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寫手如何賺到錢,新手村任務一

萊姆
·
(修改过)
·
IPFS
·
進到新平台我對自己說要了解平台,知道平台的特性,以及營利方式

這篇文章我想延續我的新手村任務,除了寫一篇我是誰的自介文之外,我想從認識平台的角度出發,去了解作為一個創作者,Matters提供了什麼樣的環境,以及如何鼓勵創作者黏著在這個平台上持續產出。

基於Web3.0的創作平台

Web3.0在2020到2021年在我的朋友圈席捲,無疑是最熱的詞之一,從炒幣的投機份子,到Defi生財之道的新投資學家,還有gamefi複利投資的各種說法,不明覺厲的我,開始了探索之旅,但老實說一直沒看到吸引我的落地應用,所有的備受關注的項目都在「In Progress」。

Web3.0讓原本中心化存儲的網際網路內容,改變成去中心化的存儲,可以想像就是在Matters的文章也可以有像是虛擬貨幣那樣的性質,不過目前Matters因為仍存儲在自己維護的節點,文章的存儲還是中心化的。不過無論如何,還是一個朝向Web3.0努力的好方向。

此外,綁定LikeCoin的分潤模式,內嵌的Liker拍手,讓創作者從內容產出的轉化為報酬的模式非常平滑。LikerLand的讚賞公民以及stake的規劃,讓他的收入與讚賞之間有穩定的報酬模型,讓人感覺非常放心。

你的掌聲,是我創作的麵包

從各家介紹Matters賺錢的文章中,很大一部分提到了讚賞公民與拍手數,我想這是Matters目前最主要帶來營收的方式,也就是說,如果我可以每個月產出兩篇文章,每篇文章得到100個拍手目標的話,依照這篇文章的分享(當然拍手的分潤會因為拍手總數多少而影響,但目前如果是這個轉換率計算),每個拍手可以獲得0.76台幣,200個拍手可以獲得153元,而且創作收入將是被動收入,只要內容好,將會持續有擴散效果,帶來更多收入。

就我現在理解,讚賞公民就是購買5000 LIKE Coin放在平台(21天後可以取回),就可以成為讚賞公民,過去還有看到每個月一杯咖啡5$就可以成為讚賞公民,其實概念都是成為付費的訂閱者,可以為喜歡的創作者加油,而這種加油的效果,相對非讚賞公民,可以有更大的分潤比例。(簡言之就是,誰都可以拍手,但是如果你很想支持創作者,讚賞公民的手拍起來更加響亮)

天下沒有白吃的麵包

就上一段對LikerLand目前分潤設計的理解,其實創作到獲取分潤的轉換方式,就是得到更多的拍手,目標明確,但是達成目標的方法還缺乏,我覺得方法有二。其一,好的內容是基石,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也會有更多人慕名而來,好的內容包含主題、論述,以及陳述篇幅與方式,有時候很看機運與緣分,但我可以掌握的是,每一篇文章的產出都是自己也會想看的;第二,主題規劃,文章風格的定調很重要,因為隨著寫作,讀者跟我會一起成長,我不可能永遠換主題,去吸引不同人群閱讀(方才說過,論述方式、篇幅與主題可能都只會吸引一部份人群,而論述方式通常不容易驟變),所以對主題的深度,廣度以及相關主題的規劃與發佈頻率就相當重要。

這段我理解到,對發佈主題的規劃,以及穩定的產出,提升產出內容的品質是讓拍手數上升的關鍵之路,但如何才能不斷產出好的作品呢?

產出是生活的沈澱

好的產出來源,可以來自書本,可以來自工作,也可以來自生活瑣事,但是無論如何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份,所以我覺得,好的產出往往是你在生活或工作上足夠努力的外溢報酬。在medium寫作兩年多,產出可以是規劃好的,逼著自己去讀書,再去產出,但這種模型會造成副業的壓力過大,壓迫到主業的成長時間。我反而覺得好的模型是讓自己的寫作很自然,像是說自己的故事,或者工作的瑣事,也就是說,生活得多采多姿自動的造就這一切,唯一的壓力就是在產出時的回憶以及編整工作,我更偏好這樣的模式,我也認為這樣的模式讓我自己更好的達到「長期穩定創作」的目標。

總結

Matters於我而言,是個熱愛新技術,勇於擁抱科技與鼓勵創作者的園地,在這裡,創作者不需要擔心產出變現,我們只有一個關注點,那就是如何讓作品得深度與廣度足夠吸引到讀者,讓讀者跟我們一起在閱讀得過程中成長。

於創作者而言,任務就是創作出好的作品,而作品的來源我認為源自於生活,落地到每一天,就是努力在工作上、生活上找到熱情所在,探索這寫熱情的內容,並將其中內涵彙整成文章,而文章的規劃必須是逐步遞進的,發文的頻率,必須是穩定的。如此,我期待自己將在這個Matters,我可以穩定的創作,穩定地受到讀者的青睞,以及各位的掌聲,感恩。

文章已經結束了,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是我給自己進入新平台的第一個功課以及期許,從別人成功的經驗裡,去看見自己可能可以做的規劃,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字,請不要吝惜你/妳的掌聲,感恩。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萊姆我是萊姆,現居台北的軟體工程師,曾經在北京生活兩年,旅遊魂在我內心,喜歡跟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人們一起交流。世界之大,我想去看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抓回生活的自控感

我與我北漂的日子

100行python code追蹤PTT現在紅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