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皓清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全體都要一起共赴黃泉的話,玉碎作戰就會成功-《全員玉碎》

皓清
·
·
漫畫大師水木茂在執筆27年後,推出一本以戰爭題材為主的漫畫,用黑色幽默描寫惡劣環境的衝突、告訴世界用一隻手的代價換回生命有多值得,卻又多可笑。然而最大的諷刺卻遠在書本結尾之後,讓人憤怒且哭笑不得...

如果提到水木茂,對這名字有印象的人首先可能會想到他的成名作《鬼太郎》,再來浮現腦海的應該是他的外貌——沒有左手的漫畫家。自1946年歸鄉起,他隻手畫出了《鬼太郎》、《河童三平》和《惡魔君》等暢銷漫畫,而創作之路一直走到第27年,一本題材截然不同的戰爭漫畫《全員玉碎!》才讓讀者深入了解這名大師曾經與死亡多麼接近。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是名符其實的亞洲侵略國,一度讓鄰近國家甚感畏懼,但豐碩戰果也帶來國內因連年征戰而陷入兵源不足的窘境,不得已之下開始不斷下修國內徵兵年齡,而原先可以用醫生、大學生等名義延緩入伍的政策也開始極速緊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43年當時21歲的水木茂也收到了紅單(徵招令)。

起初水木茂被分配到家鄉鳥取縣的步兵第40聯隊擔任軍號兵,負責提振同袍士氣,但因他吹奏水準不好,而起了向上級申請調換單位的念頭。當時部隊的上士問他「要去北邊還是南邊?」,水木茂只因為單純討厭寒冷天氣而選擇了南方,而他自以為的南邊是指九州,但調動後水木茂被指派報到地點卻是新不列顛島的拉包爾港,而當時南方戰事正慘烈。

漫畫《全員玉碎!》描寫的就是這段遠赴南洋的從軍生涯,1941年的拉包爾港,也就是水木茂從軍兩年前,日本成功擊退駐守當地的澳洲守軍,甚至讓當時的澳軍將領下達了「個人自保」的命令,允許軍隊拆成小團體各自撤退,這場佔領此地的軍事行動被譽為日軍一場最成功的新幾內亞戰役。在建立起一道切斷美澳盟軍通信的防線後,日軍發生進軍路線之爭,簡單說便是下一個侵略地該往南美還是北美過去?最後日軍採納山本五十六的意見,決定往北美以中途島為餌,試圖擊沉美軍在珍珠港事變後僅存的航空母艦。這步棋沒有達成預定戰果,反倒讓日本海軍和空軍在太平洋不再具有優勢,在前線潰敗後,緊接其後的新不列顛島變成了戰事最前線,也可以說水木茂是在一個極差的時間點來到了這個「天堂」島。

我們試著簡單說明當時新不列顛島在水木茂服役時的處境,對外來說,日軍已無力持續向右側的美洲方向擴張,左側的新幾內亞島也被美軍和澳軍佔領而處於警戒狀態。在島內情況也不甚樂觀,如果把新不列顛島當作一根桿麵棍,最右邊就是駐紮十萬日本軍的拉包爾港,再右側隔著海峽與一樣是日軍佔領的新愛爾蘭島相望,拉包爾港左側則是狹地,在這裡桿麵棍上下都缺了一角,上面的海灣是露天灣(Open Bay),水木茂在《全員玉碎!》所描繪的駐軍地則是下方的寬灣(Wide Bay)。而從狹地起往左剩下的土地在美軍蠶食鯨吞下全數失守,但美澳聯軍仍不斷進逼試圖壓縮日軍的生存空間。書中沒提到的是,在水木茂所屬的駐軍被突襲前,上方露天灣(Open Bay)已經淪陷了,所以他們不只面臨敵軍搶灘的風險,背部也同樣要防範北方順內陸河南下的子彈。

《全員玉碎!》用漫畫的方式呈現黑色幽默,從一開始的惡劣環境,從被樹壓、得登革熱、被鱷魚吃到吃魚噎死,生存本身就是一項挑戰。這樣的野外求生記一直持續到夜間有士兵意外目睹國外船艦駛入海灣,氣氛才開始凝重地起來,敵人開始探勘地形準備從海路進攻了,日軍的駐軍拜恩支隊作足各項事前準備,無論如何都要阻止敵方推進。但面對盟軍(美、澳、紐)海陸空三方齊發,沒有海上和空中同等實力的日軍如何抗衡?最後在損敵無望、本營淪陷的頹勢下,田所支隊長作為當地最高指揮官決定要執行「玉碎」行動,雖然其下有中隊長不認同,提出應該撤退打游擊戰,並與拉包爾港的友軍會合,但田所支隊長認為這樣只會造成無謂的死傷(中隊長雖然質疑玉碎也是無謂的死傷,但完全被無視。)於是遣人向本營知會要執行「玉碎」行動的決定,隨後便帶著全軍執行自殺攻擊。很諷刺的是這消息傳到本部,長官也認為應該撤退打游擊戰,於是便回信要求拜恩支隊停止「玉碎」,無奈拜恩支隊已經出擊了,本營遂決定將該部隊公開表揚,作為愛國的典範。

然而出乎本營意料之外,玉碎行動後拜恩支隊居然還有人生存,可想而知,一但消息走漏會對日軍造成多大的士氣衝擊,於是本營決定指派一位參謀帶領生存者執行「第二次玉碎行動」,否則生存者就要被依敵前逃跑罪問斬。漫畫以全員陣亡完結,最後幾頁的人骨、屍體看來怵目驚心,令人不禁想到陳陶《隴西行》的那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這些屍骨背後有多少家人殷殷期盼他們平安歸國啊。

整本書充滿對戰爭的蔑視及嘲諷,人命顯然不值錢,戰地裡隨時都有可能因莫名其妙的原因而殞命。但最大最大的嘲諷卻遠在書本結局之後。前面提到水木茂的軍隊為了抵禦敵軍而執行了兩次自殺攻擊,目標只為了守住後方的拉包爾港,然而就在全員玉碎後,美澳紐聯軍卻停止進軍,而日軍也持續佔有拉包爾港和後方的新愛爾蘭島一直到1945年玉音放送後才投降,並由日軍接駁船帶回當地將近6萬9千名官兵。所以事實上玉碎是完全徒勞的,敵軍從來就沒想過要完全殲滅當地日軍,但部分軍人卻任由自己過頭的愛國心發瘋似如飛蛾撲火般葬送部隊的性命。

為什麼美澳紐不再進軍了?原來美軍當時策略性跳過亞太地區某些日軍佔領的島嶼,目的是為了加速進逼日本本土、結束戰爭並減少損失,這在後來被稱為「跳島戰術」。回到新不列顛島,在美軍擬定直搗黃龍的目標後,駐紮此地的日軍已經不是其關注的目標了,所以相對應改採孤立和削減戰力的策略,藉由壓制、轟炸基礎設施及造成盡可能多的船艦損傷,來迫使當地日軍將資源大幅投注在修護上而無力對外作戰。水木茂在本書後記提及了很多自己改寫史實的部份,但仍舊有9成都是事實,也可以看出當時日本士兵的地位有多低,生命有多微不足道,凸顯了本書後記所提的那句沒有人敢提,因為說出口只是更顯戰爭空虛的話語。

事實上,駐守鄰近地區的混成三連隊之連隊長,曾針對這起玉碎事件表示:「那個地方真的有必要做到這個地步,也非得守下來不可嗎?」

參考資料

  1. Battle of Wide Bay–Open Bay,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Wide_Bay–Open_Bay)。
  2. 新不列顛島戰役,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新不列颠岛战役)。
  3. 拉包爾戰役 (1942年),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拉包尔战役_(1942年)
  4. 轟炸拉包爾 (1943年11月),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轟炸拉包爾_(1943年11月)
  5. 美與死--—日本領臺末期的戰爭語言,周婉窈(1997),〈美與死──日本領臺末期的戰爭語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史一百年──回顧與研究。
  6. 跳島戰術,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跳島戰術)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