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讀後心得:找回人類最重要的批判思考能力
「謊言用飛的,真相在後面蹣跚而行」,愛爾蘭諷刺作家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早在 1710 年寫下這段話:「所以等到人們終於醒悟過來,一切都太遲了;笑話已經結束,故事掌握了影響力。」為什麼人們這麼容易受到謊言、宣傳和煽情的捏造所影響?人們該如何分辨什麼可靠、什麼可疑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反智》的作者古倫姆斯(David Robert Grimes)是愛爾蘭物理學家和癌症研究人員,在研究之外他也是一位知名的科學作家,致力於消除大眾對科學和醫學的誤解。
他想透過這本書說明「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重要,他強調「如果一個人缺乏了理性的思考,那就如同一隻不理性的猿」。在書中,他大量引用了當代知名的事件、近代歷史故事,來讓我們瞭解人們常見的推理謬誤、邏輯缺陷、對統計數字的迷思,以及對偏見和陰謀論的莫名熱愛。
作者善用他平時累積的科普文章功力,用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與案例,但我們認清自己「不理性」的原始大腦是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識破別人似是而非的論述,看出到底是誰在胡說八道,進一步建立起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
這本書背面的題詞下得很好:「理性並非本能,理智需要鍛鍊。」接下來我們先看三個本能的謬誤,再來學習該如何鍛鍊理智的思考。
1.網路暴民現象
你對「網路暴民」這個名詞一定不陌生,例如最近我們常會聽到那個誰誰誰又被「出征」了。人類常有一種邏輯謬誤,就是從兩個否定前提,去推理出一個肯定的結論,稱為「否定前提推得肯定結論」。
就像是一個自我膨脹的音樂評論家,他會這麼推論:「我不聽那個音樂! → 品味好的人不聽那個音樂! → 因此我的品味很好。」仔細思考這個粗糙的邏輯,你會發現這位評論家根本沒有證明他的結論,他只是把兩個毫不相干的否定前提連結在一起,然後得到一個也不相干的結論。
網路暴民大隊的「出征」就是這個謬誤的翻版,他們愈是強烈斥責對方被公認的罪行(即使那個罪行很小),自己就愈是有道德。作者補充道:「某些人似乎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假設,認為攻擊他人已知的道德錯誤,可以抬高自己的道德地位。」好像把對方罵得愈難聽,自己就顯得愈高尚。
這也讓我想起最近十分熱門的諷刺電影《千萬別抬頭》,當劇中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飾演的科學家在訪談節目上,因為受不了主持人不顧科學事實的戲謔,當眾發怒警告世人:「隕石真的要掉下來啦!」反而引起了網路暴民的撻伐,紛紛針對這個發怒的片段酸言酸語,不但惡劣地改圖調侃,還扭曲她發言的動機。這就是典型的「對人不對事」。
書中的案例顯示,這種出征造成的後果,往往對當事人的傷害久久不能弭平。值得令人省思的是,當這些傷害的「後果」,跟當事人犯下的「錯誤」完全不成比例之時,這種網路暴民現象不但稱不上「正義」,反而是一種單純滿足道德優越感的霸凌。
把別人罵得愈難聽,不代表自己愈高尚。
2.虛幻的優越感
即使是疫情肆虐的現代,仍有為數不少的「反疫苗」聲浪在世界各地流竄。作者在書中用了大量篇幅去探討這個奇特的現象,在過去幾十年間,無論是什麼疫苗問世,這種反對聲音都不曾消聲匿跡。反對者一直強調「不自然」、「政府陰謀」、「會引起自閉症」等完全缺乏科學證據支撐的論點。為什麼這麼多人仍然執迷不悟?這是一種「認知錯覺」惹的禍。
有一篇 2017 年的研究,對受測者提出兩種測驗「對自閉症的成因和醫療知識的認識」和「接種疫苗與自閉症有關連」,然後要求受測者幫自己打分數。結果,在自閉症知識測驗表現得「最差」的人當中,62% 認為他們知道的東西超過醫療社群。在強烈贊成疫苗和自閉症有關聯的人當中,71% 自認對該議題的知識超級豐富。
事實顯示,在某些議題或專業能力低下的受測者,往往錯誤地高估自己的認知能力。
社會心理學稱這些結果是「虛幻優越感」,人們容易過度高估自己,以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這個現象就如同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經說過的:「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現代世界裡的笨蛋太過自信,而聰明人則充滿懷疑。」
雖然大家常強調「獨立思考」,但別忘了「證據」和「邏輯」的重要性,而不是單純仰賴「你相信的信念」來做思考。就像另一本書《知識的假象》曾經提過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其實是一種「知識共同體」的概念:「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得認清自身的侷限性。
如何判斷一個議題?借助有證據和邏輯的「科學」,而非單純仰賴「感覺」。
3.識破虛假平衡
接下來要談的是「看似公平」的平衡報導。這個手法是許多媒體至今仍然採用的方式,它很符合人性的直覺:「要有正反兩面的聲音,最好是旗鼓相當。」這種正反兩方一來一往的論述,似乎也是收視率的保證,畢竟,如果你只呈現單方面的聲音,就會被冠上「偏頗」的罪名。
然而,作者認為在許多的議題上,這種做法是一種錯覺,稱之為「虛假平衡」。這種錯誤發生在媒體企圖將兩個相反的立場視為「對等」,但他們其實「不對等」的時候。這種呈現的方式,就會讓觀眾誤以為兩方的立場「同樣值得考量」。
例如,在過去十幾年間,許多媒體一直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邀請正反兩方來上辯論節目,這彷彿暗示了這個議題還「有待討論」。在 2013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社會大眾心中的估計,只有 50% 的科學家同意氣候變遷;然而真實的數字,卻是接近 100% 的科學家一致同意氣候變遷是人為的。當科學證據完全偏向某一方,卻又給另一方曝光的舞台時,謊話和胡扯就會被認為是「同樣值得考量」的意見。
作者認為,不論媒體的出發點有多麼無私,把「科學」與「偽科學」以平等對抗的格局來呈現,會給人一種錯誤的印象,彷彿該議題在科學上是有爭論空間的。容易影響警覺心不夠的人。因此他主張「發言權應該和證據強度成比例」,下次當我們看到這種正反辯論時,記得留意證據和事實的份量,而非曝光和發言的時間。
對於虛假平衡,不助長宣傳,才是有效的制衡。
後記:批判思考的能力
《反智》舉了許多令我啼笑皆非、卻細思極恐的案例,書中展示出人類「不理性」的盲點多得令人頭皮發麻。然而,這也再三說明了「批判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對某個議題進行客觀分析與評估,以便形成自己的判斷。以下是三個關鍵的步驟:
- 我們要追蹤每條推斷的路徑,直到它的邏輯終點,這樣得出的結論遠比直覺可靠。
- 面對重大議題時,快思不如慢想。
- 我們能否用檢驗他人信念般嚴苛的標準,來檢驗自己的信念。
- 檢驗自己的時候要同等嚴格。
- 我們必須讓證據來引導我們,並隨時準備拋棄錯誤的想法與信念。
- 犯錯並不可恥,拒絕改正錯誤才可恥。
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喜歡得到的結論,或者該結論是否吻合我們的世界觀,問題只在於它是否源自於證據和邏輯。我很欣賞作者的這一個觀點:「我們並不等於『我們的想法』,也不等於『我們的信仰』。我們是由『我們的思考能力』來定義的。」
這個觀點,正好呼應了哲學家羅素的這段話:「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練習用批判思考的方式來拆解問題,秉持科學的證據與邏輯,或許就是讓我們能更接近事實的最好方式了。
知識最大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自以為擁有知識的假象。
史帝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知識的假象》如何離開同溫層?你可以從這3件事著手
- 《專業之死》我們能從愛莉莎莎和蒼藍鴿事件學到什麼?
- 《失控的群體思維》我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受別人影響?
- 《思考外包的陷阱》心得重點: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
- 《零時差攻擊》讀後心得:比核武更致命的終極武器
若喜歡《反智:不願說理的人是偏執,不會說理的人是愚蠢,不敢說理的人是奴隸》這本書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原文連結閱讀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