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三十週年
開始工作這麼多年之後
即使不像學生時期還有漫長的炎熱的暑假
但每年還是會很期待七月的到來
因為暑假會總會舉辦許多活動
而這些活動可以豐富我的日常生活種種
今年暑假
我恭逢其盛參加了台北捷運公司為了慶祝其成立三十週年而舉辦的活動
活動很有趣
就是造訪台北捷運共109個站體
透過專屬app掃描每一站的QR code收集每一站的專屬標章
我是在七月初因上班到府中站時
意外發現這個廣告
便為自己設定今年暑假的目標就是完成這個對我而言有點艱鉅的任務
對於性格中帶點偏執的我而言
為了收集一套完整的東西
會傾注許多熱情從而帶給我滿足感
因為搭車到每一站出站又進站只為了收集標章
實在不符合經濟效益(累積的車資應該非常可觀)
也不符合時間效益
所以我決定搭配自行車(Ubike或是我的捷安特小折) 公車 火車或者偶爾一小段捷運來達成目標
其實大部份是沿著捷運線騎腳踏車逐站集章
例如某一天從土城沿著板南線一路騎到西門
轉進松山新店線的北門站後
再一路從中山站騎到淡水
為了收集中和新蘆線
從土城穿越樹林來到新北和桃園交界的迴龍
接著沿著捷運走過新莊 三重 再到蘆洲
那時天色尚早
就一鼓作氣再從台北橋進台北市
一路騎到行天宮 接著沿著南京東路接八德路騎到松山
然後接到永春再一路騎到昆陽
那一天收集了新蘆線 松山線和板南線很多個車站
我又各自花了兩個下午
騎Ubike把中和端和新店端的所有車站走訪一次
誠如我自己所預料
文湖線是最困難也最後完成的
困難之處在於
文湖線同時穿越基隆河 松山機場與南港山系
有些地方騎單車並不容易抵達(例如松山機場) 甚至有點危險(騎單車過南港山系到木柵)
我透過火車 單車 公車和一小段捷運才在今天全數納入囊中
因為從小生長在大台北地區
而所有的求學歷程和大部份的工作經驗都在台北
因此十分熟稔台北的街廓和公共運輸
也才能透過許多方式克服地形的限制
在這一個夏天
我因此走遍了大台北
雖不敢說有多深入
但也因此有機會和印象中的台北做個古今對照
順帶想起了一些與北捷有關的深刻記憶
台北城一般公認最核心的地帶
也就是所謂天龍國中的天龍
包括中正區(政治中心) 大安區(平均單價最昂貴的住宅區)以及信義區(金融中心)
這些地方的捷運線大都是比較早開拓完成(除了信義線)
也因為捷運的完成讓這些區域的發展加速 地貌變化極為快速
當然房價也是飛漲
但是比較遠端的地方
例如昆陽站 淡水線較北邊的幾個站
好像和我二十年前去的時候差不了太多
當然人的記憶是會有偏差的
也許有變了 變得少的地方和變得多的一相比較就好像沒甚麼改變了
對於現在的台北人而言
捷運已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想當年納莉颱風水淹台北
導致捷運停止運作
我記得那時要去台北市中心一趟簡直就像不可能的任務
我搭公車到公館轉車時
看到行人漫出人行道在羅斯福路上攔公車
我想現在的台北若是沒有捷運必定是癱瘓的
再往回推
1996年剛上北一女時
因為新店線尚未通車
我每天搭乘公車644往返城中和新店上學
高二的時候新店線終於通車了
我就每天從大坪林直接搭車到台大醫院站然後穿越凱達格蘭大道上學去
那時還是淡水新店線所以不須轉乘
那關於捷運更早的記憶呢
90年代初
新店的中興路開通後
北新路開始大面積開挖興建捷運
爸爸騎摩托車載我去碧潭上學時(文山國中)會走一小段北新路
可以深刻體會所謂的交通黑暗期
可車行線路變少
又是新店通往台北的主幹道
車流量很大
夏天西北雨時還會淹水
但撐過那幾年
通車了
市容變好了
這樣的記憶也飄遠了
遠得都快忘記當初的樣子
當然還有許多微小的回憶
例如小碧潭捷運機廠
以前是一大片農田
小學時
阿嬤還帶我去那裏抓小青蛙
突然農田不見了
變成機廠 上面還蓋了密密麻麻的面河住宅(美河市)
鄰近的北二高通車了
過了幾年後新店ikea來了
緊跟著京站也進駐了
隨之而來的商業效益
例如人潮來了 房價漲了
變成大家最關心的議題
沒有人會記得或在乎那些地方曾經的樣貌
如此純樸 如此令我感到懷念與牽掛
號稱軌道經濟的捷運確實拉近了台北與新北的距離
不僅僅是實體的距離 還有許多其他抽象的層面
接下來的三十年
又會有怎樣的轉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