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洛書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為什麼無殼蝸牛運動至今都30多年了,台灣房價還是這麼高?

洛書
·
·

很久沒發文了,其中也是因為這段時間在撰寫學位論文。現在我的論文《從無殼蝸牛到巢運:台灣住宅運動的倡議模式形構與轉化》已經在網路上公開,歡迎下載閱讀。全文連結:https://hdl.handle.net/11296/ydcy8b

在進行倡議工作時,偶爾會看到有人說「住宅團體一直搞倡議搞運動,無殼蝸牛運動至今都30多年了,台灣房價還是這麼高,到底是搞什麼東西?」這篇論文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是「到底住宅運動與倡議在台灣的發展過程是什麼?達成與沒達成哪些成果?為什麼?」

以下我稍微摘要一些論文內容,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再前往下載閱讀。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是基於房價高漲的社會條件,與大選前的政治機會而起,但在受到媒體與社會短暫的關注期間當中,其論述既未能進入政治議程的縫隙,運動者自身的運動訴求亦未脫離追求所有權的概念,造成政府得以選擇更簡易的「增加供給」的國宅與強化市場需求的優惠貸款政策,而非推動更根本的市場面改革。

無殼蝸牛後續運動分化出的OURs與崔媽媽兩個組織,基於組織路線與現實考量,很長一段時間內未將政策倡議做為主要路線。雖然中間也有1999年的二代蝸等行動,但受限於運動本身存在的「打帶跑」性質加上921大地震與政黨輪替,就政策制度改革與運動成果同樣十分有限。

直到2010年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結合了社福體系的支援、國會政治網路的合作結盟與政治機會的博弈,透過先易後難的政治路線分析,加上社會結構開放形成的機會與新興社群媒體的加成,讓諸如《住宅法》、實價登錄制度等法律層級的改革首次得以通過,並透過巢運擴大連結與奢侈稅的退場機會,趁勢捲動改革深水區的房地合一稅法案過關。

但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雖然吸納了來自民間團體的各種改革訴求,但面對容易得罪既得利益者或「改革深水區」的政見卻選擇性地執行。而由於住宅團體倡議模式高度仰賴外部高房價環境與政治結盟對象,在民進黨執政後反而力道大減,部分沒有影響到既得利益者的法案如租賃專法,仍得以被抽換內涵通過,但如囤房稅等持有稅制改革連政府內部討論的空間均被封殺。

另外,這篇論文將2010年開始的住宅倡議模式稱為「巢運模式」,並與「社會運動與政治的關係」此一政治社會學的經典問題對話,認為住宅運動不僅沒有落入「克勞賽維茲魔咒」(把社運當成政治的跳板),反而一定程度翻轉了這個命題。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