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知識+】鋼筋用比較多,真的比較安全嗎?
<script async src="//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charset="utf-8"></script>Photo by Ricardo Gomez Angel on Unsplash
雖然現在依照建築物結構法規規定設計出來的房子已經相當安全,還是會有許多人覺得鋼筋用得越多越好,但真的是這樣子嗎?
1. 結構設計VS施工品質
建築師不太希望柱樑尺寸過大,就會希望結構技師設計的柱樑小一點,以免壓迫室內空間,而這通常會有什麼問題呢? 鋼筋量就會被放大,有時還真的多到小小一支柱子塞不下那麼多鋼筋,不然就是鋼筋間距過小。台灣經過幾次大地震的洗禮,關於建築物結構及耐震設計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雖然坊間或網路名嘴不斷謾罵一些無良建商如何對待消費者之類的,但不得不說他們也不敢對結構動什麼樣的手腳,大部分還會標榜說我們家房子的鋼筋用什麼柱中柱工法,什麼一筆箍工法,無非就是想讓消費者放心,不過有時結構設計跟建築設計還是有點衝突的。
一般結構設計時對於鋼筋之間的間距會有一個設計標準,比如說要有至少一倍鋼筋直徑的間距,好讓中間有足夠的混凝土包覆,但那狀況常常是鋼筋跟兼具的尺寸剛剛好滿一支柱子,不多也不少,意思就是你完全不能有誤差,要知道營造業也是製造業,他跟製造業的差別就是所有東西都是現場組裝,不是有機器幫你精密定位的,誤差一定有,所以我們從業者都會訂出誤差容許值,畢竟做到很準以目前的科技來說有困難,營造業最小單位是mm不是nm,
再加上結構圖上面不會注意到搭接的問題,所以有時候經驗比較少的結構技師或是沒到過現場的結構技師,就會很天真的覺得畫進去就對了我管你怎麼做,基本上,比鋼筋量更重要的是施工品質,比如說,版鋼筋的短向鋼筋要放在外層,地面以上樓層的樓板下層筋搭接不可以在中央位置,柱筋續接位置要錯開不得在同一斷面,地面層樑筋搭接位置不可以在中央,這些施工現場的品質比品質比配一大堆鋼筋重要得多,而且如果鋼筋擺進去後兩支鋼筋沒有間距的話,混凝土無法包覆鋼筋,術語叫沒有握裹力,這比鋼筋少配還嚴重,你說真的鐵越多越好嗎。
回憶剛出社會時還看不太懂,曾經做過一個工地的假設工程,是工地大門洗車台的工程,公司財大氣粗的叫了一堆鋼筋來鋪設,結果全鋪在版厚那一面的正中間,有鋪等於沒鋪,在結構力學角度是沒有作用的。
為什麼鋪在版厚那一面中間沒有用呢? 因為洗車台是要給大卡車壓的,在力學裡這塊版的下層會受拉力,鋼筋又剛好是抗拉力很強的材料,所以鋼筋應該擺在偏下層的地方,洗車台才比較不容易被壓壞,那公司上上下下即便到老闆大概也不懂這個道理,你覺得房子能蓋得多好。
2. 柱中柱、一筆箍
以柱中柱來說,柱鋼筋外層擺完一圈鋼筋後,內圈再加一層鋼筋,通常這兩圈會有點距離,不用擔心太密的問題,太密通常發生在同一圈裡,那麼這樣的工法就真的有它的意義存在。不過坊間建商廣告中所提到的柱中柱及一筆箍,那工法是真的能增加施工品質及強度的(有關一筆箍,可以看潤泰寫的:淺談「一筆箍」鋼筋綁紮法)。
另外一筆箍,則是將外圈鋼筋以彎折的方式折成一個圈圈,既方便施工又減少箍筋斷點,相對傳統工法是比較兩全其美的作法,但缺點就是他會比較貴一些。
建商會拿一些特殊工法來打廣告,而不是施工品質,原因是施工品質是最不好控制的東西,有句在我們工地的笑話是:「台灣房子這麼多怎麼蓋,亂蓋的馬~」。
有時候在工地也會碰到一些師傅半開玩笑跟你說,又不是你家,抓這麼嚴幹嘛,可想而知碰到一些比較隨便的建商跟工地主任的時後,建案的品質就要小心了。
3. 結語
就我個人的想法會比較偏向營造方出一個施工品質履歷,有點像公共工程那樣,只不過即便是這樣也還是很容易造假就是了,目前我還想不出什麼辦法讓消費者可以辨認結構的施工品質,就~先捫心自問摟。
工程系列文章
-
- 買房相關
- 【房屋知識+】智慧建築標章跟買房自住者有什麼關係?
- 【房屋知識+】以建商的角度來說,客變有這樣的好處
- 【房屋知識+】住宅最重要的防水,也是有用心的建案
- 【房屋知識+】BIM跟買房自住的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 【房屋知識+】建設公司有自己的營造廠有比較好嗎?
- 【房屋知識+】建案除了筏基還做基樁,安全大加分?
- 【房屋知識+】建築物綠建築標章跟買房自主的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 【房屋知識+】小地區建商優於上市櫃建商的迷思
- 【房屋知識+】判斷格局好壞的基本判斷準則-建築篇
- 【房屋知識+】哪家建商比較好呢?
- 【房屋知識+】地磚跟牆壁的銜接處,踢腳板好還是矽利康好?
- 【房屋知識+】自住的房子,結構安全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 【工地人生】什麼是筏式基礎,基礎又有哪些種類?
- 【房屋知識+】買中古屋屋齡幾年比較好?中古屋有什麼問題?
- 買房相關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