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巫馬聞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譯詩及評論 Fêtes de la faim

巫馬聞
·
·

Fêtes de la faim

Arthur Rimbaud

Ma faim, Anne, Anne,
Fuis sur ton âne.

Si j’ai du goût, ce n’est guère
Que pour la terre et les pierres.
Dinn ! dinn ! dinn ! dinn ! je pais l’air,
Le roc, les Terres, le fer.

Tournez, les faims ! paissez, faims,
Le pré des sons !
Puis l’humble et vibrant venin
Des liserons ;

Les cailloux qu’un pauvre brise,
Les vieilles pierres d’églises,
Les galets, fils des déluges,
Pains couchés aux vallées grises !

Mes faims, c’est les bouts d’air noir ;
L’azur sonneur ;
– C’est l’estomac qui me tire,
C’est le malheur.

Sur terre ont paru les feuilles :
Je vais aux chairs de fruit blettes.
Au sein du sillon je cueille
La doucette et la violette.

Ma faim, Anne, Anne !
Fuis sur ton âne

慶祝飢餓

  翻譯©巫馬聞

 

    飢餓,安娜,安娜,

    騎上笨驢逃走吧。

 

我毫無胃口,世界也不會崩朽

若只吃泥土與石頭 。

叮!叮!叮!叮!我吃空氣,

礦石,泥土,鐵金屬。

 

飢餓,轉身!吃草,飢餓,

吃牧場的聲音!

啃匍匐地上有毒搖曳的

打碗花。

 

吃掉

窮人打碎的石子,

教堂的陳舊磚石,

洪水留下的卵石,

以及陰暗山谷沉睡的麵包形鵝卵石!

 

飢腸轆轆,空氣開始昏暗;

撞鐘人的鐘聲傳入空中;

——胃緊緊控制著我。

真是災難。

 

地上樹葉落滿:

我要去摘熟透的果實。

去田中採集

堇菜和野苣。

 

    飢餓,安娜,安娜,

    騎上笨驢逃走吧

王以培版如下:

王以培譯
王以培譯

多年前買過一本Rimbaud的作品集,譯者王以培。最近讀完從新加坡帶回的法語版原作,試著翻譯了這首詩。

不知誰最早翻譯了詩人Arthur Rimbaud的中文名字,阿爾蒂爾或阿蒂爾,非常奇怪的法中音譯。Arthur譯為阿圖最爲貼近,也看到有人譯爲阿圖爾,不必譯R這個音,用中文讀「阿圖」反而與法語發音相近。Rimboud譯爲「蘭波」無大問題,但我覺得「罕」比「蘭」更接近法語發音。

開始談這首詩的翻譯問題。

以下要多次提及王以培先生的翻譯,故人名簡稱王。

王譯詩名為「飢餓的節日」,中文讀來有兩種意思:「節日本身很飢餓」或「為飢餓準備的節日」,甚至好像是講齋月。我譯爲「慶祝飢餓」,直接説出主題,慶祝飢餓——反對吃飽。

第一段飢餓——安娜——驢,是詩人定義的變量,可互相代入使用,至於爲什麽起安娜這個名字,我猜大概是與驢押韻,Anna-âne. 据推斷,這首詩與Rimbaud情人Verlaine (魏爾倫) 寫的«Chevaux de bois»有相互回應。 Verlaine寫的是木馬,Rimbaud寫的是驢。兩人也都寫道Tournez, 轉身,旋轉。

第二段,王譯如下:如果我有胃口,只愛吃,土和石頭。我的譯文是: 我毫無胃口,世界也不會崩朽 若只吃泥土與石頭 。 很難傳遞詩人的意思,稍作意譯。

第三段,王譯:麩皮的牧場,此處有明顯錯誤。承接上文除了吃空氣,到這裏開始吃「聲音」,要在聲音的牧場裏吃聲音,所以我的譯文是: 吃牧場的聲音。喂飽驢子或者詩人或「飢餓」的都是不同尋常的食物,此處要依賴聽覺的物質來滋養。「聲音」是一條伏綫,與上段的「叮!叮」和后面的教堂敲鐘聲串聯起來。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讀到後面可知,話語(聲音)聽覺的物質不足以支撐活著,反而受其控制。何其不幸,真是災難,亦是對耶穌話語的否定。 liserons 王譯為牽牛花, 我認為打碗花更準確。雖都是旋花科植物,通過圖片檢索,打碗花比牽牛花更相似liserons. 再者打碗花總是趴在地上,牽牛花善於攀爬,根據詩文l'humble 有卑微的意思,所以此處譯爲匍匐在地的打碗花更適合。

第四段,我譯爲「吃掉」,吃掉有毀掉的意味,毀掉人所建造房屋的石子以及教堂的磚石,隱喻詩人反文明甚至反社會。「吃飽」是現代資本社會縱欲享樂的結果, 詩人保衛飢餓,反對吃飽。但世人皆厭惡飢餓,民以食爲天,飢餓——驢,是被鄙棄的,把驢譯爲笨驢是爲了强調世俗觀念,而非譯者的觀念。 王譯「灰山谷中沉睡的麵包」,很奇怪的中文,不如稱爲「陰暗山谷」。法語注解是指麵包形狀的鵝卵石,即使是山谷中的麵包這種奇怪表述,也與前文描述的食譜邏輯不符,此處不可能吃麵包。

第五段,王譯「藍色的撞鐘人」不可解,azur雖有蔚藍的意思,但也有天空的意思。很多人跟風說Rimbaud的詩如謎一般,但詩歌寫作自有内在隱秘邏輯。Rimbaud不是什麽通靈人,有人幾乎把「通靈人」這種修辭當真。這一段的「飢餓」法語用的是複數形式,Mes faims. 飢餓在此處已非常難忍,似乎讓人眼目昏暗,而不斷撞擊的教堂聲音也不足以喂飽「飢餓」,撞鐘人牽制著鐘,如腸胃生物鐘牽制著胃,胃牽制著自身的存在,何其不幸。

第六段,王譯「我要清鮮的果實」,此處應是熟透,熟爛的果實。violette:王譯三色堇,但應該為堇菜。關於野苣與堇菜,有學者分析不出爲何選擇這兩種植物。我認爲仍然是Rimbaud的文字游戲,法語的doucette et la violette (野苣與堇菜 ), 看起來和douce和violent非常相似(溫柔與暴力)。如本詩第二段的Dinn(叮)與Dîne(晚餐),音形相似。Rimbaud還寫過一句:J’ai un oreiller sur la bouche。有人譯爲我的嘴上有個枕頭,中文看不出來Rimbaud在玩文字游戲,oreiller(枕頭)與(oreille)耳朵極爲相似,耳朵在嘴上,變成了枕頭在嘴上。第六段是本詩的轉折,只有此處才可吃到正常一些的食物。似乎是「飢餓」做出妥協,而最後一段重複了詩的開頭,也説明這種妥協只是暫時,保持飢餓,讓飢餓騎著驢再次逃走吧。

寫於2024年5月13日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