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在德國柏林新創公司擔任唯一UI/UX設計師的挑戰與心得
在德國攻讀完碩士後,我在2020年初加入現在的公司,一間位於柏林專門做線上外燴平台的新創,並在這裡擔任唯一一位UI/UX設計師。回顧2020年,不論是公司或是我個人都面臨了許多挑戰,但也因此成長了非常多,今年一月,我將正式工作滿一週年,想趁此機會紀錄一下這一年來的所學與心得,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在德國新創工作的環境,以及我所體驗到的文化差異與學習。
主動出擊的必要性
初加入公司,由於我是唯一一位設計師,加上長期在設計相關社群看到許多人分享設計案例與UI/UX知識,讓我有滿腔的熱血想運用我的所學在公司的實際產品上做使用者研究、產品快速迭代與測試追蹤改進,但礙於我加入公司時,公司正在做初期產品開發,領導層的方針是希望快速開發已知的項目產出一個能動的MVP,以新創團隊來說,MVP的產出對於未來的fund raising至關重要,所以當時並沒有多餘資源能投入使用者研究。
對我來說,產品roadmap和要做哪些功能早在我加入公司前便已定好,所以我的工作就是產出UI設計稿,同時刻出前端頁面,甚至還經手了前端框架Vue的邏輯串接,因為我們的工程師根本不夠,導致我在公司的前半年就在身兼UI設計師與前端工程師的雙重角色下渡過。
但是一直以來我對我身為UI/UX設計師,卻沒能真正做UX相關的工作內容感到非常困擾,公司又屬於UX maturity相對低並以marketing和sales主導的團隊,想花時間做無法立馬看到投資報酬率的使用者研究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但就在公司的新網站MVP上線後,我迎來了第一次機會。公司網站在七月上線後,沒有能達到預期的流量與訂單數,領導層於是開始檢討是哪裡出了問題,除卻疫情的影響,我趁機主動提出了我們何不做一次使用者分析,或許能清楚問題點並提出改善方案。
就這樣,我成功要到一個sprint的時間做研究,我查看了當初埋在網站裡的Google Analytics數據與Hotjar螢幕錄影,和PM開會討論了可能的問題點並且向領導層匯報,我們的確也在會議中羅列了短期與長期的action items,並且將短期的action items寫成了tickets加入了下個sprint的開發。
這一次的經驗讓我了解到主動出擊的必要性,和看準時機點,更重要的是隨時準備好自己,就算在UX maturity較低的團隊,也能盡量透過公開的場合,例如全公司會議,去主動多說說最近做了哪些設計、做了什麼研究、Demo設計稿和背後的理由等等,同事們通常都會滿開心的,像我之前在公司會議上示範了在Figma建立好design components後可以多快速做好頁面,同事們都拍手叫好,好像看魔術一樣神奇,我覺得身為公司內唯一的設計師,與其抱怨大家不懂設計,不如主動出擊讓其他人多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增加設計曝光,一方面訓練全公司的設計成熟度,一方面也增加自己未來拿到資源的機會。
清楚表達立場的勇氣
在德國疫情爆發時,我們公司也陷入了短暫的混亂,領導層討論決定公司不能再只專注於外燴,而需要開發更多產品線,例如我們開始賣餐盒、冷凍包、Grocery box和將外燴最少接單人數從10人降為2人等等,以因應疫情的衝擊,但突如其來的營運方針變更,也導致設計需求突然增加。
我時常工作到一半,slack會突然跳出sales team主管的私訊,問我能否幫忙設計個菜單說明pdf,他要寄給企業客戶宣傳我們的新產品,或者是marketing team的主管會直接問我能不能為新產品們畫個插畫,因為他們還沒有產品圖,種種拉哩拉雜,甚至是graphic designer才需做的事,卻因為人力不足,而落到了我頭上。
一開始我總是有求必應,想著我是公司唯一的設計師,如果我不做,那誰要做?但結果這些其他部門增加的需求,漸漸壓縮到我本來所屬部門份內的工作,於是我向主管反映,主管便告訴我不要害怕表明自己的立場,當別的部門有請求,我必須要先清楚自己工作的優先序同時向對方告知,並詢問對方這個設計需求有多急迫,能否在自己處理完份內的工作後再著手進行。我覺得在德國,尤其在新創這樣相對扁平的組織,秉持著自己清晰的立場,直截了當的溝通是很常見的事,不需要對此感到歉疚,更不需要拐彎抹角。
在這之後,我們product and tech team也在全公司的會議中,向大家解釋了scrum開發流程,讓其他部門了解我們是run雙週sprint,由PM將一定量的tickets拉進每次的sprint,而每次的sprint就是將目標的tickets給完成,所以每當別的部門有新需求時,麻煩他們透過PM開ticket進backlog,這麼一來,像是marketing和sales team更能了解產品部門的運作,也大大降低了各種設計需求突然蹦出來的機率。
懂得坦率面對衝突
沒有人喜歡衝突,尤其我覺得亞洲人又普遍害怕起衝突,但在職場上還是難免會發生意見不合的情況,我自認為自己算是滿隨和的人,但直到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才發現原來我對於工作上所堅持的事還是滿強硬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的主管指派我先完成某個新功能的設計和開發,但我卻認為應該先針對現有的功能做改進而不該一直開發新功能,當時我因為一時情緒激動,打字的用字遣詞變得很強硬,導致主管覺得我的語氣冒犯到了他,他隨即傳了好幾段落落長的文字,半訓斥半解釋新功能的開發是已經上層討論定調的事,我不該無視上層的決議,執意做我想做的事,他了解我想盡快做使用者研究,改進現有的產品功能,但部門裡的優先序就是先完成新功能,我怎麼能撒手說我不想做新功能,要跑去完成“自己”的目標而非“部門”的目標。
的確,就算我堅持的是對的事,但我還是用錯了方法,如果能重來一次,也許我能用溫和點的口吻讓主管了解我所在意的點,以及為什麼我在意,然後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一起討論找出個中間的解決辦法,或許就能避免掉這次的衝突,也不會讓我們彼此都難受好幾天。
總而言之,我覺得能夠避免衝突當然好,不過當不可避免或不小心發生時,還是坦率去面對他,畢竟衝突也是一種溝通,一種以比較激進的形式,了解雙方在意的點的溝通方式。
結語
這一年下來,我覺得自己各方面成長了許多,期間當然歷經了許多掙扎,像是到現在還是一直認為自己英文不夠好,表達能力不夠出眾,或是看到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個個在自己的領域發光,時常擔心自己是不是還在原地打轉,疫情嚴峻時也曾擔心公司會不會倒掉,我會不會失業等等,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焦慮在腦中盤旋。但還好現在回頭看看,自己也在這之中努力踏出了舒適圈,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在2020這個好像全世界都靜止的一年,即使只前進了一些,但至少也是在前往目標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