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unlin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打折你就不買書了嗎?

Sunline
·
·

關上大部分太個人/太行銷的書界友人的動態,以及一直不斷地砍著Facebook的廣告後,我就很少看到書界的消息,反正我沒事就會逛一下readmoo和博客來的新書頁面,要知道有什麼新書,也不不是太難的事,加上噗浪和幾個會私下聊天的朋友有時候閒聊也知道一些書市的動態。倒是1111這個被商人炒起來的購物節,終於燒起書市最大的隱憂:折扣越殺越多,不打折,你還買書嗎?

昨晚看到友人松鼠文化的負責人凱俐寫下從電商平台下架的聲明,才知道原來1111的折扣戰火,終於讓人忍不住「又」討論起「折扣」這件事,對「賣書」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對利潤越來越稀薄的書界到底有沒有「益處」,對「推廣閱讀」這件事的幫助到底有多少?

十多年前我在一家獨立書店工作,那時年輕氣盛,每天都憤怒地抓著身邊每一個人問:「為什麼你不看書?」「為什麼你不買書?」「為什麼你沒有折扣就不買書?」……獨立書店的經營辛苦,別的不說,毛利低到一本書如果賣跟網路通路一樣79折,以當年一本書定價假設280元,進貨到賣出光是扣掉「書」上的管銷費用能賺的費用,也許連20元都不到。(一間獨立書店一天可能賣不到十本書。)有時還得看著客人到書店「翻書」回網路書店買79折、75折、66折的書,也只能有苦說不出。

我當時覺得「獨立書店」根本是一種慈善事業。(現在也是。只是很多人都想方設法的去找出路,而不是真的利潤有多高。)平息我當時的憤怒是在我回到高雄生活找工作時,在薪資上幾乎是台北收入砍掉一萬起跳,我才慢慢能夠理解「書」這項「商品」在許多人的生活裡是「無法負擔」的消費,才願意比較不那麼憤怒去責怪一些買折扣書的人。

只是,接著下來實體書店也慢慢地一間又一間消失在高雄的街道上,那折扣戰帶來稀薄利潤以及整個產業不斷向下墜,殺紅了眼讓書的價值越來越薄,雖然書的定價慢慢提高了,但在折扣戰中仍然討不到便宜,也讓待在這個產業的從業人員幾乎沒有「有希望」的可能,好像只能跟著苟延殘喘到世界末日的境頭。

凱俐的文裡說:「所有眼前的困難,拉遠到十年後思考。讓十年後感謝現在的自己,通常決策方向都不會偏離。」其實歷史早就已經寫明,從開始大打折扣戰的那天開始,所有的決策都影響了後來書界的走勢,只不過在這樣的折扣戰的延續及「書」這商品的谷底還沒看見之前,到底要以什麼樣的對策相應?我不知道。身為只在這個產業邊緣的從業人員,我比較想以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我不希望「書」或「書店」消失在我的生命裡,我還能做什麼努力?

我每走進一間獨立書店,盡可能的帶走一本原價書(或店家給我的九折優惠);我不使用任何會轉嫁回出版社的折扣模式,讓出版社的利潤空間壓縮;我不在大殺折扣時「才」買書,我在我需要、想看的時候就把書買回家(可能是在書店看到就買了,也許沒什麼折扣。);我不追求任何削價競爭的比價;我不買任何上市半年不到就以低價售出的二手書(可能是六折左右);我不要做一個在折扣戰中大肆買書回家卻不讀的人(這真的是我十年前的習慣)……

1111的折扣戰殺得火熱,但我卻不知道自己要買什麼,連同我的商品我也盡可能的不要用折扣去吸引消費者(所以生意不怎麼好XD)讀者真的相信自己在這些折扣戰裡搶到便宜了嗎?出版業者真的認為這樣折扣下去能把「書」變成「生活必須品」而增加閱讀的人口數嗎?當書的成本就在那,要讓利潤多一點就只能把定價提高,當定價越來越高的時候,閱讀真的能夠回到生活所需裡嗎?

前幾天在網上挑選生活用品的姊姊說:「現在買東西超複雜的要比來比去一堆點數啊什麼的。」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我們所有的生活用品都以一定的速度在漲價著,然後我們花了一堆時間去思考「怎麼買比較便宜」卻始終都在買差不了多少價錢的東西。是的,沒有人想當笨蛋買比較貴的東西,那麼有沒有一個業者願意起頭讓價格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過分哄抬價錢再來打折,也不為了競爭而削減自己商品的價值。

我想,這是我從凱俐的決定看到的事。

寫在1111之前。雖然折扣早就漫天戰火。

相關延伸閱讀:
出版魯蛇碎碎念Facebook

林韋地:圖書統一定價成就了誰?有何風險?

沒想數年前寫過一篇:如果博客來不打折!

圖:
去台南玩在書店畫了一張圖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