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M777超輕型牽引榴彈砲很香,但國軍非它不可嗎?
2021年8月4日,拜登政府宣布軍售台灣M109A6自走砲與相關設備、套件。這筆已經醞釀多時的軍售案,雖然是意料中事,也再次引發「M109A6是否為台灣砲兵更新戰力的最佳解」的討論,或「為何不買M777超輕型榴彈砲」的質疑。
這些意見其實並不新鮮,畢竟陸軍砲兵單位的火砲普遍老舊落伍,急需汰換,早就是不爭的事實。數年以前,從陸軍到坊間軍事愛好者就曾圍繞著「M109A6自走砲和M777超輕型榴彈砲孰優孰劣」、「履帶自走砲、輪型自走砲、牽引式榴彈砲哪個才符合需求」展開許多辯論。
▌各種意見的回顧
來自民間的建議,大概可由紀永添、張豐麟為代表。例如2019年,紀永添〈台灣陸軍的最大問題〉曾點出:陸軍各單位陸空協同作戰能力低落、戰術射擊指揮儀的引進過慢、砲兵數位化射擊指揮系統爆發弊案,又缺乏砲兵雷達,導致各種自走砲或牽引火砲缺乏快速打擊能力,是更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只引進M109A6並不能根除這個積弊。
2018年,張豐麟則在〈臺灣陸軍奧丁長矛採購的第三選項〉一文呼籲:比起昂貴的M109A6履帶式自走砲或高價的M777牽引式榴彈砲,不妨考慮國際現貨市場發展成熟的155公厘6x6輪型自走砲,例如以色列的ATOMOS-2000、法製的CAESAR,都是好選擇。
而在陸軍方面,銳霆專案在M109A6自走砲與M777超輕型牽引式榴彈砲之間拉鋸。從2017年《砲兵季刊》第175期刊載的一篇報告〈從世界各國火砲發展探討陸軍砲兵部隊未來建軍發展〉,也可嗅出一絲端倪:作者王世璋主張將現有225輛M109A2/A5車型升級為M109A5+,搭配造價比M109A6便宜的M777,以提升國軍砲兵部隊的戰力。
依據王世璋整理的報價,M777單價約6400萬新台幣(大約214到220萬美元)、M109A2升級為A5+單價約為6900萬新台幣(約合230萬到250萬美元)、M109A5升級為A5+單價約為5100萬新台幣(約合170萬到185萬美元)、M109A6單價則為2.8億新台幣(約合1000萬美元)。
▌M109A6和M777報價持續飆漲
其實M109車系與M777的單價,在國際軍火市場的漲幅相當可觀,早已超過2017年王世璋在《砲兵季刊》第175期的概估。例如,2008年美國國防部向BAE採購87門M777時,合約金額為1.76億美元,平均單價為200萬美元。然而依據張豐麟的回顧,2016年印度向美國購買145門M777、合約價格7.5億美金,表示M777當時的單價已漲到520萬美元左右。同一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斥資13億美元將180輛M109A5提升至M109A6,加計後勤備料及訓練費用後,平均升級單價為700萬美元。
到了2018年Taiwan News的報導裡,M777的報價更飆漲到700萬美元,約合1.96億新台幣,已與2016年沙烏地阿拉伯升級M109A5到A6的單字相當。在2021年的今日,若以2億新台幣估計,可能也算合理。以這個數值概估以M777一比一汰換陸軍現役的350門美造M114A1/T-65榴彈砲、M59加農砲,費用將高達700億新台幣!
倘若這樣的採購案成真,不但內容有限,只夠汰換射程30公里等級的牽引式火砲,未含精準彈藥套件(M1159 PGK)或精準導引砲彈(如M982)、砲兵雷達、戰術射擊指揮儀、跳頻加密通訊設備等等裝置,且金額也相當於2021年備受抨擊的 「機動岸置魚叉飛彈」特別預算採購案。但後者含25輛雷達卡車、400枚RGM-84L-4魚叉II型陸基型飛彈、4枚RTM-84L-4魚叉II型演習飛彈,以及相關的集裝箱、運輸設備,所能獲得的目標搜索/獲得、機動發射、長程對海壓制火力,反登陸效益比起單純購買M777高多了。
▌陸軍砲兵部隊的悲願
誠然,外購M777來全面汰換陸軍老舊的牽引式155公厘榴彈砲,最好的時機恐怕已經過了,對於戰力的提升也有限。但回顧陸軍砲兵部隊長年以來飽受武器老舊之苦,尤其身管火砲的汰換不斷被推遲,或許就能同理陸軍渴求M777榴彈砲的原因。
自從1970年代聯勤在「建新計畫」擴展火砲製造能量,仿造了大量155公厘的M114A1為T65榴彈砲、105公厘的M101為63甲式榴彈砲後,陸軍就再也沒有大規模汰換牽引式火砲。M114A1是1920~30年代的設計,射程不足15km,所需砲班人力高達9到11人,比起解放軍砲兵嚴重處於劣勢,因此陸軍早在1970年代末期就開始尋求射程更遠的火砲。
1970年代到1980年代之間,聯勤202廠曾在陳笏上校主導下,試圖逆向工程仿製南非的45倍徑G5 155公厘榴彈砲,可惜受限於冶金工藝不成熟,砲管只能以兩節熱套筒「接合」而成,膛線也是山寨而來;而「參考」南非G5砲彈碎片仿造的火箭推進增程榴彈,性能同樣不達標。於是所推出的XT-69式155公厘榴彈砲,在射程、精準度乃至承受膛壓的安全性等方面,都難以符合陸軍的要求,最後束之高閣。
在自走砲方面,1979年台灣向美國採購了不少M109A2、1998年又增購了少量M109A5。但M109A2裝備的39倍徑M185榴彈砲、M178砲架,發射M107榴彈(8號裝藥)時射程僅18公里、使用M549火箭推進榴彈時射程僅24公里,是越戰時期的水準,性能在1980年代就顯得有些落伍,時至今日已經不符需求,同樣需要升級或汰換。
數十年來,陸軍砲兵部隊先後有三次提出裝備更新計畫,但都受到預算排擠而不了了之。2010年代後期,陸軍終於以「銳霆專案」成功建案,取得一筆預算以更新現役砲兵部隊。但「銳霆專案」的經費,仍然不足以全面更新現有的155mm牽引式火砲與自走砲。因此,陸軍數年前的「M109A6自走砲與M777牽引式火砲孰優孰劣」之爭,在兩派說詞表象下的深層根源,其實是資源極度拮据,無法全面汰換,讓自走砲跟牽引式火砲的操作者都擔心「被棄保」,才引發了這場爭搶預算大餅的角力。
總之雙方人馬強力運作之下,陸軍態度一度搖擺,更曾傳出M777勝出的風聲,但最後只能擇其一,也就是擱置牽引式火砲(放棄M777),局部更新麾下的自走砲(採購M109A6)。然而武器造價飆漲還是驚人:銳霆專案原本編列近300億新台幣,要購置100輛M109A6,汰換為數75量的M110A2砲車、一部分M109A2,後來縮水到只夠買40輛M109A6自走砲、一套AFATDS,與將近1700件M1156PGK套件等等。饒是如此,合約金額也高達7.5億美元(約合210億新台幣)。難怪坊間也懷疑這批M109A6的「天價」,是否為重開生產線所造成。
當然,同樣的經費若改為採購M777,也只能汰換大約100門M114A1/T65榴彈砲或M59加農砲,還不到現役牽引式火砲總數的三分之一。「僧多粥少」環境裡建軍備戰的取捨無奈,可見一斑。
▌M109A6數量過少,擇優翻修升級M109A2/A5勢在必行
誠然,銳霆專案在經歷萬難之後,終於爭取到40輛能精準打擊的M109A6自走砲,而本案選擇A6車型而非更新穎的A7,具有與現役225輛舊型M109A2/A5砲車(197輛A2構型、28輛A5構型)底盤通用的優勢,對後勤衝擊較小,也值得肯定。
不過M109A6的火砲已經提升到1980年代末期的水準,通信設備也為1990年代的水準,跟A2/ A5車型都出現了嚴重的世代差距。如果要將M109A6打散到各砲兵營、連級單位,擔任原本M992A2 FDCV射擊指揮車的任務,也不可能。無論是指揮火砲相同(都是39倍徑的M284榴彈砲、M182砲架,射擊M203A1彈底噴氣彈可達30km)的A5構型,或是火砲構型更舊的A2構型,都無法共通。
在此情形下,令人難過但極有可能的是,屆時將應驗王臻明的猜測:陸軍又以「後勤考量」為由,將這40輛好不容易取得的M109A6跟1套一套AFATDS統一部署運用,其他軍團、營、連級單位則繼續使用老舊的M109A2/A5自走砲,整體自走砲兵仍然停留在越戰時期的水準,絲毫沒有進步。
目前陸軍砲兵已有射程45公里等級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未來又將續購HIMARS高機動多管火箭系統與砲兵飛彈(補足Mk45火箭彈過大的CEP),在反登陸任務裡,已能打擊離岸40公里以上的解放軍換乘區了。那麼,各種身管火砲未必要執著於40公里等級的射程,反而是30公里以內的精準打擊能力,才是身管火砲無法被多管火箭取代的存在價值。這個概念大概是:從彰化的員林國小操場,就能精準打擊台中發電廠附近上岸的敵軍,但所需要的自走砲車數量遠少於多管火箭車。
銳霆專案原本要全面汰換M110A2自走砲,並汰換部分M109A2,只是目前陸軍購入的M109A6數量過少,不足以彌補現有M109A2/A5缺乏快速、精準打擊能力的缺點,唯有將其火砲全面統一為A5構型的M284榴彈砲、M182砲架,並升級部分必要裝備(如車載定位與導航系統INS/GPS、任務電腦、數位化射控裝置),才能讓麾下的自走砲跟A6互通火炮構型,都能使用精準彈藥,強化快速打擊能力跟生存性。國軍或許可循2016年巴西與BAE簽約升級M109A2到A5+的模式,對M109A2/A5進行升級。巴西升級的M109A5+車型為商售案,以5400萬美元的金額為32輛M109A2進行改裝,平均單價約為170萬美元。2021年的今日,若以單價250萬美元計算,約合新台幣7000萬元。
目前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約有225輛老舊的M109A2/A5、70餘輛原本就有意淘汰的M110A2,總數雖高達295輛,但較為現代化的裝備(28輛M109A5)僅佔9.5%。若能果斷將現役的M110A2全數除役,循巴西M109A5+模式,將M109A2/A5砲車擇優200輛(比如留下175輛A2、25輛A5)進行翻修跟性能提升,預算金額約為140億新台幣,仍低於銳霆專案210億新台幣的價格。而效益也顯而易見:屆時國軍將有200輛具備精準射擊能力的M109A5+自走砲、40輛M109A6自走砲,總數約240輛。
240輛現代化自走砲跟295輛越戰水準的老舊自走砲相比,帳面數量雖然僅有原本的60%,戰力卻能倍數成長。而在砲兵部隊的編制方面,則可透過調降每連砲車數量來因應,並不會危及目前各單位的人數與幹部升遷。
說到底,陸軍基層部隊仍保有大量過時老舊、安全性跟戰力堪慮的裝備。表面雄壯威武,實際殘破不堪,對人力的要求也大,難以形成可恃戰力,這才是傷害實兵單位士氣、讓員額編現比嚴重不足的根源。因此爭取將M109A2/A5升級到A5+規格,是絕對必要的投資。
▌牽引式火砲的未來:爭取除役M198軍援盟邦,或以XT-86榴彈砲為基礎開發輪式自走砲
回到正題,陸軍、海軍陸戰隊陣中至少350門的老舊155公厘牽引式火砲,又該何去何從?如前所述,陸軍砲兵部隊真正迫切需要的,是可靠的長程前進觀測/目標獲得裝備、砲兵雷達、戰術射擊指揮儀、地空通訊系統,這些都不是單純換裝超輕型榴彈砲所能滿足。其實M777價格高昂,射程並不特別有優勢,還不如把預算花在海軍的反艦飛彈、陸軍的砲兵戰術飛彈與多管火箭上。
此外,M777的設計訴求之一,是配合美軍在全球各地快速投射兵力的需求,而有重量輕、機動力強、可由直升機吊掛運送的優點,但這些特質對於戰役的「進攻方」更為受用。考量台灣缺乏縱深,以守勢作戰為主,且陸軍的C6ISR水準也還有待加強,則牽引式火砲「機動」最大的問題恐怕不是「有多少地方能部署」,而是「指管通情與射擊指揮,能不能跟上撒出去的各個單位」。
而以陸軍仍落後先進國家不少的單兵裝備與基層訓練,若在軍事危機裡遭到滲透、空降、機降突襲,造成部分單位失守,其實不無可能。屆時只要敵軍繳獲一定數量的超輕型榴彈砲,則其靈活機動的長處,搭配敵軍的運輸直升機,甚至是國軍陣中性能平庸的中型戰術輪車(ITEC 7400 6x4商規卡車),就會讓己方首尾不能相顧、被打得疲於奔命的噩夢成真。
因此第一個替代方案,是跳脫「唯有全新」的迷思,放棄M777超輕型榴彈砲,轉為爭取美軍軍援其汰除的M198榴彈砲,翻修必要部件或更換砲管,確保使用壽命。M198同樣具有30公里等級的射程,性能可靠,也有完整的教範跟實戰驗證參數,能跟M109族系自走砲車形成性能低-高、機動力弱-強的搭配,並讓國軍砲兵裝備達到1980年代末期的水準。
引進M198榴彈砲的缺點,可能為機動能力較差。此砲重量約7162公斤,要以現役的ITEC 7400 6x4商規卡車在野外拖曳機動,或是跨區作戰,是有些勉強的。但國軍現階段不太可能貿然汰換車齡只有15到20年的ITEC 7400輪車(中型戰術輪車),只能透過增設預先建築好的砲兵射擊陣地,或是降低標準來為此放行。幸好台灣公路網發達,讓ITEC 7400貧弱的機動能力不致於過分凸顯。
第二個替代方案,則是冒著「花大錢研製落伍砲車」的政治風險,由軍備局重啟國造輪型自走砲專案,但放棄原本搭載的45倍徑XT-69榴彈砲,改用1990年代開發的39倍徑XT-86榴彈砲做為車載武裝。比起仿造G5失敗的XT-69,XT-86雖然是更老舊的M114榴彈砲改良款,但因更換了39倍徑的砲管,射程可達30公里,與M198榴彈砲相去不遠,也能使用M107榴彈、M549A1火箭推進榴彈(理論上能通用M1156 PGK精準導引套件)。此外,XT-86要克服的技術挑戰相對較小,重量較輕(XT-69高達12噸),對於輪型載具的載重負擔較小,有利於儲存更多彈藥及裝備。畢竟輪型自走砲仍有不錯的機動性,只要搭配INS/GPS、砲口測速雷達、戰術射擊指揮儀,還是能有一定程度的打帶跑能力。
當然,XT-86的缺點顯而易見:設計源自老邁的M114,技術世代還落後M198半代,重量也高於M198(約達7300公斤,一說為7900公斤,但M198僅有7162公斤),這些都可能讓國軍卻步。或許國軍會傾向於爭取汰換的M198,再默許軍備局借來一兩門,設法把它整合上輪式自走砲。
這些都需要做審慎的評估。包括:籌獲時間、籌獲預算、性能表現......等。但就不是我們能置喙的了。
本文也發布在:廖英雁--方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