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時代的縮影—傷心咖啡店之歌
[書評] 時代的縮影—傷心咖啡店之歌
寂寞、不安的靈魂,總能在傷心咖啡店裡找到屬於你的位置。
閃爍著光的招牌,在心底藍得泛出銀光,依舊佇立在那傷心咖啡店,從不打烊,乘載著一代人的記憶,遷徙到下一代的青春。
是不是有故事要說、或是仍在迷惘漂流中,進來坐坐吧。
前言
曾聽過一句話:「在爭議與矛盾間,往往能在不同的角度發現新的見解。」因此,除了壓倒性好評的經典會看,筆者也特別偏愛帶著爭議的書籍。書和認識人一樣,從來不能從別人嘴中獲得全貌,唯有自己認識才能確認到底喜不喜歡。
傷心咖啡店之歌,能算的上是台灣小說的經典之一,畢竟作者的處女作就能夠創下這麼賣到這麼好的銷售量,2008年時突破20萬,2014年時出了50萬紀念冊,實在非常難得。
50萬紀念冊是以水藍色為封面主軸,呼應故事最後的幽邃寧靜、無邊無盡的藍。
時空背景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七日,傷心咖啡店之歌完稿。
距今快要25年,差不多是筆者父母年輕時期的書籍,有人曾說過「那是一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在物質水平上,台灣經濟起飛,亞洲四小龍之首,各行各業都在欣欣向榮的氣氛下。解嚴才結束不到10年,社會還稱不上自由,思想上相對保守、純樸,曾聽父親說五專時還有同學相信牽手就會懷孕,瑪丹娜當時內衣外穿的表演,只能用「轟動全台」來形容。感情、生活上是如此,其他方面更是壓抑。
夾雜在時代轉換中間的五、六年級生,同時擁有保守社會的美德,也接受來自西方世界的自由文化的衝擊,作者就是身處轉換之中,因此在描繪渴望自由的部分特別深刻,不僅僅是深刻而已,傷心咖啡店之歌彷彿是激起了整個時代共鳴、對渴望自由的的吶喊。這也是為什麼能在銷售上這麼驚人,畢竟沒有共感的故事,是難以打動讀者的。
主要人物安排
馬蒂
整部故事就由馬蒂遭逢舊愛逝世、工作不順、婚姻觸礁開始,被傷心咖啡店閃爍著藍燈給吸引,以一杯咖啡來交換了一段精彩的風景,在風景裡的是浪漫忠誠的情感、孤獨與無情的拉扯、探求生命意義的掙扎。
馬蒂的英文名字「薩賓娜」也很耐人尋味 ,潛藏在書的最前面幾頁的這句話「薩賓娜,要為你自己的感覺而活」,作為主線貫穿整個故事。作者安排讀者扮演馬蒂的角色,在故事中充滿哲理的討論下,與她一同找尋人生目標、思考生命的意義。
耐人尋味的是,米拉昆德拉的經典《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裡也有薩賓娜,只是這個薩賓娜,有著孤獨的吸引力,自由、獨特、不媚俗,真真實實地為自己而活。或許作者安排這個巧合,就是預示著馬蒂所追求的,就是像薩賓娜這樣活著。
故事的最後,馬蒂死在解惑之旅的馬達加斯加,參透一切的她被子彈誤殺下,依舊露出一抹笑容,代表著經歷這段冒險,主角終於找到生命的目標及意義的,肉體與靈魂也終於獲得自由。
生命的意義不在追求答案,而在於體會與經歷
海安
作為故事轉動的軸心,海安有著人生勝利組的設定 — 高富帥,即便潘安再世也會自歎不如的容貌,故事中的所有人都愛著海安,但卻是份無法得到回應的愛,因為海安真正深愛的是強褓中就死亡的雙胞胎哥哥,這也造就其病態自戀的人格特質。
作為一個「 無可救藥的唯我主義 」者,與一般人相比,海安的自由奢侈而遙遠,帶著反社會化的基調卻有著吸引人的色彩,鄙視社會小小螺絲釘的他,不明白人們忙了一輩子,追求的是什麼,人生就該恣意妄為的活著。以一種逃避的方式追求自由,逃離囚禁靈魂的地方,就像《阿拉斯加之死》中的主角那樣,逃離這個世界。
自由是有錢人才能說的,窮苦人就只剩下對命運的信仰。
追尋自由的旅程中,海安抵達了馬達加斯加,意外遇見有著相同容貌的耶穌,自戀的人格使海安無法自拔的愛上了耶穌,然而人如其名,耶穌是個超脫世間的人,海安的愛和愛著他的人相同,得不到回應。
「 沒有愛和方向,是不可能自由的 」
故事的最後,海安坦誠面對自己,並以破碎的瓷器毀壞自己的面容,象徵的是脫離自戀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小葉
總是打扮中性的小葉,是故事中最討人憐愛的角色,對海安的愛是真摯而含蓄,然而因從沒獲得對等的回應而令人嘆息。
一直以來,小葉都以為海安是無情的,因此默默地傾注自己愛,甚至為了海安撐起整個傷心咖啡店。故事最後,小葉終於明白,海安的愛給了有著相同面容的耶穌,所展現的豪放不羈的自由只是表現,為了掩飾封存在內心深處的溫柔。
「小葉是傷心咖啡店裡,另外一隻養馴了的孤獨愛情鳥,甘心永遠踞守在籠中,早已放棄了飛翔。那個籠子,是海安。」
吉兒
作為故事中與海安相對的存在 — 「理性人本主義者」,是故事中唯一沒有被海安困住的角色,也是最早點出海安極為病態的自戀傾向,並以全世界最孤獨的人來形容他。
吉兒也曾是個築夢者,為了夢想,她和愛人在紐約過著極為困苦的生活,直到最後夢想幻滅,發現原來一切皆為空後,收起放浪形骸的曾經,決定腳踏實地的生活,做個對人群社會有貢獻的人。如果說海安追求自由是用一種逃避的方式,吉兒的就能算是改進,他將自己投入這個社會,以奉獻的方式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黑暗並不能造成陰影,光亮才能。」
劇情探究
馬達加斯加的鏡像
就如同感情上海安之於耶穌的對位,以及思想上海安和吉兒的反襯。馬達加斯加代表的是一片未曾被污染的淨土,如同桃花源,俗世的喧囂很遙遠,是能夠獲得自由的地方。鏡子的另一面,照射著的是代表壓迫和庸俗的台北,繁華而壅擠,人們朝九晚五的忙著,被過去和未來的煩惱給綁架,庸庸碌碌度過的一生,也是主角馬蒂一心想逃離的。
相對於台北的實,馬達加斯加所代表的虛也使得文章後半段的敘事沒有前半部精彩,但卻有更多深刻的畫面感,從村子的衰亡、和耶斯的對峙、最後悟道捨身擋子彈,作者用如夢境般情境,讓讀者一同經歷了一場尋道、得道的過程。
故事裡動物的暗示
故事中作者善用不同動物進行暗喻,最早出現的是代表小葉的愛情鳥,因對海安的迷戀而甘心受困,直到最後發現海安的愛已給了別人,大病一場後,便人間蒸發。小葉的失蹤象徵愛情鳥終於徹底醒悟,逃離牢籠頭也不回地飛去,帶著久違的自由在藍天中翱翔。
在馬達加斯加跟隨馬蒂的狗,象徵著馬蒂和芸芸眾生,已經習慣人類慣養的狗,即便是獲得了自由也開心不起來,無法想像沒了束縛和規範,該如何獨自存活於這個世界。更深入一點,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為了融入社會,潛移默化之下也被社會化給馴服,已經喪失追求自由勇氣和動機,更無法破壞囚禁在身上的鎖鏈,抗拒自由如同本能上的反射。
觀後感
故事的收尾,安排了許多隱喻的成分,這些空白就交由讀者去玩味。由盛轉衰的傷心咖啡店,似乎每個人都獲得了自由,卻又不盡完美,至於裡面所觸碰到的存在主義,雖然沒有點名說,但能在主角辯證的過程中看見,「究竟何謂生命存在的意義」?
筆者一直對存在主義、生命意義感到困惑,尤其是看了一些卡夫卡的著作後,反而更為迷惘。認為選擇平穩的道路,忙過這輩子,和大家一樣當個平穩的螺絲是否就是正確,抑或是嘗試做個自由自在的築夢者,好好體驗生命才是真諦。對於他們的之間,筆者也還沒有定見,但因為這本書突然了解到,選擇出國留學或許是我對家鄉的一種逃離,以這種方式追逐憧憬中的自由。逃離在這邊並不代表負面或家鄉的不好,只是相對以改進的方式找尋自由,筆者因渴望探索未知而出國看看這個世界,或許仍然是和故事中馬蒂的做法相同。
筆者晚了故事25年,在社會的慣養下,好像沒什麼長進,依舊做了相同的選擇。
在寫作這篇文章時,筆者瀏覽了許多關於傷心咖啡店之歌的書評或評論,越看越覺得精彩,喜歡或厭惡這本書的人數不分軒輊。或許問題源自於主題 — 「自由」。
首先、自由這個議題抽象又太大,很容易流於主觀的解讀,為了完整論述角色的對自由的想法,許多對話的部分又稍嫌太長,如果剛好和自己內心的定義不同,很可能會默默地闔上書。
第二、除了個人因素,如果考量到時代的差別,或許能從另個面向來探討,作者身處台灣社會改變的夾層,對渴望自由充滿了憧憬,自然會有種未知的最美。因此不同時代的讀者在閱讀上,可能無法感同身受,甚至有種被傳教感。
撇開這些,筆者還是認為這本書值得讀一讀。
畢竟不是每本書都能看見一個時代的縮影,但傷心咖啡店之歌可以。
打賞時刻與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 Shane 喜歡寫文章的理科男孩。目前人在紐約攻讀 Master of Computer Science不定期分享一些留學、工作、生活、旅遊的有趣故事們。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或覺得有趣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Hsien Yi Liu on Buy Me A Coffee
Buy Hsien Yi Liu a coffee. Join other supporters and enjoy exclusive content, leave a positive note and more.www.buymeacoff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