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武力鎮壓也是鎮壓 — — 如何破解政府對反抗運動的「精明鎮壓」
(註:本文完稿於2019/08/23,2019/08/25於《立場新聞》哲學版刊出。)
這篇文章想分享的重點是:
- 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政府也會採取較隱晦、非武力的「精明鎮壓」手段,試圖避免人們發現鎮壓正在發生。
- 面對香港反抗運動,政府表面上使用拖延戰術,實際上一直在使用各種精明鎮壓手段,一邊打擊反抗運動,一邊壓抑民憤反撲。
- 歷史經驗點出:當政府使用過度激烈、不正義的手段對反抗運動進行鎮壓時,常引發民憤反撲,招來更強大的反抗力量。
- 如果能看清政府的鎮壓手段、回擊抑制民憤的策略,那麼政府的各種鎮壓不一定可以瓦解反抗運動,反而可能使其更加壯大。
香港因修例而引起的反抗運動已延續兩個多月,但各項訴求仍未獲得政府正面回應。對照 2014 年的雨傘運動在維持了 79 天後,因政府的拖延戰術而氣勢大失,許多人擔心政府會再次使用拖延戰術、消耗反抗運動的能量。
這篇文章意在點出兩個重點:首先,政府表面上使用拖延戰術,實際上使用了各種較為隱晦的鎮壓手段,暗中打擊反抗運動,並且壓抑民意的譴責。第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政府使用過度激烈、不正義的手段對反抗運動進行鎮壓時,常引發民憤反撲,招來更強大的反抗力量。因此,如果人民能看清政府的鎮壓手段、回擊抑制民憤的策略,那麼政府的各種鎮壓不一定可以瓦解反抗運動,反而可能使其更加壯大。
I. 政府正在進行哪些鎮壓?
從 818 維園的百萬人上街和近期國際社會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反抗運動不僅維繫住了內部的能量,也成功爭取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支持。我在〈如何從獨裁走向民主? — 從香港看非暴力抗爭對抗獨裁政權的可能性〉一文中,簡介了非暴力抗爭的精神及概要,並認為香港這次的反抗運動充分發揮了非暴力抗爭的要領,透過對政府的不合作,成功地削弱其政治權力。不過,光是凝聚參與者是不夠的。所有的反抗運動都會引來政府的鎮壓反制 [1] — 無論形式為何,手段激烈或隱晦。 因此,反抗運動要成功,除了持續動員之外,也要思考如何回應鎮壓。
為了有效回應鎮壓,我們必須先認清鎮壓的多種面貌。當聽到「鎮壓」一詞,大家或許會很直覺地想到使用武力對抗爭者進行攻擊。在香港反抗運動的例子中,最常想到的大概就是派人民解放軍或港警對抗爭者發動武力攻擊。然而,這樣的定義是對於鎮壓太過狹義的理解。
鎮壓其實應該被理解為「當權者用來打擊反抗運動而使用的手段」,除了武力攻擊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形式。社會學者 Lee A. Smithey 和 Lester R. Kurtz 將常使用的鎮壓手段分成六大類 [2] 。
- 致命性武裝攻擊,例如:槍擊、砍殺、毆打、逮捕示威者;或者派解放軍攻擊。
- 使用「非致命性」的武器,例如:用辣椒噴霧、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攻擊示威者。
- 利用恐嚇、騷擾、監視,造成人民的恐慌,例如:散發派解放軍進港戒嚴之謠言、發聲明警告示威者勿觸一國兩制底線。
- 利用不實訊息進行輿論操縱、挑撥分化,例如:使用網軍散佈對反抗運動的不實訊息、操作對反抗運動的觀感、稱和平遊行為「暴動」、稱和平示威人士為「恐怖主義份子」。
- 詆毀或騷擾示威者,例如:稱示威者為「廢青」和「蟑螂」、警察在清場中刻意對女性抗爭者進行騷擾、利用網軍驅動反向抗議。
- 鞏固政治權力,例如:宣揚「穩定和諧」、「國家團結」等理念;或者編織陰謀論、稱反抗運動是受到其他國家背後策劃主導,藉此激發社會團結、重申國家主權。
觀察上述的鎮壓手段,我們可以得到幾個重要啟示:
(1) 鎮壓是用詭計奪回人民對政府的服從
當反抗運動發生,照理而言,政府應該透過回應人民的訴求,來贏回人民的信任。然而,使用鎮壓代表政府根本沒有打算依循正道、回應民意訴求,反而試圖使用詭計來摧毀反抗運動、奪取人民的服從。
(2) 非武力鎮壓也是鎮壓,而且是更精明狡猾的鎮壓
隨著歷史演進,不僅抗爭者的策略升級,政府也從歷史經驗中學習到新的鎮壓方式:從過去依賴的武裝攻擊,逐漸發展出恐嚇、操縱、詆毀騷擾示威者等這些較為隱晦的「精明鎮壓」 [3] 。相較於武力鎮壓,精明鎮壓的手段相對隱晦許多,所以可以避免被人們發現鎮壓正在進行。
(3) 政府表面上拖延,實際上正在進行各種鎮壓
有些人認為政府正在採取的是拖延戰術,並未正式出招回應反抗運動。然而,上述的分析讓我們清楚看到:政府表面上是被動拖延,但實際上一直在使用各種鎮壓手段對反抗運動進行破壞。這些手段並不是政府隨意搬出的「賤招」而已,而是有系統、有預謀地在打擊反抗運動。
II. 鎮壓不一定可以瓦解運動,反而可能招致民憤反撲
說到這邊,大家或許會很擔心。面對政府或明或暗的鎮壓,反抗運動能堅持下去嗎?一個重要的歷史觀察告訴我們,鎮壓並不一定會瓦解反抗運動,有時候反而會帶來反效果,讓反抗運動的聲勢更加壯大。而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民憤」。
當政府使用過度激烈、不正義的手段對反抗者進行鎮壓時,常引發民憤反撲,不僅無法瓦解反抗運動,反而招來更強大的反抗力量 — 這個現象被稱為「鎮壓的弔詭性」 [4] ,在香港的反抗運動中也曾經出現數次。當 612 政府稱百萬人的和平抗爭為「暴動」,當 811 警察在地鐵站內釋放催淚彈、用布袋彈擊傷醫護員之眼,反抗運動不僅沒有被消解,反而點燃民眾更強的怒火,也招來國際譴責。當政府使用的壓制力量越強大、越激烈、越不正義,便可能激發越強大的反撲制衡。
然而我們會發現:有些時候,即使政府的鎮壓手段很不正當,卻沒有引來強烈的民憤反撲,而是如其所願地瓦解了反抗運動。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政府也從歷史經驗中學到了教訓。政府也明白鎮壓的弔詭性現象,所以會想盡辦法,在鎮壓的同時,盡可能地避免招來民憤反撲。像前段提到的「精明鎮壓」,就是透過鎮壓手段的隱晦性,來達到這個意圖。
從這個角度來看,反抗運動與政府鎮壓之間可以說是一場「辨識鎮壓、引起民憤反撲的攻防」。如果政府沒有誠意回應反抗運動的訴求,便會一邊鎮壓、一邊壓抑民憤的生成,讓運動看起來像是自然凋亡。(這就是政府正在對香港反抗運動做的事。)此時,人民該做的便是揭穿政府的詭計:看清政府的鎮壓手段、並且對鎮壓表達憤怒。如此一來,政府的計謀不僅無法得逞,反而可能招來更強大的民憤譴責。
III. 那麼,我們該如何回應鎮壓?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鎮壓的多種面貌及運作邏輯,也認清了政府正在對香港反抗運動進行各種鎮壓。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效地回應政府的招數呢?
(1) 看破政府的鎮壓手段,避免掉入陷阱
上述列出的鎮壓類型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辨識出政府正在使用的鎮壓策略,避免掉入陷阱。當政府進行各種行動時,我們要先問:「為什麼政府要這樣做?這些行為是否正在對反抗運動進行鎮壓?是否正在偷偷轉移民眾的注意力、消減民憤?」港人宜相互提醒、保持警覺,避免被轉移焦點,更要防止掉入挑撥分化的圈套。
(2) 不僅關注武力鎮壓,也要關注非武力鎮壓
目前許多焦點都放在「人民解放軍是否會入港鎮壓?」這個問題上。這些對使用解放軍的關注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應該將類似的分析、關注與譴責擴展到其他形式的鎮壓。
我們應該嚴正警告政府勿使用各種不正義的鎮壓手段,無論武裝與否;而當鎮壓不幸發生時,都要給予最強烈的譴責。如果我們對政府使用武力鎮壓、傷害人民感到憤怒,那麼對於其他的鎮壓方式也應該抱持並表達相同的憤怒。畢竟,暴力的形式並不限於對肉體的攻擊,對於思想、精神及心理所造成的損害更是難以修復。
(3) 破解抑制民憤的策略,有效回擊
在進行鎮壓的同時,政府會以各種方式試圖壓抑民憤。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破解這些招數,讓民憤無法輕易被撫平。研究鎮壓的社會科學家 Brian Martin 在其著作中[5],討論了五大類政府抑制民憤的手段,並提出相對應的抗衡方式。
政府最常使用的第一招是「包裝掩飾」,不讓人們知道鎮壓發生了。通常,這是政府最先使用的一招;如果能成功地躲過社會大眾的視線,就不需要出來面對。回應包裝掩飾最好的方式就是「揭露鎮壓的真相」。我們可以利用故事、相片、影片等形式把鎮壓的訊息廣泛傳播、讓人民和國際社會清楚地知道鎮壓正在發生。
第二招是用偏見或貼標籤等方式「詆毀」受害者,讓他們看起來毫無價值,可以被任意對待。例如:稱示威者為「蟑螂」、稱詆毀被拘留的駐港領事職員「嫖妓」等,都是此意圖。回應詆毀,我們可以努力「恢復受害者的名譽」。提出證據證明指控不實、還原受害者的真實面貌。此外,示威者也可以盡量保持形象良好,讓毀謗難以生效。(如果示威者保持和平非暴力,那麼政府再怎麼說他們是暴民,也會看起來很荒謬可笑。)
第三招是「重新詮釋」,也就是利用謊言、輕描淡寫、找專業人士背書等方式,將鎮壓解釋成合理的行為。例如:把鎮壓包裝為對於社會秩序安全的維護,或者找地產商、外資企業來譴責反抗運動影響香港金融。可以使用的回應方式,是用具公信力的證人及證詞來「打破錯誤詮釋」。另外,也可以揭露挺政府者背後的利益結構,讓他們的支持失效。
第四招是「利用官方管道」(如:法律程序、科學研究、專家論壇等)製造公正的假象,來安撫民眾的怒氣。因為官方管道通常程序繁複、處理時間又長,所以容易讓人民失去關注。相對的,人們可以「善用非官方管道」來制衡官方程序的進行。例如:要求調查程序應透明公開、動員民眾監視程序的進行、或揭發程序中的不公之處。
政府的最後一招則是對相關人員「威脅利誘」。無論是透過拘補、殺害、革職處分相關人員,都是為了製造恐怖氣氛,讓人們因恐懼而保持沈默、不敢表達憤怒。人們一方面可以試著「曝光威脅利誘的過程」,將政府對人權的各種侵犯公諸於世;另一方面則要繼續「動員更多群眾參與」,當有越多人投入反抗運動,參與者就會越安全。
總體而言,面對政府試圖抑制民憤的產生,最重要的破解關鍵就是要「用證據大聲揭露真相、清楚地將政府失當的鎮壓手段公諸於世」,讓更多人對政府表達憤怒與譴責。
(4) 堅持非暴力路線,串聯廣大民意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繼續堅持非暴力抗爭的基調對於回應政府的鎮壓應該是有幫助的。首先,堅守非暴力路線可以凸顯鎮壓的不正義。秉持非暴力抗爭固然無法保證政府不會使用激烈的手段對運動進行鎮壓;然而,反抗者越能堅持和平非暴力,就越容易凸顯出政府強烈鎮壓的荒謬與不合理,更有可能激起人民的憤怒以及國際社會的譴責。
再者,在串連民意、對政府鎮壓表達憤怒時,非暴力的回應方式也是最能有效連結廣大人民支持的。由於參與非暴力行動的門檻低,所以可以讓更多人集結,聚集更大的力量。如果要民眾用暴力來對政府或警察表達憤怒,很多人可能會不願意;相對的,如果要人們用上街手牽手、在網路上傳「遮右眼的照片」等方式來表達憤怒,便有可能吸引到較多人的參與呼應。我建議可以多使用這些「風險低、感受得到其他參與者的方式」,讓更多人串連起來,一起對政府表達憤怒。
IV. 結語
什麼策略最能有效地回應鎮壓,或許會隨著不同的社會情境而有所改變;然而,鎮壓的弔詭性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如果人民能看清政府的鎮壓手段、對鎮壓表達憤怒,那麼鎮壓不一定會瓦解反抗運動,反而可能帶來民憤反撲,使反抗運動的能量更加壯大。而當鎮壓無法瓦解反抗運動、民憤也無法輕易撫平時,政府終究必須正視民意的訴求。
祝福這場為香港自由民主進行的奮鬥得以實現其追求。
相關資料:
- Brian Martin. (2012) Backfire Manual: Tactics Against Injustice.(英文版檔案連結);簡體中文翻譯版《鎮壓反作用手冊:對抗不公的戰術》檔案連結
- Gene Sharp. (1973)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非暴力行動政治學)
- Lee A. Smithey and Lester R. Kurtz, eds. (2018) The Paradox of Repression and Nonviolent Movements.(鎮壓的弔詭性和非暴力抗爭)
- Lester Kurtz: Paradox of repression(鎮壓的弔詭性)影片連結
註:
- 由於政府的權力奠基於人民的服從,因此,當反抗運動發生、對政府權威造成威脅時,政府一定會試圖打擊反抗運動。 Christian Dzvenport (2007) 將此現象稱為“Law of Coercive Responsiveness” 。
- Lee A. Smithey and Lester R. Kurtz, eds. (2018)
- 原詞為 “smart” repression,指的是當權者用來「打擊反抗運動、同時避免民憤反撲」的鎮壓策略。
- 鎮壓的弔詭性原詞為 “The paradox of repression”。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Lester R. Kurtz 和 Lee A.Smithey 合編的 The Paradox of Repression and Nonviolent Movements (2018) 或 Lester R. Kurtz 講解The paradox of repression 的影片。又,非暴力抗爭的理論先驅 Gene Sharp 認為這個現象很像柔術的「借力使力」,於是稱它為“political jiu-jitsu”(政治柔術)。可參考 Sharp (1973)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
- Brian Martin (2012) Backfire Manual: Tactics Against Injustice ,中文翻譯為《鎮壓反作用手冊 — 對抗不公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