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162《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21:人間建設彷如天上!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於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閒,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復不事十歲。
──────────────────────
來到始皇帝在位第三十五年,也就是他四十七歲時,秦帝國開始修築道路,這是一條經由「九原」到「雲陽」的道路,用山上的土壤來填平河谷,筆直貫通(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這時始皇帝認為咸陽的人口多,先王宮廷窄小,又聽說周文王建都在「豐」,武王建都在「鎬」,豐、鎬兩城之間,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豐鎬之閒,帝王之都也)。於是就在渭水南邊的「上林苑」內修建朝宮(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首先在「阿房」這裡修建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宮中可以容納一萬人,下面可以樹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橋可供馳走(周馳為閣道),從宮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頂峰修建門闕作為標誌(表南山之顛以為闕)。又修造天橋,從「阿房」跨過渭水(為復道,自阿房渡渭),與咸陽城連接起來,以象徵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最終沒有建成;不過當初計畫等竣工之後,再選擇一個好名字為它命名(成,欲更擇令名名之)。後人因為是在「阿房」修築此宮,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阿房宮」。
至於建築工人,則來自那群受過宮刑、徒刑的七十多萬人(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分別被派去修建阿房宮,也有的去營建驪山。從「北山」開採石頭,從蜀地、荊地運來木料(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總共建造宮殿三百座,關外建四百多座。於是在東海邊的「朐(音同『渠』)山」上豎立大石(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作為秦朝國境的東門。接著此遷徙三萬家到「麗邑」,五萬家到「雲陽」(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並免除這群人十年的賦稅和徭役(皆復不事十歲)。
補充說明一下,所謂的「麗邑」其實是指用來幫始皇帝守護位於「麗山」的陵墓而設置的新郡縣。至於「雲陽」,則是上述新開的道路終點(道九原抵雲陽)。看來,為了舒緩咸陽的人口壓力,始皇帝在附近設了一些新的郡縣,用來守護自己未來的陵墓,也讓修建的新道路更有「人氣」。
──────────────────────
在這一段內容中,司馬遷為我們留下了「阿房宮」的相關紀錄。由於這棟建築並沒有完工,因此目前對於阿房宮是否曾經修建過,仍有不少爭議。但是,如果依據當年透過訪查的司馬遷所留下來的紀錄來看,這棟建築如果真能完工,應該會非常壯麗吧!大約七百多棟的建築物(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用天橋相互連接,想來就覺得非常壯觀。
另外,傳聞中埃及金字塔所花費的人力約十萬來看,比埃及金字塔更晚數千年的阿房宮與秦皇陵,竟然動用了七十萬人來修建,更令人好奇這些建築完工後的模樣。可惜的是,阿房宮並沒有完成,秦皇陵仍在土壤下,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還真期待科技持續進步下,能有開挖或是用透視的方式等方式重現當年的壯麗。
不過,這七十萬刑徒也再次證明了秦帝國的嚴刑峻法,即使到了今日,也很難想像有哪個國家內有如此多的刑徒。
至於阿房宮與首都咸陽的位置,司馬遷寫下了這句「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也就是象徵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換言之,咸陽城是象徵「北極星」,阿房宮象徵「營室星」,這種用人間建築呼應天上星象的方式,再次顯示出始皇帝希望秦帝國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可,從當年的封禪,以及不斷刻石立碑宣揚功德,到建築樣式仿造天象等。然而,這些象徵權力獲得上天認證的方式,竟然是由一大群「刑徒」來完成,想來就覺得相當諷刺。
一心追求帝國長治久安的始皇帝,似乎始終漠視人民的感受,這或許不該只怪始皇帝,畢竟帝王們哪裡知道「人民」才是帝國穩定的基本呢?如此大興土木下的秦帝國,最終將會如何發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