC-ND 2.0

〈新旅遊〉K社長,創始人,長期關注“全世界新旅遊型態與人文地理的新旅遊自媒體”,分享旅遊互聯網資訊內容和創業內容經營成長,期望下個10年,讓旅遊更美好。

K社長 新旅遊〈新旅遊〉K社長,創始人,長期關注“全世界新旅遊型態與人文地理的新旅遊自媒體”,分享旅遊互聯網資訊內容和創業內容經營成長,期望下個10年,讓旅遊更美好。
  • Author
  • More

爆火之後的營地需要找準定位

定制游,還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旅游運營70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