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內心也是小孩! 評《上流兒童》
「假如一個人只是希望幸福,這很容易達到。然而我們總是希望比別人幸福,這就是困難所在。因為我們總把別人想得過於幸福」。──孟德斯鳩
作者吳曉樂想透過《上流兒童》來描寫一種「我們不只希望比別人幸福,我們還希望自己孩子未來比別人幸福」的心態。她突破自身家教經驗的侷限,深入靠北老公、靠北婆家…等等眾多社群網絡,從眾多留言貼文看見那背後集體想進入上流世界的膨脹慾望。家長們爭相要讓孩子進入私校,甚至為進入上流社會取得「人脈」入場卷。「想過得更好」本身是翻轉自身階級的力量,但若寄托於他人身上就成為《上流兒童》小說中所要描寫的悲劇關鍵。
看見結構所以慈悲
作者身為家教,「田野資料」豐富到可以用母親、孩子和學校老師的多方視角來說故事,我很欣賞吳曉樂使用小說形式跳脫前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格局,二本書的共同性都是傾向不去過度責怪壓迫孩子的家長。因為批判是如此容易,而如何促進不同角色間互相真實理解是如此困難。她看見這些家長們也是社會階級結構下受壓迫的受害者,即使他/她們已長大成人,擁有更多條件及資源,但內心仍有某部分依舊還是孩子,而誰來好好對待父母內心的小孩,才是真正教養問題的關鍵!
《上流兒童》小說裡將家庭中糾結的關係如何影響教養、「社會階級結構」怎樣像毒素般滲入家庭成員的命運寫得絲絲入扣。閱讀 《上流兒童》讓我想到 《豪門保姆日記》 對上流社會富人的描述:「嫁給有錢人,進入上流社會忙著討丈夫歡心、舉辦各種活動以突顯自己的優越,疏於母親角色的種種行徑」。不同的是本書的主角是被利用而深陷於風暴中,而非只是冷眼旁觀上流社會奢華病態行徑的旁觀者。在吳曉樂的二本書裡,我們看到「親密關係」是人性的照妖鏡,「你是誰」的真實會在關係裡無所遁形,其中「教養」關係是最不對等的,父母有權力「以愛為名」對小孩進行單向控制,而小孩只能配合別無他法,你說有那種關係是這種樣貌呢?
親子關係輪迴中的無間地獄
做為護理人員,我看過太多厭煩、痛恨父母的「成年小孩」。當父母老邁病到爬不起來那一天,控制權就反轉到小孩手裡。要插管嗎?要去安養院嗎?甚至家屬不想換尿布,讓父母大小便失禁泡在尿水裡發臭,護理人員不忍心只好忙碌中協助更換,但現今護理人力嚴重不足已無力代勞。這些平日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讓人在晚年如身處地獄般日夜受折磨。
因此,每當我看到這些用前途當紅蘿蔔吊在前面,極力鞭策還追求好成積,卻忽略孩子痛苦還自以為是的父母,我的內心總是浮現出那些孩子們長大後,看著父母病痛卻在旁冷漠以對的眼神。
「身教重於言教」的真正意義,應該是「真實面對你的小孩眼中的父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你才有可能影響他成為你想要的人」。
真心推薦這本小說,並在開放結局中揣想小孩楊培宸將會成為怎樣的大人,他又將如何對待陳勻嫻。一旦了解劇情始末,或許你也同樣不忍以「不孝」這簡化的責備控訴這些長大後變得無情的「上流兒童」吧!
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散文書寫,到《上流兒童》小說的寫實呈現,我期待能讓更多「父母」擁有「自覺」的能力。我肯定她這二本書對台灣的教養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停止責怪、罪惡感與親子之間相互指責!回到「自覺」開始,這將是一切改變的起點。
*本文同步刊登於 鏡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