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善宝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信息是座迷宫,而我们必须找到出口

善宝橘
·

我在很久之前就告别了社交媒体,包括微博、朋友圈和知乎。那时候我天真地想,把无聊的信息屏蔽,就可以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

于是,在告别社交媒体之后,我折腾了微信公众号、RSS、Newsletter、播客和 Youtube 视频。我疯狂地订阅各种大佬们的思想排泄物,想要跟行业内最厉害的那波人保持同频,我害怕落后,害怕错过哪怕一丁点的真知灼见。

但渐渐地,我发现,信息太多,我实在看不过来。即使看了,跟看新闻没啥区别。这些内容,我只是在碎片化的时间去了解。我获取了这些信息,但我没有去思考,它带给我的触动非常浅。

另外,大佬的言论五花八门,高屋建瓴,迷踪玄学,但几乎不成体系。就像村口二大爷吹 bullb 一样,听的人讲究的是悟性。再不然就是客栈中的说书人,大事一件件涌来,观众们听个乐呵。

我非常承认大佬们偶尔口出金玉之言,可称之为真知灼见。但问题是,这个真知灼见对我有用吗?我从事的是 A 领域的工作,但大佬说的是 B 领域的事,那么我要汲取其中有营养的内容,只能靠触类旁通。

还有的大佬,说的道理是现在不能实操的,那么它对我的作用只能作为一个引子,让我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当我到了那个阶段时,我要那么去做。可事实上,我真到了那会儿,也许早忘了。

我越来越相信,提高只能有两种方法:一是实践,根据实践结果进行自我迭代;二是围绕实践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实践的先不扯,工作就是别人送钱给我实践,这一点我一直抓得很好。难的是学习。实践中,是一群人商量出一条路线,错了,团队能给我纠正。再不行,实践结果也会把我打醒。

但学习,首先只有我自己决定我要学什么,其次我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学的正确。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但行往往具有滞后性,许多东西,现在学了,没有办法立即检验,得等到合适的时机,投入实践后,才知道结果。

这就给了失败做自己母亲的机会。我说自己读各类讯息,这是学习,没人能反驳,甚至我心理也没底这样做对不对。我看着自己的水平许久得不到提升,但我拿不定主意到达是方法错了还是路线错了。

这都是玄学。

但东晋都过去几千年了,玄学早应该被抛进垃圾堆。我必须做出选择,去规划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我给自己立了一个标准:不要去管信息的本身含金量多么高,而要去看自己需要什么。大佬的言论或许有价值,但让我去信息堆里大浪淘沙,ROI 太低。

仔细回想一下,最近这一年,什么时候我觉得学到了新的东西,或者说学习效果最好?第一是读书,不是碎片化时间阅读,而是专门有一整段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做笔记,搞懂书上说的每一点,刨根问底。

另外,阅读最好是纵深式阅读,不是每个种类的书随便来一本,要结合自己目前的需要,进行主题式阅读,由深入浅。这一块没啥困难的,随便搞个名校的研究生入学书单就能满足。

当然我之前都太懒了,没有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上说的去做,其实是需要的,学习是一件宏观和微观并重的事,就跟盖房子一样,先要读图纸,明白要做哪些事,最后再钻进细节里研究,这块在以后要优化,并且要养成正确阅读的习惯。

读书之外,第二是写作。学习知识的最好方式是教会别人,而写作其实就是缺了反馈过程的教学。我之前写作,都是随性,想到什么写什么,而学习的写作是将先前的学习内容自己反刍一遍。

我要给自己插个旗,每周将自己的学习内容写成一篇文章,有书则长,无书则短,但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它可以夯实自己的基础。

我最后想尝试的是交流,用来补全写作无法带来的反馈。但这块得取决于双方有共同的话题,找到对的人,其实很难。随缘吧。

我现在的想法是,时间可以碎片,但阅读不可以,阅读应该是一件具有连续性的事情。所以,在接下来,我不准备把碎片时间奉献给碎片内容了,而是聚焦我的工作内容,进行主题式阅读。

当然,为了防止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还是要订阅一份自己信任的付费媒体,一家就够了,这样至少在信息方面不会落伍。

End。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