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織梭 jig1saw1 跨媒介文化計劃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織梭計劃反思 - 王俊豪

織梭 jig1saw1 跨媒介文化計劃
·
·

在被邀請參與這項計劃時,心裡懷藉又喜又驚的心情答應。

喜原因有四;一是可以藉此認識更多不同文化界別的朋友,而且能相聚創作,坊間甚少此類平台。二是計劃並不是只為數個月的製作為目標,而是通過工作坊交流、給予時間實驗、修正;一個以年計的目標。三是其主題,對於這幾年間劇變的香港,在孤獨面對創作的情況下,更需要沉澱,更需要空間,更需要一個平台了解自己的位置、方向。四是其「未知」,策劃者有大概的時間表及目標,但當中的內容是可變的,而且我們這一班創作者就是其中內容的本身,而人是會隨時間及與他人的碰撞而有所改變,這種未知更有機會打開更多的思考。

而驚亦是因為其未知,這種跨媒介的創作我有一些失敗的經驗,回望過去雖能反思到一些得著,但從什麼方法去活用這些組合,集大家之大成,還是有些疇躇。

轉眼計劃已到尾聲,工作坊、中期報告、呈現等已完成。如何活用這一些交流的碰撞,利用什麼的方法去激活這些組合的潛在養份,在我腦中仍是一個謎。或許這根本沒有一個答案,因為回歸過去根本不存在,每一次的組合,都是特定的時空、情境下發生—而是不可知的。反而了解到我們每一個就是存在這裡的獨立個體,雖共生於這裡,分享著類近的經驗,但始終是個人的、獨特的。而尋找、沉澱、呈現這些背後的故事,不是已經成為創作本身?而通過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從不認識對方,到不明白對方關心的議題,到不理解對方的思考方法,到最後看見大家的創作。這種不斷的嘗試觀察、理解及看見,我相信已達到織梭本身。我理解不到小土為何能滔滔不絕地引用不同專家的理論來解讀自己及世界;我沒有看見過如嘉儀從小收集各式各樣小物的人;我沒有經歷過一個十分平易近人而且具創作性的行為藝術工作坊(由秋秋帶領);我沒有了解過一個對自身性別有著如此思考的香港人(阿入的展演);還有這段期間不同的認識與發現不逐一訴說,但這種碰撞的確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及空間,才能「略知一二」。所以比起展演,我個人更享受在工作坊的時刻,或是回歸計劃的名稱本身,連結雖基於此十二人,但又不只是。這種網絡的交織是通過我們與世界及他人的交流而織出,而亦是通過未來而擴展。工作坊就是當時的未來,擴展到十二人以外的個體之中,織出更大的網絡。雖然無法去檢驗網織到那裡去,但至少在編織的過程之中,我感受到當中的趣味與力量。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