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中學習,尋找另一個「新軍與會黨」成為全國抗共革命的主力:上海、廣東、廣西辛亥革命起義是以民軍商團為主,其他各地起義均為新軍起義為主
軍全稱「新建陸軍」,是清朝政府於甲午戰爭之後編練的新式陸軍軍隊,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事制度、訓練以及裝備,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新軍為中國軍事制度帶來根本性變革,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肇端。
1911年,湖北新軍發動武昌起義,各地新軍成為辛亥革命主力之一。最終,袁世凱憑藉北洋新軍擁兵倒逼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故中國學界將新軍稱為清朝的「掘墓人」。
清廷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太后決心推行新政,進行軍事改革。光緒二十九年十月成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並且裁減原有的舊軍(防軍、練軍、綠營),剩下的精選若干營為常備、後備軍及巡警營(即憲兵)。清政府原訂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到清朝覆亡的時候,全國已練成新軍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一說為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為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佳,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組建和訓練新軍的時候,由於使用西方軍隊方式編練、採用西式裝備,需要從軍者擁有文化知識,故對知識分子優先錄取。而在清末新政、廢除科舉的背景下,更促成知識分子加入新軍,以謀求個人出路。一些開明地方大員如張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學生任軍官如蔡鍔、閻錫山、許崇智等,這些知識青年讀過書見識廣,敢於持有不同政見,不同於舊軍官兵愚昧效忠皇權。同時革命黨人如黃興、宋教仁等注重開展兵運,秘密向新軍中輸送革命分子,如吳祿貞、趙聲、孫武等。這些軍內革命黨人待命伺機發動起義。
1911年武昌首義是新軍起義,然後響應的陝西、湖南二省,是新軍起義。接下來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也是新軍起義。
會黨是清朝統治時期,清廷對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民間結社的一些秘密團體的統稱。清朝統治時期,民間多以秘密結社方式組織反清鬥爭,因此清朝對會黨予以嚴厲鎮壓。在《清律》中專門設立有關禁止異姓結拜弟兄和結會樹黨的條款,把民間的結社活動,定性為「謀叛未行」。清朝統治期間,會黨曾多次組織針對清朝的武裝暴亂。
由於革命黨人的艱苦努力,不少會黨的山堂成了革命派得以依靠的反清力量。 海外華人華僑結成的會黨對革命的貢獻也不可小視,孫中山就曾於一九○四年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被封為“洪棍”。 有人指出“國父當年創組興中會,系賴檀香山洪門前輩之支持”,“沒有洪門,就沒有興中會”。 可以說,沒有會黨的支持、參加,辛亥革命很難迅速取得全國性的勝利。 武昌起義後,長江以南絕大多數省份和地區的光復,都得益於會黨的積極參與。 革命黨人的艱苦運動取得了應有的成果,會黨在其歷史上也留下生輝的一頁。
概言之,清季時期,會黨“反清復明”的宗旨雖然在淡化,仍依舊為官方所不容;到一九一一年滿清皇冑“鐵路國有化”和“皇族內閣”政策出台 之前,對較之激進式的暴力革命,各方政治勢力還基本認可漸變式的政治改良。 是故,革命黨人惟有利用和發動會黨,以達成武裝反清事舉。
有一點要特別指出的是,海外華僑中會黨的成分很高,孫中山領導的西南邊陲的所有武裝反清起義,從籌餉、購、輸軍械到組織人員投身起義,都得到華僑的傾力 支持,這其中包涵著會黨的巨大貢獻。
以廣東為例,辛亥年間廣州光復,若無“十萬民軍”圍城,李準、張鳴岐等人對革命態度發生轉變,或未可知也。 更為重要的是,清末“廣東之兵,而私會亦居其半,且有居其八九者”,新軍中的會黨分子更是尤其活躍,共進會中有人稱清末凡常備軍 巡防營以及警察新軍各色人等,若屬於各黨各派分子方好立腳,如兩廣軍隊內的三點三合會;長江上下的哥老會;四川的袍哥孝義會;山東、陝西的八卦大刀會 ;河南、河北的紅槍天地會等,軍隊兵士均是此類分子居多。 廣東社會,非但“會黨、盜匪一家”難分彼此,就連政府軍隊與會黨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革命黨人斷難小視會黨勢力。
另一個新軍
另一個新軍就是共產黨旗下卻由思想開明化或明白紅色專政問題的青年軍隊,從歷史中可知,要出現這個情況,必須有重大危機出現使軍隊不得不作出重大改革並引入這類人入伍。
另一個會黨
黑社會到了今天仍然存在,但資訊發達的今天,網絡催生了不同組織和思想的出現,所以今天「另一個會黨」的範圍更大,可以覆蓋資本精英、黨到無産階級、各民族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