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有翊說藝yiart histor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你必須要知道的事!談北宋與南宋繪畫的不同

有翊說藝yiart history
·
·
岳飛《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說的是靖康之禍喪失半壁江山之痛,公元 1127 年,宋高宗趙構(1107—1187) 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宋始立。 在動盪的年代,南北宋畫院孕育了一批傑出的畫家,而兩宋的繪畫風格也出現差異......

好大!北宋的巨碑式山水

北宋的山水風格為巨碑式山水,簡單來說,就是把山水畫的主體放在畫作中央位置 。

最經典的作品為現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這三件作品體現了北宋畫家在繪畫中表達莊嚴高貴的風格。

由左至右: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

風格改變的開始—李唐

作為南宋四大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之一的李唐,曾經任職於北宋徽宗建立的宣和畫院,金兵攻入後,李唐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南宋建立紹興畫院後,才又進入畫院。李唐的風格早期和晚期有者明顯差異,早期作品如《萬壑松風圖》是北宋巨碑式山水,而晚期的李唐出現對角式構圖風格,讓畫作出現空間感與意境,如院藏《江山小景圖》。

《江山小景圖》(局部),李唐,絹本設色,497x186.7cm,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邊角式山水的代表—馬遠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出身於繪畫世家,任宋光宗、宋寧宗兩朝畫院待詔。奠定了南宋小景山水中著重前景、忽略中景遠景之特色, 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第二高峰。

馬遠因其構圖簡潔,將重點表現於畫面一 角,其餘以淡墨渲染為山嵐、遠樹,並藉人物眺望姿態導引觀者視線至虛曠空間,留有供觀者的想像空間,故有「馬一角」之稱 。

國寶—《山徑春行圖》

這是為馬遠後期作品,注重前景、省略中景遠景,除為馬遠特色外,亦代表南小品山水的成熟期。」,左下有馬遠落款。其主題描繪高士漫步於溪畔坡岸上,後一童子攜琴相隨之貌。

畫作右上有宋寧宗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呈現詩畫意境相符的關係,而高士撫鬚思考、目光向右凝視,也將觀者視線導向帝王題詩。

畫作前景為枝幹前後相依偎的兩株柳樹與小石坡,中景為高士和童子與朦朧的小徑,遠景則為墨染遠山。

筆法上,前方石塊以淡墨染之,皴法為斧劈皴,特別的是馬遠斧劈皴在畫作左下石塊轉折處留有白邊;柳樹樹幹則以濃墨勾勒,淡墨染之,以清晰的墨線呈現柳枝搖曳、柔軟的姿態,柳枝從左伸展到畫作中央,並向向下拖延,樣的手法馬遠為特有,因此馬遠又被稱為「拖枝馬遠」。

《山徑春行圖》,馬遠,冊頁,絹本淡設色,27.4x43.1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皇帝考試得獎的作品?

Michael Sullivan教授曾經推測,當時皇帝用「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這句詩為考題,馬遠這件作品為得獎作品。這個推測代表如果考題(詩句)是事先就寫在紙上,畫面中高士撫鬚遠望的視線應該是刻意的安排,由視線望向皇家的題詩,展現對皇家的尊敬。

當我一開始閱讀到這份文獻時,這個推測實在是耐人尋味。不過究竟是不是考題?皇家的題詩是先寫的還是後寫的?到底是得獎作品嗎?早已成為歷史謎團,我們只能穿越去南宋問馬遠啦!


參考資料

呂澎,《溪山清遠—兩宋時期山水畫的歷史與趣味轉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2004)

倪再沁,《宋代山水畫南渡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高輝陽,《馬遠繪畫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3 卷 3 期 (1996),頁 83-104

蕭麗玲,〈也談馬遠〈山徑春行〉的詩畫關係〉,《故宮文物月刊》,總 288 期 (2007 年 3 月),頁 88-92。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