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冰岛有棵树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我的疫期生存报告】《财新周刊》购买记:让有价值的新闻给历史留一份底稿

冰岛有棵树
·
·

1月21日左右,武汉疫情日益严重的状况开始在全国发散,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在忙着为过年做准备,谁也没有料想到事情竟会演变的如此严重。年根之下,整个人疲沓懒散,根本没有动力工作。我当时正在出差,做一些春节的例行主题稿件,准备做完后就回家过年。但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些媒体同行直奔武汉,围绕疫情进行深度报道,首当其冲的是以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见长的财新和三联,他们接下来推出的一篇篇报道证明了专业新闻媒体无可取代的价值,尤其是财新,接连以两期封面报道《新冠病毒何以至此》、《抢救新冠病人》从官方到医院再到民间,全景式地剖析了这场疫情是如何由最初的一个小火苗蔓延成今天的一场灾难,让我作为一个媒体人都感觉到汗颜,因为他们很正做到了新闻发生时的“在场”,而我连同我服务的媒体机构,却因为必须在指令下进行某种规定动作,无奈地“缺席”。

财新周刊


我当然可以将这归咎为媒体属性决定,因为我身处官媒体制中而只能如此,但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媒体何来官媒与民媒之分?难道不都应该为受众服务,以提供及时、专业的新闻报道为己任吗?

一个值得玩味的事实是,我注意到在疫情发生的前半个月里,官方似乎无暇对媒体报道内容进行过无干预与审查,于是财新等市场化媒体充分展现出自己快速、专业、翔实的特性,在短暂的“自由”里接连推出了几十万字的报道。电视机前,央视新闻的官方报道依然存在着,但微博或其他的社交媒体中却是另一种生态,人们争相转发这些更关注个体、更深入一线的报道,新闻充分发挥着其“监督者”与“守门人”的角色,与民间自发形成的救援一道,呈现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短暂春天。

也许人们受够了每天阅读被筛选过的信息,受够了整齐划一的新闻联播式语态,当整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人们对真相的渴求只会更强烈。财新有自己的app,可以阅读电子版,最近这些报道更是限时免费推出供公众阅读。但我仍注意到最近这些天,不断有人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求购财新周刊纸质版,也许是为了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因为在手机小屏上阅读几十万字实在是对眼力和注意力的莫大挑战;但更多的人想必是为了收藏,为了给历史留一份底稿,让后人知道今时今日曾经发生了什么。于是本来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时间洛阳纸贵,网上一度炒到了100多块钱一本的高价却还是求而不得。因为疫情影响,目前报刊亭大多不开张,而淘宝上出售的几家店铺也早就售罄,财新大概自己也没想到销量会如此火爆,打听了几个认识的财新同行,都说买不到,连他们的主编高昱都自嘲,恐怕等他回北京也难以买到吧。

没办法,昨天又在淘宝上搜了一圈想碰碰运气,最后只有一家店说是4、5、6三期都有,但不可以拆开买,即使一本也按全价来算,一共90。但一看邮费心顿时凉了半截,发货地写着是北京,邮费却要50块钱,和客服沟通了一下,对方爱搭不理,冷冷地丢下一句:邮费默认,改不了!一副爱买不买的架势让人很恼火。耐着性子问了下发货日期,说快的话16号就可以发,但我看财新官网上预售的最新一期写的却是17号开售,顿时不免怀疑这家店的真实性,多问了几句,反而被克服“讥讽”说:“你知道的太少”。气得气不打一出来,“老子不买了,就看电子版怎么着!”买纸质版的事就此作罢。

谁知到晚上,一个财新的同行发来一个链接,说是回应需求加印了,真是峰回路转,于是赶紧下了单,这才安了心,剩下的就是静等纸刊上门。

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这两天财新周刊洛阳纸贵甚至一本小册子被炒到一百多块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专业新闻报道的井喷式需求。 至于一个到处充满自信的社会中,专业新闻报道是如何成为奢侈品的,这真是一个绝佳的社会学考察案例。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