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札记

阿迪
·
·
IPFS

2022年2月24日,从凌晨5时起,乌克兰境内多处军事基地就被来自俄罗斯的导弹所袭击。当日,普京宣布对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宣称目标是对乌克兰进行“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虽然普京尽量避免使用“战争”这样的术语,然而大家都知道这是继海湾战争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截至3月9日,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周。在这期间,俄军的表现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一开始,大家普遍认为俄军会重复“二战”时的气势,用钢铁洪流碾压乌军,很快就能逼迫乌克兰投降。然而现在,战场却呈现胶着状态,陷入了持久战。对这次战争的爆发原因以及战场事态的分析,不管是中文世界还是外文世界都已有不少文章,作者基本上分为“亲乌”和“亲俄”两派。然而在政治上,这些分析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在军事上,这些分析又陷入纯粹的对技术细节的讨论,无法在本体论的层次上理解这场战争。要深入分析这次战争,我们还是需要回顾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经典著作《战争论》,借用克劳塞维茨的分析框架来理解这次战争。

克劳塞维茨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写道:“因此,战争不仅是一条真正的变色龙,它的性质在每一具体情况下都或多或少有所变化,而且,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还是一个奇怪的三位一体,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即仇恨感和敌忾心,这些都可以看做是盲目的自然冲动;二、盖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它们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三、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战争因此属于纯粹的理智行为。在三个方面中的第一个方面主要同人民有关,第二个方面主要同统帅和他的军队有关,第三个方面主要同政府有关。战争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必然是在人民中早已存在的;在盖然性和偶然性的王国里,勇气和才智活动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统帅和军队的特点;而政治目的则纯粹是政府的事情。”[1]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分析这场战争里俄乌双方的人民、军队和政府,只有理解了这些因素,我们才能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过程、发展走向和结果乃至意义。

关于政府

我们首先来分析政府因素,毕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目的是战争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切的开端就是来自于政府。我们应当搞清楚俄方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延续过去哪些政治路线与政策,这些政治路线与政策的本质是什么。按照普京的说法,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让乌克兰“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然而这个说法非常不明确,到底怎么样才能叫“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普京并没有具体说明目标,我们只能依靠推测。普遍的看法是让乌克兰解除武装,变成非军事区,然后建立一个亲俄政府,同时吞并东乌克兰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州。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可能性几乎为零,而这一切又是由普京自己造成的。

这次俄乌战争并不是毫无征兆地突然发生,而是长达八年的顿巴斯冲突的升级版。2013年底,基辅独立广场爆发抗议活动。随后,极右组织与法西斯主义组织逐渐掌握了运动领导权,并取得了反抗运动的成功,推翻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并在新政府中获得了关键职位。他们本着“乌克兰第一”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旗帜,通过法律限制俄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并对新政权的反对者和少数民族展开大屠杀。为了反抗,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在亲俄言辞下组织起来,开始“反独立广场”运动(实际上,有不少法西斯主义势力参加了这场“反独立广场”运动,只不过它们更加认同俄罗斯,比如由新纳粹组织“俄罗斯民族团结党”组建的“东正教军”)。当时,俄罗斯一致通过了发动军事干涉以保护乌克兰境内俄语族群的决议,在随后的顿巴斯战争中大败乌克兰军队,臭名昭著的纳粹组织“亚述营”也被俄军包围。按照正常的思路,普京应该乘胜追击,占领整个乌克兰,重新扶持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上台,废除乌克兰军队,由俄军负责乌克兰的防卫事务。甚至宣传泛斯拉夫主义,从理论上确立普京对于乌克兰的统治权。但普京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出面保存了乌克兰军队,还给他们颁发了安全通行许可,帮助他们返回乌克兰西部。

2013年底,基辅独立广场爆发抗议活动。随后,极右组织与法西斯主义组织逐渐掌握了运动领导权,并取得了反抗运动的成功,推翻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并在新政府中获得了关键职位。

虽然当时有很多因素阻止普京去占领乌克兰全境、扶持亲俄政府及解散乌克兰军队,比如说对西方的经济依赖,俄罗斯自身的经济困境等,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来自普京自身,来自普京信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关于这点,从这次战争爆发前普京的动员演讲中能看出来,普京说:“为什么要施舍般地满足(非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对前帝国边疆地带日益膨胀的无尽野心呢?就是说,为什么要把领土转交给新成立的、通常是任意地成立的行政单位——联盟共和国,而这些往往是与他们毫无关系的巨大领土呢?我再说一遍,不仅是领土,而且是将历史上的俄罗斯人民一起转让出去……我再问一遍,为什么要送出如此慷慨的、甚至是最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在梦中也不奢望能得到的礼物呢……是列宁的强力命令把顿巴斯地区硬塞给了乌克兰。”普京在这里把非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称为“他们”,而普京是不会对“他们”感兴趣的。换句话说,普京的意图是拿回所有属于俄罗斯族的领土以及统治所有俄罗斯族人,对乌克兰的内部事务已经没有干涉的兴趣与信心。在2022年2月25日的演讲中,普京又说道:“2014年,俄罗斯有义务保护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人民免遭你们口中的‘纳粹分子’的伤害。(因为)两地人民做出了选择,即与他们历史上的祖国——俄罗斯站在一起,这也得到了俄方的支持。”再一次证明了普京的意图只是为了扩张在乌克兰东部和克里米亚的势力范围,并不想把整个乌克兰都纳入其统治版图,也不是真的想反对乌克兰境内的法西斯势力(否则他应该自称保护乌克兰境内所有被法西斯迫害的人民)。

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俄罗斯失去了介入乌克兰内部事务的机会,以致形成今天不死不休的局面。在俄罗斯吞并了克里米亚后,尽管乌克兰国内仍然有亲俄寡头,并且和俄罗斯保持巨额的贸易量,但已经不会再有亲俄派上台的政治基础了。俄罗斯失去了干涉乌克兰局势的一大块筹码,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可以说是必然结果(后面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切)。而普京保留了顿巴斯地区作为筹码,也是想为日后介入乌克兰事务创造条件。只不过这种畏首畏尾的姿态不仅不能帮助普京,反而把自己以及俄罗斯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这是今天俄乌战争爆发最直接的原因。

普京的意图只是为了扩张在乌克兰东部和克里米亚的势力范围,并不想把整个乌克兰都纳入其统治版图,也不是真的想反对乌克兰境内的法西斯势力(否则他应该自称保护乌克兰境内所有被法西斯迫害的人民)

在政治上最忌讳的事情就是畏首畏尾,做事半途而废。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背水一战、彻底完成目标。在2014年,俄罗斯应当要么彻底占领乌克兰(不是说吞并乌克兰,而是控制乌克兰政府),要么彻底吞并乌克兰东部地区之后就置身事外——尽管这么做会面临很大困难,但也好过今天的局面。在当时不管是俄罗斯国内还是乌克兰内部的俄罗斯族(严格来说是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的俄罗斯族,此外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当地俄罗斯族认同乌克兰的人数比例也不少),很多人都把普京看作是救星与希望,对出兵乌克兰普遍持支持态度,认为普京是真的想反法西斯以及解救乌克兰的俄罗斯族。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虽然对反法西斯没有兴趣,但也认为普京扩张了俄罗斯帝国的势力范围,是民族英雄。普京的声望在当时达到了巅峰。

当然,普京在当时放弃顿巴斯地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这甚至是更主要的原因。由于俄罗斯同时卷入了叙利亚战争和顿巴斯战争,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国内极端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势力变得声势浩大。在战争中有军功的军人获得了政治声望,并逐渐形成一股势力,在军警系统有很大的影响。民族英雄不仅仅是普京,同时也是斯特列科夫和波克隆斯卡娅,他们一旦形成一个强大的政党(目前还是会党阶段),势必会对普京的权力构成威胁。普京作为沙皇式的人物但又没有沙皇的合法性,必须不断限制他们的发展,比如任命波克隆斯卡娅为驻佛得角大使(这等同于流放)。如果在当时把顿巴斯地区也并入俄罗斯,经济上有更大负担不说,还更会加强这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声望,对自己的权力很不利。实际上,由于这个原因,不光导致普京选择不吞并乌克兰东部地区,而且在顿巴斯地区的反法西斯起义爆发之初,普京就非常忌惮那里不受他控制的各种势力,所以介入时间非常晚,等到双方两败俱伤时才选择出兵乌克兰东部。

然而由于普京对顿巴斯地区的半放弃状态,加上乌克兰当局彻底投靠西方以及乌克兰军队对顿巴斯地区的不断蚕食,又使得俄罗斯国内持民族主义立场的人都对普京感到失望,比如,CPRF和右翼民族主义者联合起来对普京施压。普京选择在今天发动这场战争,也是为了应对国内的政治困境,巩固自己的权力(虽然很可能适得其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京本人的战争意志非常坚决,虽然他更大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所以选择了背水一战,甚至出动战略核力量威胁全世界。正是因为这个因素,普京到现在也没有具体说明自己的战略目标。因为只要目标是模糊的,无论结果有多烂,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成果都可以说自己是成功的。普京拥有作为一个政客的小聪明:对于政客而言,保住已有利益是最高目标,没有野心也没有能力去主动征服新的未知领域。作为一个征服者,普京是不合格的,只能勉强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僚,比起俄罗斯历史上知名的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大帝差了实在太远。

普京本人的战争意志非常坚决,虽然他更大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

从乌克兰方面而言,政府的政治目的就要明显很多,那就是打败俄罗斯侵略军,尽量在谈判时取得有利地位。至于结果,只要不是俄罗斯彻底占领乌克兰,乌克兰政府都可以说自己是胜利的一方,而俄罗斯是肯定不会占领整个乌克兰的。这里就暗藏着巨大的政治利益:乌克兰当局会想,反正自己必然是胜利的一方,那么只要在这场战争中活下去,战后必然会取得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即使自己在战争中死亡,那么也可以作为乌克兰民族英雄名垂千古,自己的名字会和彼得留拉等人并列。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政治气氛低迷、腐败横行的乌克兰,政府竟拥有如此强烈的抵抗意志。

对总统泽连斯基来说更是如此。本来乌克兰政府的关键职位都被极右势力和美国人控制,泽连斯基只是傀儡,没有自己的根基。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只能在这场战争中放手一搏。如果活到战后,他就能借战争中打出来的声望取得实际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总统,而且还会是乌克兰历史上最为知名的总统。如果在战争中死亡也会是乌克兰民族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是第二个彼得留拉和班德拉(这个可能性更大,但主要不是来自俄罗斯,而是来自于美国,美国不希望有一个独立的乌克兰,正如俄罗斯不希望有一个独立的顿巴斯)。这样的利益诱惑,足以使得他会将这场战争坚持到底。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在感谢普京给了他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从双方的政治目的来说,俄罗斯政府单纯是为了普京的个人目的(虽然在出兵之后,国内以CPRF为首的其他主要政治力量又开始重新支持普京,但这不意味团结),而乌克兰政府是为了整个留下来的统治阶级的目的。不过这不能说乌克兰政府就一定比俄罗斯政府更加稳定。在俄罗斯,由于普京的个人权力非常大,反对派又有一盘散沙、政治水平不高等问题,俄罗斯国内暂时还没有能挑战普京的力量。乌克兰政府内部虽然因为俄罗斯的入侵暂时团结了起来,但还是派系林立,甚至不排除有人会因为权力斗争失败而去投靠俄罗斯,或者借由俄罗斯之手铲除异己。

还需要说明一下其他国家的政府,毕竟从根本上说,这场战争是由美国当局挑起的(不止是因为乌克兰要加入北约,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战争,也很有可能是由美国指挥的乌克兰军队挑起的),而且盟国也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政府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保住自己的世界霸权,不被其他地方新崛起的势力挑战。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目标已经不再追求把新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是确保自己现有的利益格局不被颠覆掉。所以,美国仍然以俄罗斯为假想敌,并不在意东欧各国的内部状况如何。毕竟东欧对于美国来说属于化外之地,不是利益核心,在这些地方进行掠夺就很满足了,“失去了”也不要紧。而且对美国政府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在东欧制造危机,让欧洲永远不能稳定,永远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这样西欧就会永远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离不开美国的军事庇护。所以在这场俄乌冲突中,美国当局的政治目的就是点燃战争导火索,让战火在东欧越烧越大,自己选择置身事外不会介入。一个混乱的东欧可以扰乱欧洲市场,让欧洲无法统一,使法国的“大欧洲计划”彻底破产,还可以让资本回流美国,破坏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一举多得。这就是美国当局不会援助乌克兰的根本原因。

欧盟方面,法国一直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成为世界上单独一极的势力,不再依附于美国。所以在这几年,法国政府不断向俄罗斯示好,在战争爆发后也想充当调停人(甚至到现在,总统马克龙还在不断与普京接触)。然而马克龙的力量过于弱小,影响不了大局。在调停活动明确破产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保住和欧盟联系紧密的西乌克兰,不断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不过在美国和俄罗斯的压力下,援助也会极为有限,毕竟西欧在军事上受美国制约,又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以及指望与俄罗斯能在战后保持合作(虽然波兰等国会更加积极援助乌克兰)。

关于人民

接下来考察俄乌双方的人民。在一场战争中,如果双方的人民没有仇恨感和敌忾心,都普遍厌战反战,那只会造成整体的士气低落。甚至后方暴动不断,乃至爆发革命推翻现政府,沙俄“二月革命”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俄罗斯方面(包括顿巴斯地区的两个新成立的“共和国”),根据前文的分析,俄罗斯人民的战争热情在2014年达到高潮,当时到处都是举行爱国集会、挥舞俄罗斯国旗的群众。在这之后,民众的战争热情就逐渐下滑。在最近这场战争爆发之前,人民已经普遍对普京感到失望,国内弥漫着去政治化的氛围。而且,由于普京对这场战争的政治目标的模糊,在战前又没有进行充分的战争动员,突如其来的战争让人民群众都措手不及(顿巴斯地区除外),完全没有适应战时状态,开战之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说辞也并不足以激发俄罗斯人为地缘政治做出牺牲。加上俄罗斯人对乌克兰有着特殊的感情,把乌克兰民众视作自己的兄弟。很多俄罗斯人都有乌克兰血统,有着亲戚朋友就居住在乌克兰。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人普遍反战厌战,国内反战运动不断,虽然没有爆发革命,但随着战争时间越来越久,也将会爆发规模越来越大的反战运动(尽管目前反战运动被俄当局强力镇压下去了,但这种镇压能否一直保持效果,仍取决于下一阶段的形势)。在遭遇西方越来越严重的制裁之后,大量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剧增,人民的不满愈加严重,经济上的危机是下一波更大规模反战运动的温床。

但这只是俄罗斯社会的一面,自从普京在2月24日发表第二次讲话后,其反法西斯主义的言辞在俄罗斯人民中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部分被普京欺骗的人开始表达对普京的支持。而且,由于俄罗斯政坛上的主流政治力量普遍支持出兵,他们的态度也会影响一部分民众。右翼民族主义者更不用说,他们会是积极主动参与战争的主要力量。这部分人虽然在俄罗斯群众中不占大多数,但绝对人数也不会少。

这里还需要专门说一下顿巴斯地区。在这八年时间里,顿巴斯地区的居民一直处于战争之中,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数千人死亡,上百万人成为难民,基础设施恶化,经济萧条,环境崩溃。在顿巴斯,统治者的反动程度并不亚于乌克兰当局,是俄罗斯民族主义扩张势力最狂热的代表。在“顿涅茨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共和国”里面,任何反对派的政治活动,即使是最忠于俄罗斯政府的活动,也会受到镇压。企业拖欠工资是常态,工人的抗议活动往往以被绑架和军车进驻告终。顿巴斯地区的居民早就对普京失去了信心和好感(顺便一说,很多克里米亚人到现在也后悔了加入俄罗斯),他们和西乌克兰人一样,对留在本国已经毫无希望,唯一的选择就是去俄罗斯当廉价劳动力(西乌克兰人则是去欧盟当廉价劳动力)。在当前,他们是最为政治消沉的人群,无论是哪一方进军顿巴斯,他们都没有任何情绪,充满着无可奈何的绝望。

在当前,他们(顿巴斯居民)是最为政治消沉的人群,无论是哪一方进军顿巴斯,他们都没有任何情绪,充满着无可奈何的绝望

乌克兰方面,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就一直处于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激进的市场化改革培养了一批寡头,他们相互斗争决定谁来执政。由于乌克兰国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东乌克兰地区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西乌克兰地区与欧盟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使得这些寡头分为亲俄派和亲西方派(也有一些中间派和投机派)。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时常通过政变的方式上台。这让乌克兰国内政局很不稳定,政府内部非常腐败。而经济上这些寡头又通过变卖国家资产来发家致富,经济水平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陷入倒退。大量的外债让乌克兰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乌克兰人对自己的政府非常不满,但人民的抗议又成为其他寡头发动政变的工具,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这种背景下,乌克兰社会普遍弥漫着悲观绝望的情绪,年轻人基本上都会选择移民到欧洲其他国家,三十年时间里乌克兰人口从五千多万减少到四千多万。

2014年的独立广场抗议本来也是乌克兰群众的一次抗议活动,但又被亲西方的极右法西斯势力夺取了胜利果实。他们怀着对俄罗斯的仇恨,煽动起了对俄罗斯族的迫害。这些法西斯分子在乌克兰的总人数中并不多。法西斯主义政党“自由联盟”(Svoboda)在2012年的选举中有10%的选票,2014年有4.71%的选票,2019年只有2.15%的选票。乌克兰的法西斯势力主要依赖于政府特别是军队和警察的支持,而不是民众。当然最根本的支持是来自于西方,西方世界为了让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为敌,选择支持乌克兰的法西斯主义。由于大部分的乌克兰民众没有对俄罗斯的仇恨,所以在2014年的顿巴斯战争中并没有广泛参战,这也是当时乌克兰军队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次战争中,乌克兰民众因为战争的突然性同样也措手不及,加上本身的政治消沉使得自己也没有什么战争意志。如果俄军在3天之内就结束战争的话,乌克兰民众根本就来不及有任何反应。然而现在变成持久战后,乌克兰民众看到俄军的战斗表现如此差劲,加上全世界对于乌克兰的不断支持(虽然西方国家只是在投机),自己又是被侵略者,带有对俄军的厌恶感,逐渐开始消极支持乌克兰政府,比如主动配合政府的安排等(右翼民族主义者会积极支持政府,但这部分人差不多只占乌克兰社会的百分之十,愿意亲自参加战斗的人会更少。左翼虽然不支持乌克兰政府,但也会积极抵抗俄军,只不过左翼在乌克兰社会的人数可以忽略不计)。只要俄军不大规模屠杀平民,乌克兰民众基本上不可能组织起来积极抵抗俄军(当然也不是说只要大规模屠杀平民就一定会产生积极抵抗,通过屠杀平民迫使对方投降的案例也非常多)。

不过因为和俄罗斯长达八年时间的对立以及当前俄罗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乌克兰人的民族国家认同在逐渐形成。在苏联解体的时候,乌克兰的独立是上层官僚一手操纵的结果,乌克兰人民并没有参与乌克兰的独立运动,对乌克兰也没有什么国家认同,乌克兰完全是作为苏联的一个碎片而存在。但现在因为战争,乌克兰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更强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京是乌克兰民族国家的构建者,就像当年抗日战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一样,这是所有政客意料之外的结果。

在双方人民的仇恨感和敌忾心上,俄罗斯和乌克兰民众除了右翼民族主义者外都非常低,但乌克兰人目前对俄军有很强的厌恶感,俄罗斯人的反战厌战情绪却很严重。这一点上乌克兰具有一定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的劣势甚至会越来越多。毕竟乌克兰民众很反感俄罗斯的侵略,不会爆发大规模的反对乌克兰当局继续战争的运动,甚至还有可能转变为积极抵抗(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乌克兰当局不会让人民组织起来,乌克兰国内也没有成型的组织人民抵抗的反对派力量),而俄罗斯只会爆发越来越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尽管如此,爆发革命的可能性也不大,普京的统治目前为止仍然很稳固,除非发生前线的大规模溃败)。

关于军队

军事方面的讨论在中文世界非常多,各路军迷都写出了不少战况分析以及装备序列等分析,在这里我们就不再重复。我们从士兵、战术和军事制度等其他人甚少涉及的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先了解俄军的谢尔久科夫改革。在苏联时代,苏军的建设一直是以世界大战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机关众多、军官比例很高的高消耗型军队。但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已经支撑不了这样规模的军队。而且冷战之后的世界已经很难有机会发生世界大战,反而各种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比较频繁,苏军的模式对俄罗斯新的地缘政治环境来说已经不再适用。在两次车臣战争和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中,苏军模式暴露出消耗巨大、机构臃肿、协调不灵、技术落后等特点,俄军在付出了沉重代价才取得了微小的战果,这和美军在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等地区的卓越表现形成鲜明了对比。在此背景下,当时的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进行了军事改革。简单来说,就是按照美军模式,将本来用于大规模总体战的军队改造成适用于局部战争的“小、精、尖”高度职业化军队,将军队分解为长期职业化的合同兵和一年制义务兵,裁减大量平时不需要的编制,压缩指挥层次,提高技术水平,将后勤等保障交给企业等。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无法完全复制美军模式,只能通过集中全旅精锐力量加上更高层下放技术力量组成营级战斗群(BTG)这种合成营,一般一个旅只有一到两个“BTG”,这种战术单位在顿巴斯战争中一举成名。

这种改革让俄军适应了局部战争的地缘政治需求,然而也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就算不考虑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造成的政治影响,这种改革也忽略了俄罗斯完全不同于美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美国远在北美大陆,周围没有强敌,类似于岛国,平时根本没有必要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就算发生大规模总体战也来得及临时动员。而俄罗斯地处亚欧大陆中央,周围几乎全是敌人,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根本不可能仅靠小规模的高质量陆军就能取得胜利。而且俄罗斯企业完全不能和美国企业的产品和效率相比,根本无法保障俄军的后勤,还带来了大量的腐败问题(这也是谢尔久科夫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014年,为了应对俄军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以及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军队内部矛盾,继任的俄国国防部长绍伊古在保留了“BTG”的同时,又恢复了许多以前的编制,重建了一些缺编的师级部队。

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无法完全复制美军模式,只能通过集中全旅精锐力量加上更高层下放技术力量组成营级战斗群(BTG)这种合成营,一般一个旅只有一到两个“BTG”

经历了“谢尔久科夫改革”又重新恢复部分传统的俄军,既保留了传统苏军模式的问题,又带有新模式产生的问题,还加上两种模式的摩擦产生的次生问题。“BTG”模式不仅仅是在战略层次无法满足需求,在战术层面也存在诸多问题。“BTG”是一个强化的营级单位,总兵力约为1200人,下辖十多个连。“BTG”以一个机械化步兵营为主力,再加一个自行火炮营、一个火箭炮连和一个坦克连,以及侦察、防空、电子、后勤、通信等辅助部队。简单说,用一个旅支援一个营,集中使用进攻型武器、信息设备和高素质人员,形成强大的突击部队。机械化步兵营通常由三到四个机械化步兵连组成,每个步兵连拥有十辆左右的主战坦克和三十到四十辆步兵战车,加上配备的坦克连,主战坦克的数量至少在五十辆以上。自行火炮和火箭炮又拥有非常高的火力强度和对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使得“BTG”的战斗力非常强悍,用来攻坚以及小规模的野战是不错的选择。但这种以火力强大和炮兵为主的模式,使得人数有限的条件下后勤保障能力非常缺乏。这些重装备一旦发生故障或者油料不足时,只能够被迫抛弃,缺乏长时间高强度持续作战能力,无法适应大规模的战场,而“BTG”恰恰又是为进行快速穿插的闪电战而设立,这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在2014年,由于顿巴斯战争规模较小,“BTG”的固有矛盾还没有充分被暴露出来;但在这次俄乌战争中,我们就看到了大量的装备被抛弃在路边,矛盾充分暴露了出来。而且这种兵种配置的弱点不光是后勤保障能力的匮乏,同样也缺乏侦查力量以及战斗兵员,尤其是在城市巷战这种兵力消耗巨大的战斗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在最理想情况下,一个“BTG”也只有三百多名战斗步兵。这次战争还需要顾忌平民,无法发挥“BTG”的炮火优势。如果要保障充足的战斗人员,各种重装备又缺乏人员保护——乌军的小股部队能偷袭俄军的炮火阵地并且成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另外,由于“BTG”集中了全旅的精锐力量,导致军队中“BTG”之外的其他部队的军官数量很少,指挥力量薄弱,战斗水平很低,无法与“BTG”形成有效的配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BTG”的人员已经穿插到了敌后深处,其他用于后勤保障、攻克据点、巩固占领地区的部队却迟迟跟不上来,使得乌军能对俄军的后勤线造成很大打击。按照斯特列科夫的说法,这是“伸开指头打人”的老毛病。

俄军还面临一些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的、也是很多国家军队共有的问题:高素质军官的人数不足,基层指挥官和士兵只会按照既定计划行动,缺乏战场应变能力,部队的指挥和协调不灵,这些其实就是军队的官僚化问题。“BTG”以及其他国家的合成营改革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将指挥联合军团的能力下放,以便更好适应战场环境,然而在实践中,俄军“BTG”的战斗模式却极其僵硬。只为了穿插而穿插,没有根据需要迂回作战,不仅不能和后面的队伍进行配合,各“BTG”单位之间也不能进行有效配合,看似推进很快,然而战果很少。而且没有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第二梯队过了好几天才到),无法对敌军进行包围,直到现在,哈尔科夫还没有完成封锁。造成四处出击、四处都缺乏足够兵力的局面(斯特列科夫语)。

不止是军队基层是这样,俄军的军方高层同样如此。俄罗斯这次的战略计划出乎了很多人意料,完全看不懂俄罗斯想做什么。如果是想迅速控制乌克兰政府,那么应该像匈牙利事件一样派出大量空降兵直接占领基辅的各关键部门;如果是想顿巴斯地区独立,那么应该像2014年一样集中兵力在顿巴斯地区包围乌军;如果是想沿着第聂伯河进行大纵深穿插作战,那么应该事先进行全国总动员组织足够的兵力。现在只能猜测是由于俄方高层出现判断失误,以为乌克兰国家机器还像2014年一样混乱不堪,乌军毫无斗志不堪一击,人民群众盼望俄军来解救自己。所以根本没有认真准备,想以声势浩大的进攻配合心理战吓唬乌克兰当局赶紧投降。可没想到现在的情况和设想完全不同,反而是俄军陷入了泥潭。在这种实际情况与自己事先预估相差甚远的时候,俄军高层手忙脚乱,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新计划,只能推卸责任,让前线部队自己行动。而前线部队又无法得知整个战场的情况,也没有与其他部队进行横向联结的能力,就只能各自为战,四处出击(目前最新的形势是在改进战略计划,缩小包围圈,争取达成几个重要战略目标,不过速度也很慢)。

乌军的情况也不能说有多好,虽然比八年前强了很多。在2014年顿巴斯战争中,乌克兰整个国家机器都处于崩溃状态中。乌克兰军队可以视为苏联军队的一个碎片,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是苏联时代的产品,军队平时也缺乏训练,军备废弛,军纪涣散,因此遭遇了惨败。顿巴斯战争结束后,乌军按照北约模式进行了重建,扩编了军队,更新了武器,换上了北约训练出来的新军官。在2020年重建大体完成,但也只完成了框架,军队不满员,武器装备不足,难以进行大规模正规战争,特别是空军和海军力量非常薄弱。

在长达八年和顿巴斯分离势力的内战中,乌军通过轮番上阵的方式训练出了一批具有战斗经验的人员。目前乌克兰国内的所有武装力量加上后备役差不多是五十万人。这些人的战斗素养和职业化的合同兵相比要差一些,但如果组织得当,会是很好的游击战士。不过乌军的整体思路仍然还是通过正面战争击溃敌人。即使是在城市巷战以及偷袭后勤线这种带有很强游击色彩的战斗中,乌军最多只是派出小股部队进行战术反攻或者将部队藏在居民区中,没有发挥游击战的灵活优势。这也是一种很官僚化的思路,限制了本身具有的本土作战以及群众支持和兵源充足等优势。

这里需要简单谈一下美国或者说北约的军事制度。在一般人的认知中,美军天下无敌,不管是在什么领域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种认知并没有错,无论是战前的情报分析、作战计划安排、政治渗透等,还是战争中的单兵战斗素养、兵种配合等,以及后勤保障、武器装备、技术力量等,美军都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军队。这种全方位的超越使得美军形成了固定的作战套路:先尽可能掌握所有敌军情报,对敌方高级将领进行分化瓦解,再用空军、导弹、火炮和电子对抗的手段对敌军进行密集火力打击,然后派出作战部队进行地面侦查,遇到残余敌军就呼叫空中打击,陆军只负责最后的扫尾工作。这种战术在海湾战争中首次大放异彩,之后的每次军事行动美军都是以相同方式进行,使得人员伤亡率非常低,几乎不用进行地面作战就能赢得胜利。美军也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对象。

但是从军事艺术的角度来说,这种战争模式其实是一种倒退,它让战略艺术倒退回了“一战”水平。托洛茨基评价“一战”时写道:“从比利时海岸到瑞士的宏大战线确定以后,战争就变成机械的了。战略艺术降到最低程度,一切都取决于互相消耗的结果。”[2]现在美军的战争也变成是一种纯粹的消耗,不同的是以前消耗的是人员和金钱,现在只消耗金钱,只要消耗的金钱足够多,战争就能取得胜利。

人的因素在这种战争中降低到了最低程度。美国陆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单兵作战装备,却极其依赖情报机构以及空军支援,自己只需要根据作战手册的条例按部就班完成操作就行,非常教条化,不用思考自己怎么在有限资源下独立完成作战任务(不过,全世界几乎都是这种做法。在各国军队中,美军对装备和条例的操作熟练度也是处于顶尖水平)。在正面战场上,美军的这种战斗模式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到了治安战和游击战这种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美军却往往无能为力。

在正面战场上,美军的这种战斗模式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到了治安战和游击战这种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美军却往往无能为力

对美军来说,上述模式是非常适用的,毕竟美国财大气粗,拥有完善的情报体系、后勤机构和强大的海空军,能长期雇佣大量的合同兵,保持较高的战斗素养。又远离本土作战,不用担心战火烧到自己,就算战争失败了也没有太大影响。然而对其他国家来说,先天条件就很不足,很难按照美军的方式改造自己的军队。俄罗斯之前的改革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失败案例,既学到了美军的缺点,又放弃了自己的优点(严格说也没什么优点)。这和“一战”之前俄军向西方学习先进军事技术时发生的事几乎一模一样,在“一战”时俄国军官斯坦凯维奇就说过:“同德国人作战是毫无希望的,因为我们什么也没能做到。甚至新的作战手段也变成了我们失败的原因。”[3]对俄军而言,所幸这次的对手不是强大的德国,而是弱小的乌克兰。

按照美军模式改造后的乌军,也具有差不多相同的特点。乌军在情报搜集上非常依赖北约,这相对于俄军来说是个很大的优势。后勤方面虽然没有美军那样发达的后勤部门,但由于本土作战也没有多少后勤压力,这也是个巨大优势。然而,因为自身水平的低下,乌军无法利用这些优势,像美军一样与俄军正面对抗,反而给了俄军很多机会。要不是俄军自身水平也很差,早应攻克了很多乌军的据点(斯特列科夫就说俄军的机会有很多,但缺乏用于利用这些机会的兵力)。此外,乌军缺乏机动灵活性,导致俄军虽然漏洞百出,却无法有效利用俄军的漏洞开展大规模歼灭战,仅能组织几次小规模的战术反攻。在当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中共领导下具有高度的机动性的游击队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谈谈双方的士兵。俄罗斯方面,自从谢尔久科夫改革后,俄军就逐渐用合同兵取代了义务兵,到现在合同兵已经占了俄军多数。他们能熟练操作各种武器装备,战斗的经验也比较充足。然而,俄军和几乎完全由雇佣兵组成的美军并不完全一样,经费不足导致俄军的合同兵虽然在名义上是被雇佣的职业化军人,但实际上很多人和义务兵类似,是出于民族情感等因素而选择参军,基本上都是俄罗斯族人(少数民族比如车臣等有自己单独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俄军的战斗力就受很多因素影响,不像雇佣兵一样能稳定发挥自己的战斗力。在这次战争中,因为普京事先没有经过充分动员,指挥官的目标又很混乱,加上俄罗斯国内整体厌战反战的情绪,俄军的士气非常低下。不过,也因为俄军带有一定的雇佣兵性质,出现哗变以及革命的可能性也很低(最新的情况是普京从中东叙利亚等地也招募了一批雇佣军,但这些人有多少战斗力也是个未知数)。

乌克兰方面,由于经过了长期内战,国内存在着大量有战斗经验的义务兵和民兵。在北约先进的单兵武器装备下,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差(这次俄军所遭受的损失,很多就是被这些北约的单兵武器比如“毒刺”和“标枪”导弹所造成)。同时,他们具有较高的士气,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出现外界预测的溃不成军的情况,面对强敌时临危不乱,还能进行一定的反攻。不过乌军不可能落实真正的民兵制,战争潜力始终有限,和俄军又陷入了比拼消耗的战争方式,这对乌克兰来说是很不利的局面,毕竟俄罗斯的体量比乌克兰大很多(外国志愿兵如果数量很多,或者俄罗斯国内爆发革命的话,局面的走势会有不同变化,但这些可能性目前看来并不大)。

总结与展望

(一)战争相关各方的地缘政治损益

根据前面的论述,大致可以对整个俄乌战争进行一个宏观的判断。从性质上来说,这场战争是俄罗斯和美国两大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只不过形式上是俄罗斯主动下场对战美国的仆从国乌克兰。俄罗斯看似咄咄逼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扩张,但本质上是处于防御一方。如今乌克兰的处境与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有类似之处:日本帝国主义在同英美帝国主义竞争时处于下风,选择全面侵略当时作为英美仆从国的、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国。不过俄罗斯的目标只是东乌,日本的目标则是全世界(如果日本的目标只是伪满洲国,会更类似于现在的情况)。而且俄军目前远没有当年日军那样残暴(不过随着车臣和中东部队的加入,之后屠杀平民的事件很可能会增多)。

也正是因为现在的政治目的和当年不同,所以很难通过战争结果来判断谁胜谁负。不管战场形势如何,只要各方的政治目标能达到,就可以说自己是胜利者。这场战争只要不出太大意外(比如北约参战或者乌军大败俄军等),各国政府都会是既赢又输的结果。

对俄罗斯来说,只要能保住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那么对内就可以宣称自己是成功的。普京通过在国内颁布一系列战时法律,清洗反对派力量,权威又能延续下去。但俄军的糟糕表现会让普京颜面扫地,更少有人能对普京忠心耿耿。俄罗斯国内经济的萧条又会加大人民内心的不满,虽然暂时能被压下去,但迟早会爆发出能量。俄罗斯与西方也等于彻底决裂,很难再进行深度合作,会更依赖中国,变得更加衰落。总体来说,战争大大加速了俄罗斯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俄罗斯会像一个王朝末期一样危机四伏。

乌克兰方面,只要能保住西乌地区,也可以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乌克兰当局会是乌克兰的民族英雄,从战后的势力划分中得到巨大利益。即使仍然没有摆脱美国控制,也会以更独立自主的姿态介入欧洲内部事务。但由于永远失去了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自身的经济潜力会受到很大限制。和俄罗斯也会陷入不死不休的局面,至少很多年内不会再有和解可能,会一直是美俄对抗的前线。

美国方面,成功挑起战火就代表自己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这一点来说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因为俄军的糟糕表现,美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也不会被打破。虽然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摇摇欲坠,但因为没有出现替代性大国,美国单极世界的趋势甚至会短暂增强。不过美国以及北约的威信会因为此次战争受到削弱,世界各国会更加明确认识到美国靠不住。虽然表面上美国通过渲染俄罗斯的威胁加强了对欧洲盟友的控制,然而欧洲内部会越来越不服美国,矛盾会更加突出。

欧盟方面,由于这场战争带来的危机感,欧盟内部暂时会更加团结。不止是政治上会更加和美国离心离德,军事上各国也会加大自身的军事预算,逐步实现欧洲自身的武装化。然而因为欧洲又重新成为美俄对峙的前沿,统一的欧洲至少在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实现,暂时会更依赖美国,欧洲市场会埋藏着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

这里还需要指出一个隐藏玩家中国。表面上看,中国与这场战争毫无关系,也一直坚持中立与和平的外交辞令。然而作为世界上新崛起的、最能挑战美国的力量,任何冲突都和中国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这场战争后,无论俄罗斯是胜是败,因为其无法避免的衰落以及与西方的敌对关系会彻底倒向中国,成为中国经济上的附庸(政治上会因为中国官方对外政策的万能,导致俄罗斯仍然是有政治独立性的世界一极)。欧盟会加强和中国的合作来制衡美国,也想通过中国的影响来对俄罗斯进行试探,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重要。但因为亚欧大陆内部的战火,中国的很多战略计划会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俄罗斯彻底衰落后,中美矛盾会完全暴露出来成为国际上的主要矛盾,美国会全力对付中国(在特朗普时期美国就是这样做的,这个进程被拜登所打断了),台海问题很有可能成为下一场战争的导火索。

既然各国政府在这场战争中都是赢家,那么付出代价的,自然就是饱受战火摧残的乌克兰人民以及被制裁和普京的专制统治影响的俄罗斯人民了。当然也同样因为战争,乌克兰人会因为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而变得更加团结,俄罗斯人也会走出政治消沉的阴影变得更加激进化,这是未来进步的火种。

在俄罗斯彻底衰落后,中美矛盾会完全暴露出来成为国际上的主要矛盾,美国会全力对付中国(在特朗普时期美国就是这样做的,这个进程被拜登所打断了)

(二)常备军的发展趋势和民兵制的前景

在政治上,这次战争并没有重新书写世界格局,但这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乏善可陈。作为“二战”之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总体战,这场战争为我们在军事上提供了很多全新的经验教训。我们需要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总体战,为未来的战争与革命做好准备工作。毕竟在未来,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且革命战争一定是总体战。

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来俄军以及现代很多军队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人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微小的改良进行解决,但实际上微小的改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能战胜对手,也一定是通过增加自身金钱和资源消耗的方式。根本来说,是当前的军事制度出现了问题,需要回到军事制度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在人类历史上,成功的军事制度改革能让一支最无能的军队变成一支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是如此,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是如此,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是如此,毛泽东时期的中国也是如此。

在论述普鲁士军事制度时,恩格斯说:“它必须兼顾两个不同的、归根到底是互不相容的任务。一方面,要求把每个体格适于服役的男子都变成兵士,并建立一支常备军;常备军的唯一目的是成为国民学习使用武器的学校,并在遭到外来攻击时成为团结国民的核心。从这方面来说,上述制度是纯粹防御性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就是这一支军队又应当是半专制政府的武力后盾和主要支柱;为了这个目的,就需要把这个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的学校变成培养绝对服从上级的精神和忠君的精神的学校。而这一点只有通过长期的服役才能做到。在这里这两个任务的不相容也就表现出来了。防御性的对外政策要求在短期内训练大量兵员,以便在遭到外来攻击时拥有大批后备力量;而对内政策却要求用较长时间来训练数量有限的兵员,以便在国内发生暴动时有一支可靠的军队。”[4]其实自阶级社会开始以来,人类的军事制度就一直需要满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对内镇压需要一支人数较少或者尽量使用外国人组成的军队,对外作战需要一支人数很多以及本族人为主的军队。在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能兼顾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但新武器以及新对手的出现往往会让旧军队陷入崩溃,也随之会出现旧军队的改革。硝烟散尽之后,新军队通常会复辟很多旧制度,又变成了旧军队。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军事制度经常发生改变,都是为了适应新形势。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点认为,对内镇压的军队功能往往会限制对外作战的军队功能,如果我们只考虑对外作战的话,应该按照“全民皆兵”的原则建立普遍的民兵制。拿破仑曾说过“多兵之旅必获胜”,战争史上最为强大的军队通常都是按照这一原则来进行组织,比如知名的秦国、蒙古帝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都是全民皆兵的国家(并不是说这些国家内部就不存在镇压因素)。而当前,大部分国家的军事制度以及战争模式其实又回到了18世纪的情况。18世纪的欧洲战争是在王朝统治者之间进行的,目的局限于夺得一个省份、调整一下边界或者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冲突的范围有限。各国在武器上的花费越来越多,战争费用和之前相比也大大增加。后勤物资都在设防的仓库里,士兵平时也要住在兵营里,打仗时住在营地,不能外出掠夺百姓。士兵们打仗通常是为了钱,是被统治者用征募的方式应征入伍的社会渣滓,对军队也没什么感情。君主们需要用严厉的强制性命令、严肃的军纪、正规的教育和长期的训练才能把这些人组成一支能够作战的军队。群众不仅和士兵隔离开,也和战争隔绝开来,除了交税,只要战火不烧到群众,他们都不会在意。总之,18世纪欧洲战争的特点是:打法固定、阵地战多、目标有限、原则死板、墨守成规、优柔寡断。这非常符合今天很多国家的情况。

很多人认为这是当代战争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因为武器越来越先进和精密导致战争和军人会越来越往专业化方向发展,需要的人数会越来越少。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忽略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其实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趋势。一方面,越来越先进的新军事技术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士兵也要依靠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这些新技术。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普及,士兵需要的训练会越来越简单,直到平民也能轻易掌握这些技术。如果军事技术一直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那只能说明这项技术并不成熟。普及化后的技术才能发挥最大效力,让最多的人能使用先进技术来打败对手。世界军事史就一直处在这两种相互矛盾趋势下的此消彼长中。

当代军事仍然存在着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势。一方面各种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需要大量职业化军人来操作,另一方面各种先进装备特别是单兵装备的发达反而使得士兵的操作越来越简单。以前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完成各种任务(比如侦察作战防空等),如今在无人机、机械骨骼、单兵导弹等装备的帮助下能让任务更轻易进行。这就是军事领域里的辩证法。

其实,民兵制也并非不能掌握最新的先进军事技术,理想状态下的民兵制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趋势,而且会比现在的军事体制更加熟练使用新技术。在恩格斯提出军事制度的改革后,经过饶勒斯和托洛茨基等人的发展,民兵制又有了全新的内涵。简而言之,民兵组织是建立在生产单位的基础上,民兵队员在当地接受军事训练并像普通市民一样生活和工作。民兵在地方接受军事训练的时间可以很长,甚至可以远远超过常备军的服役时间,在当地得到充分的训练。在战时,经过长期训练的民兵能迅速转化为职业化军人,满足新技术对职业军人的要求。

在今天的环境下,特别是对防御方来说,民兵制更加适用了。由于各种先进武器小型化单兵化,给了分散化的民兵组成精锐部队的机会。由于进攻性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大,也迫使防御方的人员以及物资储备必须越来越分散(尤其是在战场上,武器威力的增强导致每单位面积内的士兵人数越来越少)。各种先进军事设备在全国各地分散化也为防御作战提供了良好条件,不至于被敌军的精确制导武器一下就打掉自己的所有军事设施。

由于各种先进武器小型化单兵化,给了分散化的民兵组成精锐部队的机会。

当然最关键的是后勤,因为战争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后勤。集中化的常备军通常需要供养一支庞大的后勤队伍,不仅造成军费开支大大增加,而且导致后勤线漫长,各环节众多,在敌军打击和自身协调不灵等因素影响下极其脆弱。民兵制下,各地区分散的后勤部门能及时提供后勤保障,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消耗,增加了作战部队的机动性。而且在普遍的民兵制下,即使各地区训练出来的民兵战斗力不如职业化的正规军,也能训练出大量的后勤保障人员,这是战争胜利最根本的保障。

(三)战争指挥权的灵活化

而且,民兵制不仅是能解决士兵的问题,还能解决军官的问题。前面我们提到,当前军事体制下军官素质偏低、指挥僵硬、墨守成规、协调不灵,教条主义和官僚化等问题严重。在具有压倒性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可以暂时忽略这些问题,然而随着技术优势的逐渐消失,这个问题又会暴露出来。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第44任院长罗伯特·斯格尔思对美军所受的威胁有清晰看法:“战争史提醒我们,每一个主要的军事优势最终都会产生与之抗衡的反应。美国用了50多年的时间才有了目前的军事优势,这是她将技术革新和工业能力转化为有效的战场优势这样一种非凡能力后得来的。这种军事优势越来越依靠精确地使用弹药的杀伤力来体现。不幸的是,善于创新的敌人会形成一种战争方法,试图击败我们在战争科学和精确武器使用的独霸局面,这是迟早发生的事情。”[5]在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军事和战略艺术的问题,也就是军官的指挥艺术问题。

实际上,很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俄军组建“BTG”这种营级战斗群,以及中美等国的合成营改革,都是为了增强基层军官的战场适应力和指挥能力。但问题的关键是,军事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是依靠技巧而不是理论。要求基层指挥官对作战条例熟悉的同时,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托洛茨基说:“战争以多门科学为根据。但战争本身不是科学而是实用艺术,是技巧……是残酷流血的艺术……如果我们核查一下军事科学‘永恒真理’的清单,我们所得到的只不过几条逻辑法则和欧几里德假设:侧冀防守、确保交通线和退路的安全、对敌方最薄弱的防御点进攻,如此等等。这样的原则就连对那些远离战争艺术的问题也完全适用。从袋子的破洞口偷食燕麦(即‘敌方’最薄弱的防御点)的驴子警惕地把屁股对着危险来源的方向,它肯定也是依照军事科学的永恒原则行动的。”[6]在军事上,所有的流派都只是把某时期和某方面的军事经验孤立起来并加以夸大,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点和任何教条主义都截然相反,它力求简单易懂,在实践中诞生最伟大的军事艺术。这和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孙子兵法》里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而继承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毛泽东,虽然从来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也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苏军部分地继承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苏军的教育体系中,一直要求其军官至少是高级军官应富有想象力,在战争中的指挥应该机敏灵活,训练和条令都强调作战中的突然性、机动性和夺取主动权。但苏联僵化的社会体制实际上无法做到这些要求,苏芬战争和苏阿战争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只有在“二战”中权力的下放才让苏军军官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今天的形势下,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层出不穷,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有很多种排列组合可供选择,更加需要一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指挥。这种方式应该与当前俄军等军队表面灵活实则僵化的改革截然相反,用一种真正颠覆性的方式对现有军队进行最大胆的改革。应该采用非固定编制的方式,随时根据作战需要来组成规模大小不一、兵种配置不一的联合军团,压缩指挥层次(在此我们不具体设想应该如何指挥,不过原则上层次越少越好),就像海军能根据作战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战舰组成舰队一样,陆军也应该如此。

这种军事艺术天才只能在全社会中进行最广泛的选拔,与任何陈旧腐朽的军事体制都毫不相干。当然,军事体制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体制而存在,如果社会体制不能更新,普遍的民兵制度也无法建立,特别是在阶级矛盾日益严重的今天(各国统治者害怕本国人民更甚于敌国)。不过这也说明了,现在只要有一个中等体量的工业国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建立工人国家,那么完全能建立一支足以让全世界胆寒的新军队。


注释:

[1]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2] 伊萨克·多伊彻,《先知三部曲》第一卷,王国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434页

[3] 列夫·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第一卷,丁笃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7卷,第112-113页

[5] 罗伯特·斯格尔思,《未来战争——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最新理论》,薛国安、张金度译,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6] 伊萨克·多伊彻,《先知三部曲》第一卷,王国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435、437页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迪爱好广泛的马克思主义者。文章基本上发在墙内,这里用来记录发过的文章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中国民族资本集团发展简史

“清朗”行动下,棉花糖般的世界【1】应何去何从?

汶川地震13周年祭:漫谈“范跑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