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ichell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手把手帶你破解產品設計白板題 (上篇)

Michelle
·
·
兩年前我在德國面試時,各家公司在考驗產品設計師專業能力的環節中,多是以出一份回家作業(take-home exercise)請面試者在特定天數內完成交出,不過最近我留意到,有越來越多公司轉向利用白板題(whiteboard challenge)來進行,究竟產品設計白板題是什麼?跟傳統回家作業的差別是?而到底又該如何準備?這篇文章就是要手把手,帶你來深入破解產品設計白板題。

什麼是產品設計白板題?

產品設計白板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根據一個題目,這個題目可能很大(例如設計一千層樓的電梯或是改善城市搭車體驗),抑或是很小(例如重新設計外送app的付款流程),並利用產品設計思考的能力,去拆解與定義問題,進而收斂並發想出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法。

之所以叫白板題,是因為通常面試者會在一個有白板的房間內,當著面試官的面,把自己的設計流程邊解說邊畫在白板上,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轉而以遠端進行,並使用線上白板居多,例如:Miro, Invision Freehand等等。

產品設計白板題與回家作業的差別?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The death of take-home design exercises,產品設計面試流程中的回家作業已死(嗎)?標題似乎是有點聳動,但的確,回家作業最為人詬病的點便是,需要耗費面試者大量的時間。

回家作業的特性多半要求面試者提交相對完整且high-fidelity的結果,一份作業通常需花費至少4–6小時完成,更長的甚至2–3天都有,許多面試者可能在工作之餘還要犧牲個人時間才能完成,在沒有提供報酬的情況下,難免會被認為是在凹面試者做免費工(雖然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是了)。

那產品設計白板題很大程度縮短了面試者完成設計考驗的時間,因為設計題目被要求在面試當下即席完成,最長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可以說是解決了面試者要額外花時間做作業的窘境。

白板題由於時間的限制,也不要求做到完美,相較於提供很棒的解決辦法或是漂亮的視覺,白板題更注重的是:

  • 產品思考的能力:在設計產品或新功能時,你能否找出背後的價值與設計的原因,又或是誰會是產品的潛在用戶,要如何設計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面試官期望透過白板題來測試設計師是否有相當程度的產品思考能力。
  • 設計流程:面對一個問題,你的設計流程會是如何,有哪些步驟和每個步驟後的邏輯,面試官可以以此來判斷面試者對設計流程的熟悉程度,以及是否跟公司的設計文化符合。
  • 團隊合作溝通的能力:在進行白板題的過程中,你是如何跟面試官互動的,對於對方的提問或批評你怎麼因應,白板題其實就像模擬未來設計討論的情境,面試官可以透過這整個過程,來了解你將會怎麼與他們合作。
  • 臨場反應能力:白板題由於是即席設計,所以也很考驗面試者在短時間內能否正確分析問題,探索各種不同情況與發想點子,面對可能來自面試官突如其來的提問,面試者能否處變不驚而不自亂陣腳,都能看出面試者的臨場反應能力。

如何面對產品設計白板題?

前面講了這麼多,那到底該如何面對產品設計白板題呢?我回想我第一次在面試時遇到白板題,緊張到不行,更不用提整個解白板題的過程就是個災難,講得結結巴巴,面試官還好幾次跳出來提示我下一步該怎麼做,超級尷尬(掩面)。

後來我參考了Solving Product Design Exercises這本書,再加上多次的練習,不管是跟朋友、跟Mentor,反正準備面試的那段時間我到處拜託人陪我模擬練習,最後整理出這套解題框架,而這個框架也讓我順利通過了白板題面試,我想有時間就把它整理成文章分享給大家,因為不管白板題的題目怎麼變化,有一套框架在心中,就如同吃下一顆定心丸,可以幫助你有條不紊地剖析問題,找出解答。

1. 掌握背景資訊

拿到題目後的第一個步驟,從掌握背景資訊開始,這裡最忌諱直接Jump to the solution,我喜歡把這階段想成是「把題目看得深一點」,所謂看得深入就代表需要去探討:

  • 題目描述中有什麼定義不夠清楚的部分?
  •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它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 這件事站在公司的立場上有什麼商業價值?
  • 這件事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上能夠帶來什麼效益?
  • 有什麼已知的限制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可以靠自己去推測,如果推測不出來或有疑慮,大膽地向面試官提問吧!記得面試官也是你面試當下能夠利用的資源。透過深入掌握背景資訊,有助於為之後的流程打下根基,除了確保你了解你的目標,有些潛在的痛點和洞見,甚至在探討這些問題的同時就會浮上水面。

🌰 舉個栗子:
Q:請為瑜伽老師設計一個數位產品來幫助他們管理工作。
A:我們為什麼要設計這個產品?可能因為瑜伽漸漸成為熱門的運動,有越來越多人投入這個市場去從事教學工作,設計一款數位產品幫助這些瑜伽老師更容易管理他們的工作,能夠為他們帶來價值,站在商業角度也有市場需求,能夠為公司帶來客戶與利潤。

2. 定義使用者

取決於你拿到的題目,題目中的使用者可能定義模糊也可能很明確。

在題目中沒有明確交代使用者,也就是定義模糊的情況時,你可以先從粗略劃分可能的使用族群開始,根據「使用產品的動機」去劃分是個不錯的辦法,不同的使用族群有不同的動機,例如在外送服務中,根據使用動機,可以區分出三大類使用族群:餐廳、外送員、顧客。在白板題有限的時間下,你可以告訴面試官你選擇針對其中某一族群去做發想,以及為什麼選擇這一族群的理由。

若題目中已有明確定義出使用者,試著去針對這一使用族群做更深入的探索吧!你可以針對像是:年齡、性別、地點、職業、移動性、科技熟悉程度等做探討,這些特徵都能幫助你更清楚地區分和定義使用者。

🌰 舉個栗子:
Q:請為最新研發的能夠整合天氣與GPS數據的新型割草機設計其操作介面。
A:這個割草機的使用者會是誰?是個人用戶用來割自家後院的草?還是專門的企業用戶用來割相對大範圍的草?由於題目並沒有明確定義使用者,我們可以自行假設這會是賣給企業用戶,由專家來使用的割草機,因為我們假設這個有整合天氣與GPS數據的割草機的成本較高,一般的個人用戶不太會需要用到這麼高級的割草機。

3. 了解使用情境與需求

前面定義出使用者後,下一步我喜歡把它想成是「設身處地站在使用者的鞋子裡想需求」,這階段要探討的是使用者會在什麼情境下(When & Where)使用這個產品/服務,了解使用情境能夠幫助更具現化使用者在使用產品的狀況,同時能夠幫助你找到潛在的需求或痛點。

如果設想情境對你拿到的題目沒有幫助,另一個方法是設想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去畫出使用者使用產品時會大致經歷哪幾個步驟(Stages),每個步驟下使用者會想什麼、會做什麼,可能碰到什麼樣的困難或可能有什麼樣的需求等等。

🌰 舉個栗子:
Q:請改善餐廳使用外送平台POS訂單管理系統的使用者體驗。
A:餐廳會在什麼情境下與這系統產生互動?餐廳通常會在接收到來自外送平台訂單時使用到這套POS系統,站在餐廳服務人員的角度,他們可能同時要處理內用顧客的點單,與來自外送平台的點單,再加上餐廳喧鬧與忙碌的工作環境,我們推測有機會發生訂單延遲或甚至是遺漏的情況。


小結

白板題進行到這裡,其實已經成功六七成了,端看面試官的要求,有些是請面試者發想一些點子,有些會要求畫出Wireframes,如同前面提到的,白板題的重點一直都不是最後提出完美的解方,而是面試者從理解與定義問題,到最後收斂出可能解法的這一串思考流程,而當你能夠正確拆解問題並定義好需求,後續的點子發想與畫Wireframes通常都能夠順利進行。

寫一寫發現文章有點長,所以決定分成上下兩篇來分享,在下篇會提到,找出需求後,發想可行解決方案到畫Wireframes的白板題後續流程,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用力幫我拍個50下手,你的支持是我繼續產出好文章的動力!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