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深夜广播中放飞自我,我也曾在电波的围绕下无比舒适
导语:
大概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一直到现在为止,可以这么说,广播节目是笔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内的FM广播电台节目,还是之后从视频网站上接触到的日本广播电台节目。
近年来播客节目在国内颇为盛行,笔者也是不少播客节目的忠实听众。虽然说在笔者的收听范围内,大部分的播客节目缺少了FM广播电台节目的现场性和即时性,但好在节目种类多样,各种垂直领域和特定话题的播客节目,都可以在网上通过不同的方式收听到。
2020年日本的4月新番动画中,有这么一部漫改动画——《听我的电波吧》(日文原名《波よ聞いてくれ》,又名《听着这电波》)。《听我的电波吧》里面的设定对笔者而言,是具有吸引力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位原本在餐厅工作的北海道女子,因为一次酒后向外人吐苦水,而整个过程被录音,还在当地的广播电台节目中进行回放,并获得了听众好评。女子接着就闯入到电波的世界,成为了一档深夜广播节目的主持人,那个听女子吐苦水并且偷偷录音的外人,成为了她的上司。
基于《听我的电波吧》这部动画,以及笔者算是比较大量并且集中地收听各类播客的经历,笔者开始对自己与广播电台节目,曾经产生的种种联系进行一系列回顾……
目录
- 一、 关于动画《听我的电波吧》与我的广播电台记忆
- 二、初次完全掌控小型收音机(—2003年)
- 三、晚饭后的电波时间与小学六年级的住宿生活(2003年—2005年)
- 四、从早到晚,广播电台陪伴我(2005年—2007年)
- 五、就算你禁止,我也要听广播(2007年—2008年)
- 六、深夜的情绪安慰,不过这次变成了MP3里的下载文件(2008年—2011年)
- 七、与FM广播渐行渐远,日本声优广播,我来了(2015年—)
- 八、延长我广播体验和记忆的竟然是你们,Vtuber(2017年—)
- 九、延伸:一个故事构想
一、 关于动画《听我的电波吧》与我的广播电台记忆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听我的电波吧》。原作漫画由日本漫画家沙村广明创作(于《月刊Afternoon》2014年9月号开始进行连载,处于连载中的状态),这位漫画家的代表作还有《无限之住人》。改编之后的TV动画于2020年4月3日正式开始放送,共12话,由日本著名动画制作公司SUNRISE负责动画制作(SUNRISE之前制作过的社会现象级作品就无需笔者多说了)。
《听我的电波吧》故事舞台设置在北海道札幌,而基本情节设定笔者已经在导语中简单提到过。女主角名为鼓田美奈玲,这个名字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后面的情节会揭示出来。美奈玲直率,基本上是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人,而且真的特别能说,再加上美奈玲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具有十分神奇的脑洞或者联想,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她之后担任深夜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闪光点。
藻岩山广播电台(MRS)的制作部导演麻藤兼嗣,是一个不守成规,讨厌无聊的人。他与因失恋被骗而借酒消愁的美奈玲相遇,听着美奈玲不断地大吐苦水,不吐不快的同时,他发现了美奈玲作为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才能,亦都在谋划着继续打破无聊,给听众带来惊喜以及惊吓的节目创意。
美奈玲加入到MRS,成为麻藤的下属后,麻藤的整个团队大闹广播电台凌晨3点档,美奈玲正式通过电波,在北海道的夜空传播“噪音”,但对于很多听众而言,这是一种期望已久的,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好噪音”。
Wave, listen to me! 听我的电波吧!
漫画原作者沙村广明曾经在访谈中提到过,《听我的电波吧》不是描述广播业界的漫画作品,而是“可以读的广播”,沙村广明认为广播和听众的关系性是魅力(黑白漫文化|沙村广明访谈:谁说电台广播类动画很土的? ) 。
至于笔者本人的广播电台记忆,除了可以追溯到比较远的时期,这段记忆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到未来,是可以延续很长时间的。
虽然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之时,笔者算是在同班同学中比较早拥有个人电脑的小学生,但是基于一系列因素,笔者大概是直到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家里人才稍微放宽了笔者对网络的使用,这其中主要还是因为有些与高考有关的事情,必须要使用网络来查看和处理。
小升初考试结束并公布完成绩后,笔者要进入到一所很一般的初中学习,反叛期亦随之而来,笔者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直到现在也如此),所以除了他不在家的时候,笔者当时已经开始比较少呆在客厅看电视,基本上一吃完饭,笔者很快就回到自己房间。
没有电视,在房间要休闲娱乐的话,要么就是看小说、看漫画或者看杂志,要么就是听广播电台了,笔者还可以一边看书看杂志,一边听着收音机。
笔者与广播电台的关系性,从上初中前的那个既说不上郁闷,也谈不上欢快的暑假开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巩固……
二、初次完全掌控小型收音机(—2003年)
在对初中前那个暑假和初中三年那段丰富的广播电台记忆进行详细讲述之前,在小学期间,笔者就开始往电波世界的浅层区潜入了。
国内有不少人在90年代末,2000年代初期,肯定接触过那种小型的收音机,这类小型收音机形状各异,有方方正正的,有接近于椭圆形的,也有长条形的,笔者小学期间拿到手里的,是方方正正的那种,可以握在掌心中。
那台边缘部分是红色,正面和反面部分主要为银色,按钮大概是绿色和黄色,必须要插入耳机才可以收听的小型收音机,是父亲给笔者的,笔者当时也只有在周末或者放长假期间的下午时分进行收听,会去主动听的节目主要是当地广播电台的一个儿童节目,以及播放粤语相声的节目。
小学五年级笔者搬家之后,就没有再用那台小型收音机收听广播电台了。回顾这个时期,关于流行音乐的记忆淡到接近没有的程度。
三、晚饭后的电波时间与小学六年级的住宿生活(2003年—2005年)
搬到了新家,有这么一段时间,笔者吃完晚饭,如果觉得电视上没有什么好看的,就会打开电视机旁的一台收音机,听着当时还没有大改版的FM92.4佛山南海电台(笔者是广东佛山人)。
大改版之前的FM92.4,曾经给笔者带来了不少欢乐的时光,那是因为在笔者收听的时间段,播出的主要是面对青少年/青年的娱乐向节目。有两个节目是令到这个时期的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个是《旻所未闻》,另外一个则是《龙门客栈》。
这两档节目都是周一到周五播出的,《旻所未闻》在前,《龙门客栈》紧随其后。两档节目应该都是每天有不同的主题,在不同主题的基础上,通过手机短信,主持人与观众进行互动。《旻所未闻》是女主播,《龙门客栈》则是男主播,由于其实两档节目面对的很有可能是同样的受众,节目的风格应该是有类似的地方,主持人读着挑选出来的听众短信,有说有笑,言语幽默,到了一定时候,开始播放当时的流行歌曲。
这个时期,笔者有关流行音乐比较深刻的记忆和作品,是《旻所未闻》播放过的,来自香港歌手古巨基演唱的《劲歌.金曲》,当时还是小学生的笔者,在此之前,应该是没有听到过这种时长10分钟的,将多首广为流传的流行歌最精彩的部分串联在一起,由一位歌手全部演唱的流行歌曲,所以才会留下印象。
记不清楚具体是从六年级的什么时候开始,学校方面大概是为了要增加小升初考试,进入到当地一所重点初中的考生比例,当时作为班上所谓的“成绩优等生”之一的笔者,与其他的“成绩优等生”们一起,在周一到周四的夜晚,要留在学校进行住宿,傍晚放学,“成绩优等生”们吃完饭,回宿舍洗完澡后,就要回到教室进行“额外加强学习”。
结果笔者当年以0.5分之差(同学跟我说的),没有考上那所重点初中,而事实是,只要家长愿意给上额外的钱,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到这所学校学习。
当然这并不是文章的重点,重点是在晚上回去宿舍睡觉的时候,笔者又用起了那种小型收音机。
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有个关系和笔者比较好的同学,也是“成绩优等生”的一员(当时的笔者肯定没想到的是,进入到初中后,有段时间对笔者进行校园欺凌的人之中,这个同学也是其中一员哦)。这个同学也有收听广播电台的习惯,印象中他喜欢听的主要是娱乐向的节目,也就是《旻所未闻》和《龙门客栈》那种的。
周四夜晚对于部分面向青少年/青年的广播电台节目来说,似乎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因为笔者已经不止在一个节目中,听到主持人于周四的夜晚,专门开设环节来讲恐怖故事。
由于周四夜晚,一般情况下笔者还要在学校宿舍睡,于是乎那个同学有时候会叫笔者和他一起睡在同一张床,并不会去做其他任何事情,他只是拿出小型收音机,将耳机的一头给笔者,笔者和他就共同收听一个娱乐向节目的恐怖故事环节,听完笔者就回自己床,继续睡觉。
已经开始对流行音乐产生很大兴趣的笔者,后来就开始独自一人拿着小型收音机,专门去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Music Radio)的流行音乐节目。在那些叫得出歌名和叫不出歌名的流行歌中,当时影响笔者比较深的应该是飞儿乐队的作品吧,比如说《千年之恋》等等。
四、从早到晚,广播电台陪伴我(2005年—2007年)
小学毕业后的暑假,笔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留在房间里的,房间里有电脑,却不能够上网,电脑上安装的游戏也会有玩腻的时候,没有足够的零花钱去一期一期购买喜欢的漫画书、杂志以及小说,那对流行音乐已经产生比较大兴趣的笔者,自然就更加依赖广播节目了。
向家里人要钱,自己去家附近的超市购买了一台质量更加好的小型收音机之后(可以插耳机听,也可以直接通过内置的喇叭听,有一根可以调节长短的天线),笔者正式沉浸到电波的世界中,连从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一起玩了很久的朋友,也有点不是很想见他们,他们拥有了个人电脑,并且能够上网之后,他们和笔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以前那般要好。
笔者是一个非常喜欢并且享受独处的人,要是为这种“独惯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追根溯源”的话,笔者觉得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2005年的那个暑假,笔者收听广播电台节目的主要时段在下午和夜晚,且夜晚很多时候都是听到零时左右就逐渐入眠了,收听节目的线索主要是三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的一系列流行音乐节目,夜间的娱乐向节目,以及去寻找下午和夜晚时段的其他有趣有意思的节目。
日本当时知名的深夜档动画,少年向热血漫画和动画歌曲,对笔者的进一步影响,也是大致从那个暑假开始发生的。
还是大改版之前的FM92.4南海电台,当时在每周六的入夜时分19时到20时30分,就有一档以日本动漫为主的广播电台节目——《Q板小宇宙》,其实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可惜的是,笔者听这档节目的时间很短,当笔者真的喜欢这档节目,以及真的开始正式去买动漫杂志了解各种资讯和看里面连载的日本漫画之时,FM92.4面临着大改版,从一个综合性的,男女老少皆能从中寻找各自感兴趣节目的广播电台,转变成一个大部分时间都在播放流行音乐,剩下的时段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在播放即时路况信息的汽车音乐电台。
《Q板小宇宙》对笔者影响最大的是里面播出的动画歌曲,节目有一个专门的环节,这个环节会去倒数每一季日本动画的歌曲排名,当时没有办法在自己房间里上网的笔者,必然也不知道,原来这档节目是有一个线上论坛的,节目倒数过的单曲榜,可以在论坛中查找回顾,论坛中就有一批忠实的听众,交流着日本动漫的话题。
除了节目中播出过的动画歌曲,笔者开始对“漫画分镜”、“单行本”、“OVA/OAD”等名词有所认知,也是因为这档节目,当然少不了动漫杂志的影响。
可是,日本深夜档动画,少年向热血漫画,以及动画歌曲等对笔者的影响,并没有延续很长的时间,也就是说,笔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所谓的“老宅”,毕竟购买漫画书和动漫杂志的钱,都是向家里人要的,进入到初中后,有一段时间真的不喜欢学习,再加上对父亲明显的叛逆,家里人就算给笔者零花钱,也不会让笔者轻轻松松买到漫画书或者动漫杂志,那时候的零花钱,更多转去买《读者》和《青年文摘》这样的杂志。
那个暑假里其他还算有点意思的事情,就是笔者能够在午间12时或者13时这个时段,从FM97.4广东电台珠江经济台收听到恐怖故事节目(大中午搞这种节目,不是很理解)。
听完这个恐怖故事节目,回家做饭吃饭的父亲,继续去工作,笔者等父亲出门之后,从房间里走到客厅,去收看电视中回放的粤语情景喜剧,然后看一下动画,而在动画的黄金时段,父亲归来,笔者失去了遥控器的“掌握权”。吃完晚饭,洗完澡,回到自己的房间,戴上耳机,重新拥抱电波的世界……
正式升上初中一年级后,最开始的第一学期,笔者还是在学校住宿的,所以当时收听广播节目的时段肯定就是午休和晚上回宿舍入眠之前。
这个时期,有两档夜间节目对笔者产生了比较深的影响,一档是FM97.4广东电台珠江经济台的《心灵地图》,另外一档则是《一些事一些情》,当时也是在FM97.4播出(等到初中二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笔者算是成为这档节目的忠实听众之时,其于FM99.3广东电台音乐之声播出)。
笔者喜欢收听《心灵地图》的那阵子,主持人是陈扬,陈扬是广东十分著名的电视台主持人和电台主持人。《心灵地图》当时有句在听众中广为流传的宣传语——心灵地图,珠三角生活态度。节目在播出期间,一直会循环播放钢琴曲《Beautiful Lady》,而节目的形式就是陈扬通过听众发来各种短信,与听众们产生互动,既然是“珠三角生活态度”,陈扬和听众们聊起的,基本上都是工作学习,衣食住行以及柴米油盐的话题。
笔者升上了高中,并且知道其中一位舍友也听过这档节目,那时候笔者就曾对这位舍友说过,在冬天的夜里,独自一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温暖的棉被,同时收听着《心灵地图》,是一件相当舒服放松的事情,处于这样的一个“电波场域”或者“电波空间”里面,听众们除了会在短信中抒发各自对生活的感受,给暂时或者长期不在自己身边的亲朋戚友送上祝福和约定之外,不少听众会称自己为“心灵地图村的村民”,继而会称陈扬为“村长”或是“老师”。
陈扬在主持《心灵地图》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挺有亲和力的,他也会将其人生经验分享给听众,而要是有极少数听众发来言辞不礼貌的短信,陈扬当即直接回应,不会给这样的听众任何面子。
至于《一些事一些情》,这档节目是很长寿的,到了2020年,这档节目仍然在播出。这是一档娱乐向的情感节目,笔者听这档节目的时期,是两位主持人,通过听众发送短信以及电子邮件的方式,一方面会读取听众的短信或者电子邮件,用幽默风趣的话语试图解答听众的情感问题,一方面两位主持人又会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
顺带一说,笔者是试过给这档节目发送过短信的,但节目并没有念出来,之后再也没有给任何一档电台节目发送过短信(电子邮件就更加不可能了)。
两位主持人,一位叫Hugo,一位叫阿智,其实他们的本职都不是电台节目主持人,他们大概是基于兴趣来做这档节目的,而这档由“外行”来主持的情感谈话节目,在广东的青少年/青年听众中,是长期受到欢迎的,这也是节目可以存活发展如此久的重要原因。
但笔者要在这里说明的是,现在的笔者是不喜欢这档节目的,至于原因,笔者就不详细说明了。
从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笔者就不在学校里住宿了,笔者也开始不怎么喜欢学习,傍晚放学回家后,作业在很多时候都是应付着完成的,而且也养成了边听广播电台边做作业的习惯。那时候基本21时左右,笔者就躺在床上了,但肯定不会这么早入睡,还是在收听节目。
终于来到了周末,也终于迎来了寒暑假之时,笔者真的就处在从早到晚,电波陪伴我身边的程度了。逐渐地,在笔者的收音机可以收到的广播电台范围内,笔者变得越来越熟悉24小时之内,各个电台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会播出何种风格和类型的节目,甚至连一众电台或者节目的jingle都可以背得出来。
这个时期对目前为止笔者的人生而言,应该是挺重要的。
当时收听节目的线索有三条:第一条是流行音乐/音乐节目,第二条是娱乐向的情感谈话节目(像佛山电台FM94.6《今夜情为证》这种正经的情感谈话节目,笔者很少主动去收听),第三条是直接与性有关的深夜节目。
第一条线索,流行音乐/音乐节目。笔者最主要收听的是FM87.5 Music Radio和FM99.3这两个电台,由于假期有大量的时间听广播,所以华语流行音乐节目在听,欧美流行音乐节目也开始慢慢在听,也在这段时期稍微养成了听古典音乐节目的习惯(比如说FM99.3于夜间播出的《古典纵横》)。
在整个初中收听广播电台的经历中,对笔者听日本流行音乐进行了些许启蒙的是两档节目,一档是广东电台FM91.4广东卫星广播的《东京流行音乐》,另一档则是大改版后的FM92.4正式引进的,由当时身在北海道札幌的小苏主持的《TOP OF ASIA亚洲风行榜》等。
《东京流行音乐》印象中是中日双语节目,当时可能也是因为这种形式,笔者没有成为其忠实听众,而小苏主持的系列节目中,笔者除了知道札幌这个城市名以外,还从中知道了一个词——沙发音乐。
但如今想起比较可惜的是,这些节目都没有让笔者真正迷上日本的流行音乐……而笔者真正开始大量听日本流行音乐,已经是高考完之后了。
当时,大量的华语流行音乐新作品,仍然是先行在电台进行打榜,不能用电脑上网的笔者,只能够通过电台的一系列华语流行歌排行榜节目,听到源源不断的新歌。
然后大致是来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笔者光是听歌,已经觉得不够过瘾了,于是乎开始循序渐进做了如下这些事情:
笔者在新歌排行榜中听到了自己当时喜欢的作品(现在有可能是很不喜欢的),会很想去记下这些新歌的歌词,但笔者除了在学校之外,基本与网络是无缘的,所以只能是,首先一开始,笔者在电台听到喜欢的新歌,就会迅速拿起笔和纸,抱着可以记多少,就记多少的心态,速记听到的歌词。
但是,大多数情况之下,笔者当然是记不完的,除了说等到下次再听到新歌时,继续速记外,笔者开始尝试给记下来的,不完整的歌词,进行个人化的补充,顺着歌词的主题与歌曲整体的氛围,笔者想方设法进行补完。在笔者填补甚至对原词进行了一点小改动的歌曲中,笔者最记得的是香港知名创作女歌手王菀之演唱的《(巴黎没有)摩天轮》,当时很喜欢她的唱歌声线以及其创作风格(林夕老师对不起)。
再过了一段时间后,笔者觉得填补歌词都不够过瘾了,笔者当时喜欢的华语流行音乐歌手中,大部分都是创作歌手,所以就想自己“创作”了。
应该是在笔者生日期间,家里人专门买了一台电子琴给我,有了电子琴,“创作”自己歌曲这件事情,肯定不可以是说说而已,于是,在笔者扫了一下音乐教科书上简单介绍的乐理基础知识后,笔者也不管那么多,直接去借助电子琴,去写自己的词,绞尽脑汁想旋律。
必须要说的是,笔者“创作”的几首歌曲,是受到了当时喜欢的部分华语流行歌曲相当大的影响,倒不如说,笔者是在对这些歌曲进行模仿的基础上,最终才得以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在写旋律的过程中,很快就将所知甚少的基础乐理知识抛到一边去了。
这样的一种私人活动(那时除了一位关系十分好的同学之外,笔者没有告诉过其他任何人),从大概初中二年级开始,一直持续到中考完的那个暑假。考上了区内的重点高中后,在笔者还没有与明显的焦虑以及强迫症“亲密接触”之前,笔者真的是在为应试教育而相当努力地学习,以致“写歌”这件事停下来了。
说两件笔者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中考完的那个暑假,正逢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笔者于奥运会正式开始之前,想了首“奥运歌曲”出来,这是第一件事情。而第二件事情是,笔者升上高中之后,记得那是有一天傍晚放学,当时还留在教室的笔者,听到了学校广播里传来的一段音乐,当时笔者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到音乐的旋律中,那是因为,这段旋律,与笔者初三时想的一首歌曲的其中一部分旋律,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
那些笔者自以为花了不少时间,自己想出来的旋律,原来只是其他音乐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了笔者的结果。
进入大学后,假期笔者回家,兴致一来,也会试着想出一段或长或短的旋律,但基本已经不会去填词了,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很私人的游戏而已。应该是在大二后的暑假,笔者开始接触音乐制作软件FL STUDIO,接着就在学习了软件的部分基本操作后,搞起了“编曲活动”。
这也是一种私人化的游戏,而且来到大三后,笔者也只是偶尔在上完课,为了抒发一下情绪,才会坐在笔记本电脑前,打开FL STUDIO,花上一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30秒到1分钟左右的编曲成果。笔者直到现在,也没有将写曲和编曲当作一种很重要的创作活动,都只是一种比较私人化的游戏。
第二条线索,娱乐向的情感谈话节目。从总体而言,笔者其实也不是很喜欢这类节目,所以在这里提到的,更多是一些自认为比较有趣的事情。在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时期,笔者有在听一档名为《夜色倾城》的夜间节目,主持人是男的,有段时间,刘亦菲饰演小龙女的那版《神雕侠侣》正在电视台热播,主持人有一期就直接向刘亦菲“发情”。
他大概说了一大堆诸如“刘亦菲啊我好喜欢你啊!”,“刘亦菲啊,我为什么不能够和你见上一面啊!”以及“刘亦菲啊,这里有个男人钟情于你啊!你到底知不知道啊!”等等这样的话,由于当时,刘亦菲是发行了一张个人音乐专辑(笔者也完整听过),然后有听众一边听他“发情”,一边发短信让他可以播一下刘亦菲的歌曲,最后他说完“对哦,我可以播刘亦菲的歌曲,来表达喜爱之情”后,就真的播放了刘亦菲那张个人音乐专辑里面的歌曲。
第三条线索,直接与性有关的深夜节目。那个时候,听广播电台比较多的人,肯定也或多或少能够听到各种医疗节目,这些节目有不少都是很无聊的。而笔者固定收听的这档名为《性情夜话》的节目,在内容和尺度上真的冲击到处在青春期的笔者。
这里先让各位看一看,笔者为了写这篇文章,而在网上找到的,一则有关这档“过激”深夜广播节目的旧闻。
那些与虚假医疗宣传相关的内容,笔者不说了。《性情夜话》这档“传说级”深夜涉性节目,给笔者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首先是节目详细介绍的一系列“姿势”和“知识”,然后是女主持人在某个单独介绍“房事秘笈”的环节准备结束时,竟会突然娇声娇气地喊“老公,你不要那么猴急嘛”(有关部门不禁你才怪咧)。
最后这个是很严肃的,在这个真的“搞黄色”的深夜广播节目中,其开场曲选择的是香港经典歌曲《三人行》,这一曲的三位演唱者中,其中一位正是林子祥,而歌词的内涵更是十分深刻。笔者初中的时候开始接触这首歌,当时听并不太会觉得很厉害,而现在笔者相当喜欢这首歌,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奉为“魂之一曲”。
三人行
作詞:林振強
作曲:Margie Adam
編曲:褚鎮東
童年時逢開窗,便會望見會飛大象,
但你問為何我這樣失常。
而旁人仍黐黐,話我現已太深近視,
但我任人胡說,只是堅持。
飛象兒共我,常在那天上漫遊,
要用笑做個大門口,打開天上月球。
齊話聲,漫長漫長路間,
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Music...
年齡如流水般,驟已十八,
與星做伴, 沒有別人來我心內敲門。
而旁人從不知,亦懶靜聽我心內事,
但我現能尋到解悶鎖匙。
星與月兒共我,常在晚空內漫遊,
笑着喊着結伴攜手,空中觀望地球。
齊話聲,漫長漫長路間,
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Music......
從前傻頭小子,現已大個更深近視,
但已練成能往心內奔馳。
而旁人仍不歡,罵我自滿以心做伴,
但我任人胡說,只是旁觀。
心就如密友,長路里相伴漫遊,
聽着我在說樂和憂,分擔心內石頭。
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齊話聲,
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年于深夜时分,无论是在听怎样的节目,笔者获得了一种之后再也难以寻回的舒适感,当听到了自己喜欢的歌曲时,笔者甚至可以在漆黑的房间中,一下子就从床上站起来,在不出声吵到家里人和邻居的前提下,张开嘴,手握住并假装自己拿着麦克风,随着歌词对口形,整个身体正在轻轻摇摆,没入到音乐中,被电波围绕着,并不孤独,也不寂寞,我玩我自己。
五、就算你禁止,我也要听广播(2007年—2008年)
在笔者结束了初中二年级的学业后,没想到也经历了一回“大改版”——区内的好几所初中合并到某所初中(果然还是笔者之前上的那所初中,整体办学质量太次了)。为了管好来自于不同初中的学生,这所合并后的初中采取了相当严格的制度,学校具体也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群“狠人”,这群“狠人”会在学生违反了所谓的校规后,对学生进行或轻或重的体罚。
所谓的校规的其中一条,是学生不允许在宿舍里收听收音机或者使用MP3等数码设备,但喜欢听广播电台的笔者就是不愿意顺从这样的规矩,直接将收音机带回了宿舍。
记得笔者将收音机带回宿舍的第一天,那是周日的傍晚,笔者的行李包在床下,最初是想先藏在行李包的,但可能考虑到班主任和那些“狠人”会直接到宿舍搜学生的行李包,查看有没有所谓的“违禁品”,所以后来笔者就将收音机放到了阳台那边,自己用的桶里面,再用洗衣粉盖住,等到晚上宿舍关门后才拿出来。
那天晚上回到宿舍后,班主任和“狠人”真的就来到了宿舍,逐个搜学生的行李包,笔者的收音机“幸运逃过一劫”,之后,笔者的收音机从没有被老师和“狠人”发现过。
笔者在宿舍听收音机的主要时段,是午休和夜晚。周一到周五的午休时间,笔者会听大概半小时左右,所收听的内容基本上是广州电台的听书节目,或者是FM99.3的户外游戏音乐节目《天生快活人》。而到了周六和周日的午休时间(学校在还没有正式进入中考“最后冲刺期”之前,是两周才放学生回家一次),笔者就专门收听FM99.3的华语流行音乐排行榜节目,基本是能够听多长时间就听多长时间。
晚上睡觉之前,会听广播节目到零时,基本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财经夜读》以及《财富星空》,这两档节目的主持人都会从杂志中挑选文章或者从书籍上节选片段,配上班得瑞等音乐家的纯音乐,将上述内容读给听众收听。
笔者收听广播期间,为了不让老师和“狠人”发现收音机,首先是在枕头旁放一张叠好的薄被子,然后将收音机用手伸进去,耳机只能够戴上一只,整个收听过程,笔者一直是侧躺的,因为必须要盖住自己的一边耳朵。
为了升上区内最好的重点高中,进入初中三年级的笔者,真的是很努力去学习,去尽力恶补之前没有学好的内容,在强度比较大的学习生活中,收听广播节目是当时最好的减压方式。
这个时期给笔者留下比较深印象的华语流行歌曲,其实应该是不少的,这里就说两首吧,一首是陈奕迅演唱的《Crying in the Party》和方大同的《Love Song》。
六、深夜的情绪安慰,不过这次变成了MP3里的下载文件(2008年—2011年)
升上了重点高中后,笔者还是努力在为了应试教育而学习,所以收听广播电台节目的时间在明显减少,也就是放假回家的时候,下午会去听一听,晚上学习完到了零时左右,再听到凌晨两时左右。
由于收听时段的选择,当时比较常听的就是FM87.5 Music Radio的欧美流行歌曲排行榜节目《Sunday-World Countdown》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千里共良宵》,笔者那时候很喜欢《千里共良宵》的毕业主题节目,听的时候除了怀有一种青春期的感伤外,还对大学生活多了一些憧憬,结果当自己上了国内某三流重点大学,并从那里毕业之时,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后半段开始,笔者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下,也不是没有找过身边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或者老师聊过,笔者甚至都不止一次找过专门的电话心理咨询,但始终不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情绪有时候不太焦虑,有时候又挺焦虑的。
睡眠就成为了当时笔者最为依赖的安慰剂,与此同时,笔者首先是新买了台收音机,结果也不知道是收音机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是学校宿舍所在的区域信号接收不好,笔者总是收听不了想听的节目,于是,笔者就让家里人给我买了台MP3。
MP3里面除了存有华语、日语和欧美的流行歌以外,还有相声以及笔者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网上下载的往期节目。
约莫是笔者高中一年级时,中国之声经历了一次改版,改版之前,笔者很喜欢其播出的一档专门播放相声小品的节目——《天地喜洋洋》。节目随着改版完结之后,笔者就在其他的频道里,找有没有相声小品节目,还真的让笔者找到了。
有了这些下载到MP3的节目,笔者还算是顺利地走完了高考。
说到相声小品广播节目的话,笔者真的很喜欢初中和高中期间的深夜广播氛围,尤其是在寒假春节期间,那时候的深夜档基本上没有固定的节目了,所以笔者曾经试过两次在广东电台的其中一个频道,以及中国之声,凌晨时分突然听到有相声小品的特别节目,更好的事情是,节目持续的时间都挺长,应该是有2小时左右吧。
欢声笑语不一定发生在人聚起来的时候,还可以发生在漆黑房间的那个被窝里,也不一定是放声大笑才能开怀,抿嘴或者捂嘴偷笑也可以。
当时的深夜档广播节目不止有寒假春节期间的相声小品节目,还有其他的内容(不提《性情夜话》那种),笔者曾经在中国之声听到过“听电影”的节目,最有印象的是听完了日本电影《望乡》的那一期,还有读纪实文学的节目,刑侦题材的广播剧,以及评书节目等等,而在FM91.4广东卫星广播里,笔者曾听过青春恋爱题材的广播剧,有一个故事,女主角是黄头发的……
彼时的深夜档节目中,听众们还可以听到开始有点自暴自弃,因而特意从口腔发出怪音的男主播,那个男主播可能真的认定,电台领导是不会在这么晚的时候,特意听他主持的节目,不过当时的夜猫子听众确实不少,笔者就是其中一位。
七、与FM广播渐行渐远,日本声优广播,我来了(2015年—)
上了大学之后,越来越少收听广播节目,笔者还记得曾经用过英语四六级听力考试专用耳机的FM广播功能,听过一下节目,除了这段经历,就是刚进大学的时候,使用手机的收音机功能,听过一些音乐节目和人物传记类节目。
而当笔者大四期间,正式开始大量接触日本动漫及其相关内容时,笔者受到了两档声优广播节目的影响,从而热衷于到哔哩哔哩或者niconico寻找日本声优广播节目的视频观看。这两档声优广播节目,首先是由矢作纱友里与佐仓绫音主持的《矢作.佐倉のちょっとお時間よろしいですか》(简称《ojikan》),因为这档节目实在太有趣而自由,所以笔者当然顺着这条线索,去观看了比《ojikan》更早的,同样是这两位声优主持的《Radio Cross》,那个时期的小佐仓啊。
然后就是日本声优广播领域著名的“闪光弹”,从动画《No Game No Life》衍生的官方广播节目《No Radio No Life》,这档受到广大声优爱好者喜欢和拥护的节目,由动画中男女主角的声优松冈祯丞与茅野爱衣主持。
这两位声优在主持节目时的互动真的十分有趣,而且对于特定的声优爱好者来说,每期都有可以大聊特聊的爆点,这种好玩又和谐的节目氛围(肯定少不了松冈的放送事故名场面),不仅让当时接触日本声优广播节目还没有多长时间的笔者,相当容易投入其中,这种节目氛围也延展到松冈祯丞和茅野爱衣往后共演的诸多声优见面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节目中,笔者也追着看了不少熟肉资源。
而现在笔者偶尔会去主动收听的声优广播节目就是《洲崎西》了,这也是一档在声优爱好者中很有名气和影响力的,内容相当放飞和自由,有时候甚至挺乱来的节目,这也是笔者收听时间最长的声优广播节目了,从2015年,于哔哩哔哩上的熟肉资源开始,断断续续听到现在,笔者为了听到比较新近的节目,硬着去听生肉,还是能够听出一部分内容的(笑)。
八、延长我广播体验和记忆的竟然是你们,Vtuber(2017年—)
笔者享受于,在一个私人空间中,广播电台节目所传递出的那种即时性,现场性,明确的企划性以及偶尔会发生的意外性。众多电波世界中奇妙的,美好舒适的瞬间,是由不同风格的电台节目主持人,与各式各样的听众共同成就的。而在当下的娱乐形式中,笔者要想寻求这些体验的话,竟然是在Vtuber那里。
笔者从2017年,绊爱在日本YouTuber界和御宅文化圈走红开始,正式关注日本的虚拟主播界。笔者之前是有一个观点的,那就是日本的大部分虚拟主播,一方面是延续了电视节目——YouTube频道发布视频内容——Youtuber带有明显栏目化与企划性的视频形式这条发展线索,再结合虚拟形象,而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独立市场。
另一方面则是延续了广播电台节目所具有的即时性,现场性以及与受众互动性这条线索,长期关注日本虚拟主播的爱好者都知道,很多虚拟主播既是Youtuber的属性,同时还是直播主的属性,像月之美兔这样的虚拟主播,成功地将较为成熟的企划性,与即时互动性联合起来,与真人的那种游戏实况直播,或与SHOWROOM上进行的那种偶像直播相比,具备独立企划才能的日本虚拟主播,往往能够带来更多惊喜的,新鲜的刺激。
顺带一提,月之美兔有个直播系列就名为《月之美兔的放学后广播》(《月ノ美兎の放課後ラジオ》),这是一个很能够体现月之美兔谈话力的直播系列,不仅像广播电台主持人那般播放歌曲,而且这歌还是她自己唱的,某种程度的“自(己)动(手)化电台”。
九、延伸:一个故事构想
有关广播电台和现在影响程度越来越高的播客节目,笔者是有一个粗略的故事构想的,以此作为这篇长文的延伸以及结尾吧:
一位年龄在20到25岁之间的男青年,他十分喜欢听播客节目,而其中一个他几乎每期都听的播客节目,里面有一位女主播,他最初是喜欢其声线和主持风格。
这档播客节目有一个听众群,他也加入到里面,有一回主播们在群里面分享了他们录制新节目时的合照,由于主播阵容当中只有一位女主播,他知道了她的长相,确实也是他喜欢的类型。
往后的一期节目中,女主播说她要出国留学,所以之后她应该是要离开主播阵容了,或许只能够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出现在节目中,其他主播提议要不就举办一场主播与听友的见面会,还可以为女主播送行。
但是男青年所在的城市,与主播们所在的城市相隔很远的距离,男青年并没有参加那次的见面会……
男青年有时候会想,要是当时有条件参加见面会就好了,但是时光不会倒流。
而男青年就因为某种契机,或者一连串的事件(笔者没想好),获得了时光倒流的机会:
而时光倒流的大致运作机制是这样的,大前提:必须要用播客文件或者广播节目的录音文件作为推动时光倒流的“动力原料”。
如果男青年现在所处的时间是2020年1月1日的6时,他想要回到2019年12月25日6时,那他首先必须要拥有于2019年12月25日公开发布的播客节目文件(播客录制的时间和正式公布的时间是不一致的,这其中可否会对时光倒流造成影响,笔者没想好)。
男青年要在2019年12月25日6时开始,停留3小时,那他就要通过将不同的节目拼接起来,要是节目连在一起超过3小时,他需要“剪掉”多余的部分(这里就存在时光倒流的剪辑点问题,要是时光倒流的内部运作机制真的像电脑上的视频音频剪辑软件那样,是否会因为所谓的“故障”或者“卡顿”,而在“剪辑点”上发生意外,而这种意外是会影响到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的,笔者对这一系列的设定没想好)。
按照相应步骤完成操作后,男青年果然可以回到2019年12月25日的6时,所处的地点是他2020年1月1日6时所处的地点。也就是说,男青年想通过这种方式回到那次的见面会,他首先要计算好见面会到底举办了多长时间,那他就可以拿播客文件拼接到相应的时长(假设见面会开始举办的时间就是2020年1月1日12时,当日那个播客节目没有发布新节目,男青年是可以拿同一天其他播客发布的节目来当作原料)。
然后,在正式进行时光倒流之前,男青年就算所在的城市与主播们的城市相隔比较远,也需要来到主播们所在的城市(这里就要想清楚男青年不顾地理距离,也要时光倒流,来那次见面会的强烈动机,笔者没想好),接着到见面会举办的地点,最后,男青年需要对应上见面会开始举办的12时(比如说男青年是2020年2月1日来到主播们所在的城市,那他就要在12时正式进入时光倒流,来到1月1日的12时,所在地:见面会举办点)。
注:笔者所有列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了方便说明,与现实所发生的一切都没有关联。
男青年成功参加了见面会,也亲眼见到了女主播后,男青年想回到更远的过去,于是乎,他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去搜集他青少年时期收听过的广播电台节目的录音文件……
除了说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去弥补自己生活上的小遗憾之外,笔者其实挺想探讨“为什么想回到过去”以及“为什么要回忆过往”这样的话题。
男青年在初中和高中的时期,生活在小城镇中,通过电视与广播节目,他对大城市是存在想象和憧憬的,而如今就生活在大城市的男青年,真的回到了过去的大城市,他对大城市现有的想法,和青少年时期的想象,会产生怎样的“对话”……
不同的人,在回忆过往时是不一样的状态。有人既可以回忆过往,又可以对可预期的未来,作比较乐观而美好的想象;有人的现在和未来是不敢想象的,失望,迷惘和不可知(甚至是含冤),那这些人就去回忆过往了;有人回忆过往还可以有利可图,扩大名声;有人除了回忆过往,几乎一无所有……所以,你我为什么要回忆过往呢?
还有,倘若你我确实都无法让时光倒流,从而去对照“脑中的过往”和“实际的过往”是否完全一致时,你我所回忆的过往,是否已经被电影、图书与音乐等“外部记忆装置”影响并改写过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