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方方?
新冠肺炎肆虐以来,网络舆论场充斥着大量围绕疫情见闻的言论,以及以此衍生的文字。其中不乏一些文字引发了大量的关注,持不同观点的人相互辩论并逐渐升级为攻讦,其中尤其以《方方日记》为代表:大量网友相互指摘对方的立场,人群被“左”“右”简单划分,并展开耗时长久的言论斗争。
简单观察笔者身边的例子,大学教师不乏支持方方者,高级知识分子如许多教授、作家更是在网络平台发表支持方方的文章。有挥笔支持者,固然也有批评者:观察微博和其他社交平台的大宗言论,往往看到五花八门的网民对方方的批判与攻击。人群针对方方及其日记分裂为两个圈层,是否简单地归咎于所谓的政治左右问题,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从历史上看,对于方方及其文学作品展开的批判与反批判,并不是自《方方日记》开始的,事实上在四年前已有类似的言论斗争展开。2016年方方出版《软埋》,以土改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女人的伤痛命运。攻击者认为方方以本书否定了土改,从而是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于解放工农的成就,是立场上的错误;支持者则认为,方方的文章与张爱玲的《秧歌》类似,其出发点不是政治意义的否定,而是回归到人本身,并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而不要忘记的目的是更好地、有内省意义地创造更人性化的未来。最终《软埋》下架,使得针对这部作品的声音逐渐沉底。然而曾经针对《软埋》展开辩论的人群仍在,有的将方方视为苦难文学在当代的代表之一,有的将方方视为异见分子。这两种关于方方的看法,在《武汉日记》持续发表以来,重新浮出水面展开争论,我认为是存在这种可能的。这时人群两端针对的不仅仅是武汉日记的文本,而是方方及其历史作品存在的问题,只是武汉日记提供了一个言论斗争的场域,使得针对方方的辩论可以重出江湖。
从方方本人的社会地位来看,其作为湖北作协原主席,本身在文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此人物,其作品不说能否获得大众的认可,就在圈子内而言,应当是有大量支持者的。由于方方本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亦积累了一群读者,其在社交媒体的地位可以被视为意见领袖,从而可以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方方的日记文本反映了部分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两种人眼里拥有不同的真值,从而具有两种叙事:一种是方方通过揭露悲痛的现实,能够使得政府更加注重防疫工作的细节,更加尊重生命与人的价值(《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日记9)》);一种是方方通过捏造事实,煽动对于政府的反对心理,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影射中国政府的部分无能。(《湖北官员的表现其实是中国官员平均水平的表现(日记2)》)。在后者的观点看来,方方日记的问题不是真实性的问题,而是政治立场的问题,从而延申出了一系列政治敏感的话题。·
而回归到方方日记的文本上来,攻击者抓住方方笔下道听途说的部分,认为其未亲身经历,仅通过叙述朋友、亲人的见闻来进行日记的写作,这种行为本身是应当受到否定的;另一方面,其写作的初衷未必是所谓的记录,而是可以被猜忌的反政府的立场。支持者认为,方方作为一名作家,不把苦难歌颂成胜利,代表的是基本的良知,应当在这个万马齐喑或者千声一律的时代受到鼓励。两个人群围绕方方的文本看出两种初衷、两种立场,也衍生出了许多阴谋论性质的观点。就其文本而言,有缺乏事实之处,亦有符合良知之处:歌颂的文章已经很多,武汉的疫情防治过程亦有许多问题——从疫情爆发时微博的自发求助tag可见一斑。然而这些方方针对这些问题的写作,在当时来看尚未有大量反对,而是在国外疫情爆发时,大量的反对、批判被生产出来,这是值得反思的一件事。
反对者看来,方方所提到的各种悲剧,此时正在国外发生着,从而排除这是中国的体制问题,而是各国的普遍问题。因此,针对这些悲剧而展开的对体制的批判,也已经通过对比被其他国家证明为无效的。方方只针对国内的现象写作,而并未针对国外的现象写作,这是“双标”行为,而其立场也在此时昭然若揭。在这样的看法下,网络上产生了一些戏谑化的改写——“纽约圆圆日记”等,通过戏谑化改写的方式来解构方方武汉日记的意义。
而这样的解构真的成立吗?我认为是不然。制度性的问题存在,不代表另一个制度必然作为处方,也不代表对本制度的否定。方方日记固然反映了部分做得不好的地方,这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并不能因为国外同样做得不好(甚至做得更差),从而改变掉其不好的本质。方方作为作家,没有亲历疫情一线的资格与机会,从而只能通过道听途说的方式了解疫情的情况。而这些道听途说的信息本来就具有传闻的一般特点——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被噪音干扰,从而偏离事实本身。信息经过人内传播即方方的自我理解与再加工后,成为了读者所见到的日记文本。文本本身是文学性的,作为记录只是记录一种情绪,而不能成为事实的记录。确实可以针对其失真的地方展开批判,方方本人对文本失实亦有责任,但这样的责任不代表其应当被指责立场从而否定整个日记文本。辩证地来看,有失实亦有真实,如果以部分否定全部,就会忽略掉全部中真实的部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
另外,方方日记及其争论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舆论场处于分裂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民众的意见不断撕裂并加深,隔阂越来越大,导致沟通越来越困难——我说思想,你说立场,二者互相打上标签,最终陷入莫衷一是的关于“左右”的攻讦。
我呼唤一种更加理性的舆论场,能够更加批判性、辩证性的来看待问题,这也许才是对待方方日记或是其他社会事件的方法——避免滑坡谬误、避免以偏概全、避免人身攻击、尊重事实与异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