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阿蘇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在美國電商工作的經驗分享

阿蘇
·
·

剛忙完holiday season,最近工作節奏比較緩

因此單純想記錄一下自己在電商工作半年的一些經驗

今年疫情的關係,大家都被迫待在家裡,自然而然免不了上網購物,也因為這樣,電商的職缺在這個時候意外地需求變多。


幾年前在台灣做過採購的工作,那份工作內容比較偏向供應鏈管理那部分,

這次則是比較面向客戶端,比較行銷領域,整體而言,工作彈性比較大(我比較喜歡😉)

我想因為是比較面向客戶,所以不確定性以及變動性都很高,所以工作內容的彈性也因此較大。

而對於供應鏈管理、生產管理,這部分講求精準、精確,容錯率低但變動性也較低,所以工作較無彈性,對我來說就是比較無聊乏味🤭

前任與現任工作之相比

我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商品規劃 — Merchandising Planning

這個詞聽起來很籠統,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覺得(現在也還是稍微這樣覺得

簡單來說,身為一個電商,它就是一個平台,也就是要把客戶跟seller/vendor連結起來

讓客戶能夠快速找到他想要的產品,但電商平台不能只單靠客戶主動找上門。

電商平台像是一座橋

電商也要主動拉客戶、吸引客戶上門,而怎麼樣拉客戶?

常見的作法不外乎有一些傳統促銷方式(Tradition Promotion),如:發發Email電子報,在平台上做直接打折活動、使用Promotion Code的折扣活動、Bundle Selling等等各式各樣的花招。

現在也有一些比較新型的行銷互動方式,可能是跟品牌商異業合作,以及做產品開箱、評測等直播...


而我的工作有一部分是,幫助seller/vendor們增加銷售額,通常怎麼幫他們增加銷售量呢?

較大型的行銷活動都是由行銷團隊來包辦,而我的工作scope相對比較窄一些,通常會面向特定的seller👩或是更細,也就是特定的產品🤏🏻

我必須找出各個seller的優勢與劣勢,還有他們所銷售的產品的特性如何;簡言之,就是要為seller以及product做SWOT分析(即內外部的優劣分析)

而每個seller/vendor的特性也都不一樣,其實有一部分會覺得像在做Account management,幫他們銷售商品以外,也會協助一些訂單相關問題。(這跟我之前在做採購的工作經驗也很像,需要跟各個大大小小供應商保持聯絡,也算是一種account managment唄)

這樣還不夠,因為市場是動態的⏳,必須要好好注意競爭對手的行為,特別是有什麼大型銷售活動時,如:Amazon Prime Day,通常都在10月中

這三個面向的細節都要緊緊抓住

雖然這個Prime Day是Amazon自己舉辦的,不過基本上同行業的夥伴們都會一起共襄盛舉,就像是1111購物節,這個活動應該是淘寶發起的,但是台灣的電商們也都一起加入了(還有比較新的1212)

甚至我發現美國這邊似乎也嗅到11.11購物節的一些什麼,之前在某個網站上看到有人說11.11購物節是Chinese Black Friday,這比喻的真貼切👍🏽

而購物季節(每年10-12月)就是電商們在打仗的時候,各家電商都會祭出價格非常殺的產品,那些真的CP值很好的商品,不是庫存量不會太多,就是搶購的人太多,一下就會Sold Out。然後其實品質普普通通那些商品,就算價格打折打很大,還是可以很放心的慢慢觀望,不用急著下單


在這短短半年,我體會比較深刻的就是Promotion的規劃了,

以前行銷課上的Marketing Matrix - Product, Price, Promotion, and Place. 之前完全不覺得Promotion這個P很重要,

雖然促銷商品的銷售量可能只佔總銷售量的一點點比例而已,不過還是滿多魔鬼藏在細節中的

像是在已知的條件下(如產品特性、價格、庫存),如何跟seller談判到更好的促銷計畫或是促銷價格等,都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而談好這些計畫後,要怎麼把他們的產品好好地放在平台上,那個時機點跟地點(=網站中的商店)都要拿捏清楚,不然規劃錯了,就是浪費彼此的時間跟金錢了!

做好促銷的三要素: 產品規格、價格點、庫存量

我自己也還在摸索中,根據80/20法則,雖然工作中有80%的時間都在做maintenance的工作,就是daily routine/weekly routine工作

不過至少有20%是比較能動動腦、不讓腦袋瓜失能的一些開創性任務,繼續利用這20%的時間好好學習與耕耘:)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