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擁有書變成一件珍貴的事!
這是一個頗有趣的現象,是我最近才發現的。
2012年(或2011年)時我開始賣「小書袋」這個東西時,是透過Facebook留email讓人下訂。前陣子在翻閱當時的Facebook記錄時,才想起當時還是露天、奇摩拍賣當道的年代,Facebook還是當紅的社群,我便想試試Facebook來做交易,或者一開始並沒有真的想把「做布袋子」當作是一種「收入來源」,很純粹的是我當時的女友買書超愛拿紙袋的,帶書出門時會把書放在那些其實有點破爛的紙袋,再放進包裡。我是個「需要什麼」會去想辦法的人,「手作」這件事,也莫名成為了我的「事業」之一。XDDD
我當然「不會」做布袋子。但我想讓女友包書不要用爛紙袋,或是買書的時候一直拿紙袋(某種呈度會被笑稱我是「環保魔人」*)我看了受不了,便畫了個大概的設計圖(很簡單的手繪)請媽媽幫我做,且我對於細碎的「聲音」特別敏銳,所以不太喜歡魔鬼沾的聲音,就換成了嬰兒用的,比較無聲和不沾黏毛。
*關於「包裝」這件事,是製作商品的一個細節之一。後來因為環保的關係,很多店家給的袋子都不牢固,或者也因為使用材質比較薄,也常有那種為了「美美的」而選擇其實用一次就壞的,而變成另類的一次性包裝了。
怎料,這玩意在當時物價還沒有今日通澎的嚴重以120元的價格開賣(2023年的布價已經高到嚇人),就不斷收到訂單!我也沒特別真的想要「賣」「文創商品」,卻因為女友那個「保護書」的舉動有了靈感做了那樣的袋子。(當時也正好面臨媽媽想要退休的狀態想找事給她做,但她至今仍然沒有退休)
後來歷經擺攤,再到進書店寄賣(寄賣過的店家有台東晃晃,台南林檎,最後穩定進貨的是政大書城),及與有河書店和寶瓶出版合作,這玩意兒就再沒有在「網路上」成為「一直有人買」的東西。但不論在實體店面或是擺攤,「有在看書的人」多半都會隨手買個兩三個可以裝書。
*剛開始賣的時候,有過幾家出版社來找我想要做這東西,那年代很流行買書送贈品(其實是買贈品順便有本書)一來我不喜歡我的商品被拿來用做「贈品」只是換上LOGO而已,而失去它的獨特性,二來出版社的贈品預算低得可憐,我不願意媽媽的手藝和我的手工、創意被低價對待,所以我沒有跟太多人合作過。(我可以理解贈品的低價,但我不願意。)
中間也歷經在台灣買布、去淘寶找布、在阿里巴巴下單,以及台南、台北的布市找適合的布料。早年的布料從中國進口,布的價格加上運費和關稅還可以比台灣的布價便宜,但慢慢地,因為「航運」的費用實在高得嚇人,我在台北找到我想要的布料,加上台灣的布料是我可以親自到現場看的,也比較沒有褪色和厚薄與軟硬無法辨別的問題,就全面換上台灣找到的布料。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應該是近半年來吧!我不確定是不是有誰在網上幫我廣告?(會幫我廣告的其中一人是:RBR-Ryan讀書房的Ryan,他也是唯一的大戶)或者是誰買了推薦人買?還是高雄政大收掉了,高雄人想買所以上網買?我不確定。書袋的訂單就這樣慢慢地出現在我的銷售列表上,以每個月十個左右的數量賣出(有很長的時間,沒有人看到它的實體是不會有人買的。)
這不禁讓人心想,在這個沒有人看書的年代,這些買書袋的人是買回去裝書的嗎?或者是裝其他的東西?平板?(大的可以裝殻不要太厚的iPad) 閱讀器?(大的可以裝mooink,7.2的)如果真的是拿來「裝書的」,是頗讓人意外的!特別是使用蝦皮/網路購物的人,多半是年紀不算大的(年紀最大的也就中年我輩)。
*我聽過最妙的書袋使用法是拿來裝出國旅行乾淨的換洗衣物(內褲、襪子)XD
那麼是否可以往其中一個方向思考,是不是買書的人更保護了他們的書?或者因為買書在所得支出上變少了,而格外的覺得「書是珍貴的」而需要好好的收納它們?如果朝這個方向思考,那麼也就可能是「買書的時候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精挑細選了」,於是書可能就不僅只是書而已了。
只是看著銷售明細覺得這個現象頗有趣的。
從2012年的銷售來看2023的此刻,跟書市及閱讀習慣一樣,只有往下沒有往上的趨勢,但是什麼讓這個書袋開始慢慢有了穩定且「在網路上」被買走的契機呢?如果是之於把書視為一種「珍惜的擁有」,會不會也是「書」在未來的另一種走向呢?
廣告一下:
蝦皮購買網址:(請先登入蝦皮帳號,不登入會說我的賣場不存在。)
小書袋:https://shopee.tw/product/13476092/2364833993/
大書袋:https://shopee.tw/product/13476092/5696979778/
或者你可以至我的個人型錄寫email訂: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product/Booksbag
圖:很不會拍商品的我拍的商品比照片好看的圖,也是我很喜歡的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