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的契機

Waki瓦基
·
·
IPFS
·
教育是永恆的,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影響力將止於何處

這篇文章是《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學員「Fish」的投稿,原文轉載自「與七寶游世界」部落格文章。

天底下的父母對於孩子總有寄託,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有所成就。我看著呱呱落地稚嫩的小嬰兒也開始擔心起自己是否能夠勝任「為人父母」這個角色呢?這種發自內心的擔憂、對於無知的未來抱持著懷疑,經常不由自主的的湧上心頭。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的作者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是資深的教育人員,雖 81 歲,仍保有非常年輕的心智,長達 40 年的教職生涯,在高中教導學生挖掘新聞、觀察事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她的三個女兒也有著令人欽羨的成就:

Susan 是 YouTube 執行長。Janet 是兒科醫學教授。Anne 是基因技術公司 23andMe 的共同創辦人 (正好我在去年看過她的訪問,原來她也是沃姐的女兒, 當時的我對於他克服萬難又非常開朗的精神,感到非常欽佩)。

到底她的教育理念是什麼呢?讓我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也非常謝謝好友推薦這本書給我,此書的翻譯文筆非常流暢,可以沒有什麼阻礙的一章接著一章讀下去。在這邊整理幾點我覺得最有體悟,也希望自己能夠實踐的教養觀念。

CODY PICKENS FOR THE SUNDAY TIMES MAGAZINE

父母由「反省」與「耐心」中實踐

原來每個父母都是從書中的知識開始學的,沃姐體悟到有些教養書都有專家建議你要怎麼做,很多種方法只中又帶有著矛盾,畢竟時空背景已經不一樣,且你一定要努力觀察你自己的孩子,專家並沒有比你更清楚您的孩子。 沃姐常常反思,不同的作法,就會帶著不同結果, 如果想要「改變」,就別再用自己爸媽的那一套教養方式,常用「自省」、「理解」來開啓育兒的導航,再用「耐心」與「決心」來執行。

首先沃姐先療傷自己的童年,回到當年成長的環境,重新理解她當年認為的「不完美的父親」是怎麼生活的,為什麼父親會走入這樣的劇本呢?成人心智已經比孩童時期成熟的我們,已經能夠好好靜下心來思考,能夠試著明白當初「父親不完美的原因」,接著內心才能夠寬恕父親, 而自己也才能往前走。

父母如果不負起責任,處理自己尚未解決的問題,不只是錯失機會當個好的父母,自己也等於沒有繼續發展成熟。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接受不完美的父母,勿當「直昇機」父母

沒有不會犯錯的父母,我們也是從錯誤中學習,尤其是新手爸媽們。

「直昇機父母」常犯的錯,是把孩子眼前的障礙都清除, 替孩子打造沒有壓力、沒有困難的環境;但往往這些難受又煎熬的經驗往往是成長及蛻變的養分。我們可以是不完美的父母,但要協助孩子如何面對考驗與困難,並從中學習。且杜維克教授觀察到通常在「直昇機父母」教養長大的孩子雖沒有變笨,但變得沒有作為,且非常容易害怕犯錯與失敗。

雖我個人育兒的經驗中才短短 2.5 年,與七寶遊戲中我也察覺自己的壞習慣,就是太輕易告訴孩子方法或答案,反而可能導致孩子想輕鬆解決或依賴的養成。(嗯,媽媽要有耐心)

信任孩子自己的選擇(Trust)

在書中有提到沃姐在孩子的眼中是個不拖延、不抱怨不輕易放棄的母親,做事情非常有效率;教育哲學大多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且會運用點心機,激發孩子埋在深處的能力。

沃姐的理念是:「父母不能逼孩子作事, 而是必須激發他們的動力,讓他們自願完成一件事。

孩子的動力來自於內容的目標,而不是外在的推力

以「人」為出發點了解孩子的個性,再作出適合孩子的鼓勵與輔助。沃姐有提出一個方式是可以把「做得好的事情」記錄下來,再多加發揮,提升孩子的信心,也會更有執行的意願了。

一個字、一句話,或是簡短的評語,都可能影響一個孩子,這對孩子的信心與自我形象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一切都來自於信任,相信孩子作的到,即使路途坎坷崎嶇、充滿挑戰。

信任孩子這幾段篇章,非常有感的是「通常父母會將自己的恐懼帶到孩子身上,那是父母的恐懼,但不是孩子自身的恐懼。」

不禁若我連想到,個性較為膽小的我,總是耳提面命著七寶在公園玩耍時一腳一步要小心,也隱約有感她比一般的孩子對於新事物較不願意嘗試,會不會是我的擔心造成孩子的膽怯呢?(嗯,自省)先前看了有關德國幼兒教育的書籍《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也是提供類似的觀念:「 多讓孩子嘗試,相信孩子的能力,家長不需過於保護。」

你是家庭最前線的專家,一定要先相信自己;若爸媽不相信自己,也無法灌注信任給孩子。

尊重孩子的自由意識與個性(Respect)

當孩子學著認識自己, 及追求自己目標的時候在一旁支持他們。沃姐的原則是:孩子必須有在做事。 只要孩子不是「放棄」或「停滯」的狀態,都會尊重孩子的原則,即便那時她的小女兒說大學畢業後想當保母,她也沒有阻止她,但默默從中引導,試著讓女兒接觸不同的事件,間接觸發Anna的職涯出現了不同的發展劇本。

你可以自由選擇,但一定要做點什麼!
Photo by Tuấn Kiệt Jr. on Pexels.com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Respect)

常有父母與孩子之間選擇有衝突的時候,但若孩子願意聽父母的話,是為了父母的關愛與肯定。但若要孩子真心快樂,一定要讓孩子傾聽內心的選擇。是啊!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作出的選擇,我想一定是愉悅的,至少作的心甘情願哪~

很喜歡書中分享的這段詩 On Children,這真很有智慧(以下包含我的翻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能灌輸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給他們一間房子安置起居,但不能安置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天的房子裡, 你沒有辦法拜訪,甚至在夢裡也作不到。
因為生活不會倒轉, 也不會停留在昨天。
你是你的孩子作為一把活箭而射出的「弓」
弓箭手在無限可能的軌跡上看見了標記,孩子用他的力量彎曲你,能讓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彎向你是因為了快樂,因為他喜歡飛翔的箭,也愛安穩的弓。
ON CHILD KAHILI GABRAN 紀伯倫

有意識的金錢觀念

在金錢花費的項目,沃姐一家人最注重的是「教育」與「旅行」這二塊, 其他花費都是非常節儉的,她們會收集特價卷、上館子只點主餐不另外點點心及飲料、住最便宜的旅店⋯。精打細算的享受金錢自由,體驗嚮往的人生。

移民家族的背景讓沃姐一家人對於「花錢」、「存錢」非常自律,且會作好規劃。

在讀小學時,沃姐就給孩子看利息計算表,鼓勵三個孩子每年存下$2000美金,並學習約束如何花錢,提供信用卡與支票本讓孩子自行記帳,學習開銷如何平衡。

三個女兒從小就被沃姐鼓勵成立自己的小企業,每年都摘檸檬販售、賣手工飾品、整理二手玩具販售、賣女童軍手工餅乾。沃姐常常提醒她們要珍惜金錢,且不預支未來而造成受苦。

做即是學,靈魂需要實作的體驗

做即是學。
教育心理學家杜威(JOHN DEWEY)在20世紀的主張

不曾實際經驗過一件事,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它。 身體與靈魂是需要經驗的召喚,真實的經驗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沃姐把自身當作「身旁的嚮導」,在旁協助孩子,但不爭取主導權。這與蒙特梭利教育之中實際操作的理念也相呼應著,讓孩子實際操作練習,增加經驗。

好比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樣,沃姐非常鼓勵與打工旅遊(當國際志工)可以帶來新的觀點,多認識這個世界會是絕佳的教育機會。這也讓我回想到幾年前到陽明山住一晚時,當時的年長的民宿主人與我們分享他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的國中、高中補習費都省下來,而原本補習的預算拿來作為孩子每年暑假國外自助旅遊的經費,讓孩子看看世界的運作,也進而引發孩子們的競爭力,自發的想考取好成績與國際接軌。

培養孩子的韌性與恆毅力

責任心、 恆心、自制、 延遲滿足、耐心、勇敢生存意志都是恆毅力的一面,

在面對挑戰、逆風時,反而是培養恆毅力很好的機會,在「創傷後成長」的成就都很非凡,如身世坎坷(童年被性虐待)的歐普拉成為最偉大的女性之一,沃姐不是提倡要孩子受創傷或苦難,而是提出這觀點讓讀者明白惡劣的環境是培養個人特質的戰場。

心態致勝》(Mindset) 的作者:杜維克(Carol Dweck)教授提出的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由過程中不斷的學習與精進,可以透過詢求協助,從錯誤中改善,直到做對為止。然而給予孩子這樣的學習心態觀念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面對失敗的恐懼。失敗只是過程中得到改變與成長的一個環節罷了。

而這部份的章節不光是落實在孩子身上,我想光是成人本身也備具挑戰。(嗯,媽媽持續努力)

孩子是你的鏡子,不論好壞皆反映

父母的情緒、言行是孩子都會接受到的,在日常的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身為父母的我們需檢視自己的行為,為為孩子的榜樣。

這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的契機

為了要給孩子更好的示範,我們也得改變自己。像我的壞習慣是食物常沒有吃乾淨,為了讓七寶也能吃的好,我也常常上演吃乾淨又好吃的戲碼給女兒看 ;為了不讓七寶成為3C寶寶,我也開始培養起閱讀的習慣,陪伴的時間常示範閱讀的情境給女兒看,這些改變自己的過程真的也是要感謝育兒人生,讓我們有理由與動機改變自己。

良善與感恩,人生快樂的秘訣 (Kindness)

沃姐提出, 孩子的學業成就雖然很高,卻不快樂是什麼原因呢? 現在的社會風氣大多注重個人表現,僅專注在自我,結果讓孩子無法獨立,缺乏毅力,很少關懷周邊的世界,為人服務。若能夠感恩或被感恩,會讓人發自內心的快樂, 與婚姻、事業、人生構成正向循環。

沃姐非常看重同理心、善意、溫暖、關心這些特質,陪伴女兒們看的電影、書籍或故事分享,在不知不覺中也將感恩寬恕傳遞給家人,間接教給了女兒們,也對她們帶來許多的正向意義。

最近我也在陪七寶閱讀《慢吞吞的樹懶》(Slow Samson),樹懶因為動作太慢,總是趕不上聚會,牠的朋友們作了什麼樣暖心的事呢?結局超溫馨的繪本。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後記:一切都始於家庭

每次看了教育者寫的書籍都覺得教育孩子是一份很神聖的任務,也是因為這樣我經常反思自己的經驗,自己的行為,也有感受到自我的成長與改變。這本《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書中的許多觀念,我想等七寶上大學時都還需要經常來出來提醒自己與練習,哈!育兒的路上才剛剛啓程呢~

教育是永恆的,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影響力將止於何處,如何影響下個世代。

原文連結閱讀前哨站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Waki瓦基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嗜書成癡的愛書人、前台積電技術副理。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 Author
  • More

《恆久卓越的修煉》讀後心得:成就卓越的四個階段

《NFT狂潮》NFT 的應用、缺點、購買原因和挑選方式

《不敗學習力》讀後心得:學霸沒告訴你的10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