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令》與修道

Inward
·
·
IPFS
·

這幾天沒日沒夜的追完了翻拍自網路小說《魔道祖師》的《陳情令》。起初是因為好奇朋友為何癡迷地要看起第二遍。自己看了前幾集後也不以為意,每每因為劇本與導演的方式其實是部卡通片而莞爾出戲,也快轉過許多片段。但不知不覺中,我被故事情節的設定、美學的呈現,以及很特別的─中國儒釋道文化的描繪─而深深吸引住。

故事裡許多角色修仙修道,這篇首先想來講講「修道」這檔事。

中國自古有「修道」、「修身養性」甚至「明心見性」的文化傳統。我以為,這很可能是中國不像其他古文明,而能歷經五千多年而不斷的主要原因!然而這「修道」修的到底是甚麼「道」?「修身」要怎麼「修」?「明心」明的又是哪個「心」?

我想不妨就從兩位男主角的名與字來切入。

男主一,魏嬰,字無羨。

嬰,如嬰兒、赤子般,純樸天真、無知無欲,一切順其自然。道家認為人修道至相當的程度之後,可以返老還童,從全身的肌膚、筋骨、內臟,到內在的思想、情緒、態度等,都回到像初生的嬰孩般,天真性善而德全。《道德經》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魏嬰在劇中不慕功名利祿,見人總是嘻皮笑臉,跟螞蟻都可以玩得起勁。若是置換時空到了當代社會,大概只會被嫌棄沒上進心、幼稚又不懂事。然而,是否那愛批評的我們才是真正迷而不悟呢?

無羨,羨就是羨慕、貪婪。佛家講人之所以在慾海裡浮沉受苦樂報,最表面的原因就是貪嗔癡這三毒。無羨,若能沒有貪心,一切隨緣,就能渡到平等心的彼岸。這與老莊所提倡的無欲無為,是用不同的手指,指向同一個月亮。有些人以為,學佛就得吃素。其實在佛陀住世的時代,出家的僧侶不用吃素,而是要每日托缽化緣。托到什麼,便吃什麼。這即是在練習平等心,學習無羨。

男主二,藍湛,字忘機,人稱含光君。

湛,清澈純淨。蘇軾〈行香子.一葉舟輕〉詞:「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累積著創傷,身體堆積了廢物、毒物,思想盤據著偏見,有誰能真正的內外澄澈,與人相處,不散發一點染污,總是能帶給身邊的人無比舒服的感覺呢?

忘機,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詩:「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機,是指分別心。忘機,是要忘卻、放下分別之心。人類自工業革命後的快速發展,究竟到底是要歸功給這顆分別心的。它幫助我們分類、比較、評判。李白靠著美酒陶然忘機,而在哈佛大學有一位腦神經學教授Jill Taylor則是因為腦中風,也成就了一段忘機人生。我們知道人的左腦掌控著邏輯、語言、推理的能力。Taylor教授在一次左腦中風後,意外的失去了這顆分別心,竟因此體驗到了物我合一的忘機境界。

含光,曖曖內含光。是一人光華內蘊而不外露。含光君在劇中不管作祟的妖邪是大是小,只要收到請求,必當為民除祟。所以被稱「有匪君子,照世如珠,景行含光,逢亂必出。」常人在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只要稍微有點成就了,那些看來簡單的、低下的,或是沒有報酬的事大都不願意做。想做的事情總是要能凸顯自己的成就,給自己帶來些甚麼利益。一位修道者的行為則是相反的。因為依道而行,一切是平等的。這樣內蘊的光芒,才會真正的耀眼而閃爍。

中國自先皇五帝,至儒道興學,又有達摩東傳佛法。得以將人類這份珍貴的「明心見性」的能力與責任傳承與發揚。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時,感嘆「眾生本具如來佛性(心)智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出世講法四十九年卻又一字未說。因為佛陀所契入的「心」是「無羨」,是「忘機」,如嬰而湛。是我們最根本、最原初的存有。那個既不是有也不是無的一片真心。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Inward旅居夏威夷檀香山。此時的生命有三個主題:「禪」、「生活」與「建築」。在此紀錄我的修行路(如果還有個路好談!?)、讀書筆記與生活思考。很高興認識你!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週記] - 32.3 - 主力的思維

[週記] - 32.2 - 計

《陳情令》與情愛:回眸一聲不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