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实体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是足球的足球

实体烟
·

年初我考取了足球教练执照,从理论学习、考试、再到逐渐接到助教、主教的工作,让我有机会从另外视角去感受这项我热爱了三十年的运动。已过体能巅峰期的我,也望借此在足球运动前线多跑几年。

和音乐一样,足球存在这样一个天问:它到底是技术、艺术、还是一门科学呢?

想起《辛普森一家》S22E03 里,学霸妹妹 Lisa 机缘巧合接管了哥哥 Bart 效力的棒球队。不懂棒球的她,利用赛伯计量学(Sabermetrics)之魔法一通排兵布阵,最终引发 Bart 不满——在球员眼里,这样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自己和一枚棋子还有什么区别!

你别说,现代足球发展到今天,你在教练眼里,可能真就只是一枚棋子。

我们自己简单跑个步,心肺血氧、配速里程尚能被手环收录,更何况职业运动员呢。鞋上绑着的、背心里藏着的,都是传感器,场上场下表现巨细靡遗,全部数据化,成为后续分析的基础。做教练的你我,再身经百战,也不可能靠肉体凡胎获得下方配图里的诸多指标。至于相貌、个性、志向、才气等等,那都不是你,数据才是。教练手下的球员,今天成了参数的载体、教练思想的执行器官。

球鞋传感器所捕捉的球员技术细节

再回到那个「天问」:足球是技术、艺术、还是一门科学呢?

论技术,它当然遵循一万小时定律。成为顶级选手,必经匠人之路,忍耐枯燥,吞下失败,打磨基本功夫,里面没有捷径;

论艺术,所有那些被人铭记的高光时刻,多是天才球员灵光乍现、随心逾矩的功劳。这东西没法复制、难以预测;

论科学呢,足球的规则既定、数据充分、客观变量可控、还有一定程度的随机干扰,用来重复验证某种方法论的话,再合适不过。技术允许的情况下,足球是天然的实验场。日本足球从1993年开始职业化,用三十年时间持续稳定发展、达到现有水平,一定是做对了什么,你不能用运气、长官意志、国民性、球员天赋来解释。

凡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都不会对日本 7:0 中国的比分感到惊讶。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1/8决赛中,日本队在两球领先的情况下,被比利时在最后14秒反超淘汰。

输掉比赛的日本人做了什么呢?

在纪录片里,球员反复回看这噩梦般的14秒,并逐帧分析,到底是哪一刻的决定导致了失球。曾执教过日本队的前外籍教练们,也被邀请观看影片、各抒己见。他们甚至采访了比利时的几位核心球员,从对手的视角复盘日本队的防守纰漏。

没有虽败犹荣的安慰,没有情绪化宣泄,没找天气、场地、餐食等客观原因,甚至没人为自己在94分钟时的体力不支开脱。就是老老实实坐下来,从战术层面去思考,如果我在几分几秒时改变路线、去追防另外一个人,结果是否会不一样?

体能、脚法、灵性这些个人参数,根本不是左右顶级比赛的决定性因素。整个过程,和工厂召回二十万台汽车没有区别,找出故障,解决问题,不说废话。

-

刘慈欣在《三体》后记中的这段精妙比喻,容我摘抄如下:

星际间遥远的距离使各个文明点状化了,就像在体育场的最后一排看足球,球员本身的复杂技术动作已经被距离隐去,球场上出现的只是由二十三个点构成的不断变化的矩阵(有一个特殊的点是球,球类运动中只有足球赛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结构,这也可能是这门运动的魅力之一)。

这种直击本质的抽象化处理,是我上场踢球时从没想到过的。

不是说个人技术、球员天赋不重要,而是对于国家级教练来说,前者早就经由海量基层联赛层层筛选过了;而天赋这东西,就更不在教练控制范围了。指望一两个马拉多纳从中场起跑、一路过关斩将形成破门,是不会被当代战术体系所容许的。

优秀球员首先是优秀的思考者。我需要明白,作为一枚棋子,我在点状矩阵中处于哪个节点?教练布置的动态结构背后,真实意图是什么?以及我该如何执行,才能以尽可能高的完成度实现教练意图?这些都想明白了,再由大量训练转化为肌肉记忆,才能奢求和顶级对手过招时心脚不慌。

竞技体育的数据化、科学化,正给教练以机会,去穿透人情、混沌和随机的迷雾,站在数学结构的层面去思考战术。球员,不管多贵多大牌,都只是拥有参数的点而已。

历史学家黄仁宇念兹在兹的「数目字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同属此理: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它能够将整个的社会以数目字管理。因之社会里的成员,变成了很多能相互更换(interchangeable) 的零件;更因之社会上的分工可以繁复。法律既以私人财产权之不可侵犯作宗旨,也能同样以数目字上加减乘除的方式,将权利与义务,分割归并,来支持这样的分工合作。这在推进科技的发展中,产生了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以农业组织作国家基干,注重凡事维持旧有的均衡;以商业组织作国家基干,则注重加速交换 (exchange)。时代愈进化,后者愈能掌握科技,而前者的弱点更为暴露,其国民对其政府之无能益抱不满。

当我们对国足失望透顶时,也得抬头看看,就连国家治理都未能遵循客观规律、科学精神而实现现代化,你怎会指望足球弯道超车?大力出奇迹吗?

-

《辛普森一家》那一集,其实是受 Michael Lewis 2003年著作 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 的启发。在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一支资金拮据的弱旅,是如何以数理统计为指导,从而超越众星云集的传统豪门、实现逆袭的。他试图揭示,一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棒球智慧,关于战术、关于选材用人、关于队伍建设,早该过时了。竞技体育的圣杯,就藏在这平淡无奇的海量数据里。

你可以说这是技术对人的异化。球员作为人的鲜活属性,在战术体系里被忽略不计,总感觉不是好事;Bart 对妹妹执教方式的批评当然也无可厚非,比赛的乐趣被剥夺了。总不能什么事都要追求精确无误、毫无争议吧?就说足球,裁判误判一直为大家津津乐道,而今引入视频助理裁判(VAR),「上帝之手」这样的公案还会再有吗?

在任何领域,技术恐怕都要经受这样的诟病。不过也别忘了,正是计量统计学的科技狠活,才让 Michael Lewis 书中的弱旅和强队掰掰手腕,花小钱办大事,顺带戳破金元体育的膨胀泡沫。

《芝加哥论坛报》的资深记者 Patrick T. Reardon 在书评里这样反驳 Michael Lewis:

如今,通过 Moneyball 这本书和十多年的媒体报道,普通球迷可以体会到算球的技巧、保送的重要性以及 「每局被上垒率」(WHIP)的意义。

但实际上,他们喜欢看到轰动一时的本垒打,即使出自上垒率很低的球员。他们喜欢看到盗垒,即使从数据上看,盗垒似乎适得其反。他们希望自己的球队赢得一切。

有人会说这不合理。球迷应该接受最有效果的方式,而不是最华丽的表现。球迷应该对一支在常规赛中艰难获胜、但在季后赛中崩溃的球队感到满意。

我不太确定。但我很高兴自己不是奥克兰运动家队(Moneyball 书中的弱旅)的球迷。

这段评论充分展现出竞技体育的复杂魅力——精确与混沌、理性与感性,难说谁对谁错。作为球迷的我,依然视罗纳尔迪尼奥为心头最爱,他像爵士乐,充满即兴与「错误」之美。当代球坛对这般精灵球员之不容,的确让比赛少了看头。

而作为教练的我,则敞开双臂拥抱这个越来越不像足球的足球世界。至少,它让论资排辈、钞能力、后门关系、乃至玄学这些同样不属于足球的东西,失了分量。

《辛普森一家》那集结尾完美对应了上述纠结:

比赛关键时刻,Bart 无视 Lisa 命令,大胆盗垒。Lisa 眼看覆水难收,决定无视数字理性,转而为任性的 Bart 加油。结果 Bart 在本垒被触杀出局,球队因此输掉比赛,失去了冠军头衔。


李源

2024.9.13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