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法國作曲家法朗克(César-Franck,1822-1890)的《交響變奏曲》(Variations Symphoniques)是一闕比較少被演奏的傑作。
此曲的創作過程背景較少學者提出研究報告。
它是以一個變奏曲形式創作的單一樂章樂曲,由鋼琴與管弦樂演奏,更類似一個幻想曲。
撇開專業的樂曲研究,我更喜歡探討樂曲本身帶來的感動。
初體驗
憑約15分鐘單一樂章鋼琴與管弦樂協奏(但此卻非「鋼琴協奏曲」,古典音樂的「協奏曲」是有嚴格定義的。)這點,就足夠引起我的興趣,這似乎確保了樂曲的多樣性不乏味。
法朗克被李斯特稱為「現代巴哈」(當然是李斯特所處的浪漫樂派年代觀點),除了背景類似巴哈,也有他創作學院派的保守風格,結構端正,中規中矩。所以也確保了法朗克「浪漫的保守派」風格,我的解讀是:曲式規則工整,不標新立異,流暢和弦下有著平實的曲風,雖奔放但有節制。
我想,這樣的條件下,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就有讓我一聽的強烈動力。
想聽聽看如何在保守派的樂譜下,如何呈現奔放的音樂!
樂曲本身的感動
此曲極像一首敘事詩,雖然它沒有任何標題,也不是改編任何一個劇作詩篇的作品,但它如同一個完整交響詩,可賦予它你想要的故事和生命。
開頭的不安情緒,然後一絲絲情緒抒發,鉅細靡遺地講述過程,隨著心神餘波盪漾,反覆激動,最後一線光明,燦爛華光,輕快的在巔峰結束。
這樣的樂曲內容我能將它當幻想成一幅交響詩。
《魔障》
夜裡荒躁不寧輾轉反側,一股跨不過的坎又輕敲我的腦。
是當年的事帶給我的業障嗎?
那不能怪我...
事發當天,我答應了會好好的保護她。
天使般的她,那天真爛漫臉孔在我心底烘托著,微熱餘溫到現在還在我的記憶中迴盪,綠蔭青蔥的草原上,多麼動人、笑顏逐開的她盡情奔跑著....
一瞬間,那麼的突然,那全不可置信的衝擊卻無預警發生。
所有的時間都靜止了,死寂一片,我到底在何處?我還活著嗎?
遠方弱光微微亮起,黑洞中有了生機明朗,
原來世界總是充滿愛,一切總是有轉圜,魔障幾乎將我引入深淵。
曙光湧現,他走向另一個挑戰...
這是我根據交響變奏曲的樂曲音符空想出來的劇情,您當然也可以自行創作,或是搭配自己的任何故事過往;沒有標題的音樂就代表著「自己能給予任何標題」,屬於自己的標題。
當然這樣的樂曲聆聽過程,也能和很多詩集及童話作品、小說及心理狀態搭配結合,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就是一幅有深度的空白畫作,好讓你能填上繽紛色彩。
以絕對音樂來聆聽
若不喜愛音樂附上想像實際的畫面,僅當作純音樂來欣賞,此曲亦是非常適合,但是它不會讓你馬上就感到悅耳節奏輕快,或是平易近人、信手捻來都是喜樂。
它是一闕有深度的作品,起頭會讓人產生詭異的焦慮,然後是平靜的鋼琴敘事,節奏不會明顯,而是慢慢堆砌而成。
作曲的留白形式,先有一段平實才進入主旋律,但法朗克並不會使用得太前衛,也不會如「蕭士塔高維契」般的深沉陰暗,起伏也不會如同「華格納」的鮮明強烈,法朗克使用的「平實」亦帶有情感靜謐的旋律,讓人舒服。
純音樂的聆聽方式下,樂曲亦會有故事般的跌宕高潮波動,當覺得樂曲是沉悶不開的情緒、失去耐性的中段時,它的輕快節奏漸漸響起,之後亦再拉回思緒穩定的鋼琴獨奏,最後,輕快燦爛的結尾。
樂曲深度
有的古典樂曲淺顯易懂,或許你聽一次即停止,不會再有反覆聆聽的欲望;但法朗克《交響變奏曲》這種深度之作,能耐得住不斷地來回聆聽,也能讓你想去再次細聽。
每一次都能發掘奇妙之處。
法朗克是保守浪漫派作曲家,他創作樂曲絕不會乖離做作,讓你似懂非懂,也不會旋律簡單上手容易,確實是拿捏的恰到好處。
大峽強力推薦。
連結樂曲版本:
Britanee Hwee performs Franck's Symphonic Variations with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ymphony Orchestra.
文2020.6.4
增修2022.4.8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