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洛書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回應內政部:「囤房問題有限」是真的嗎?

洛書
·
·

(本篇原發布日期為2020/06/03,回應內政部2020/05/26「數據顯示臺灣囤房問題有限 整體趨勢朝向均衡」新聞稿)
上週內政部大張旗鼓發佈新聞稿說「囤房問題有限」,順便酸了一下其它倡議者都是「靠直覺想像引發無謂對立與社會成本」。

好,那我們也從資料與事實層面回應,要談大家來談。我也早就受夠了不管是民進黨還是內政部還是哪個網紅整天在說什麼「超過一半的的空屋為一屋者持有,多屋者手中的空屋僅占所有空屋的7%」這種鬼話了。

拿這種明顯有問題的數據,不去搞得更清楚一點,還整天叭啦叭啦講,一副「我們要用數據說話,你們在說的都是無稽之談」的嘴臉,看了真的很煩。

【囤房數據沒有全國歸戶】

內政部光是第一段用財稅數據論證「多屋者囤房現象不明顯」就大錯特錯。他們宣稱「持有四間以上房子的多屋者共擁有約47.7萬間房子,僅占房屋總數的4.52%」。

但事實上,這個數據只能看到「在同一縣市」持有四間房子以上的多屋者。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使用全國歸戶後的資料。在內政部所使用的資料裡面,是「個別縣市」統計後加總的結果。

也就是說,如果某A在台北、新竹、桃園、台南各一間房,請問你是多屋者(四屋以上)還是少屋者?在內政部使用的資料裡面,你是「持有一屋」被計算四次,而不是「一個(四屋以上)多屋者」。

貼文不展開講太多,總之用了正確的全國歸戶數據後,實際上多屋者持有的房子不是47.7萬,是176.9萬,多了快130萬;比例也不是占房屋總數的4.52%,而是15.1%。

【持有狀態與空屋勾稽沒有家庭歸戶】

內政部的另一個論證,是「超過一半的的空屋為一屋者持有,多屋者手中的空屋僅占所有空屋的7%」,這資料是把空屋清冊與房屋財產資料表進行勾稽得到的數據;而有了房屋財產資料表,就又出現了歸戶問題。

結論是,內政部這次數據有進行「全國歸戶」,卻又漏掉了「家庭歸戶」。沒有家庭歸戶會怎樣呢?看過內政部的數據後,相信大家都疑惑過「如果空屋有超過一半都是一屋者持有,那這些人都住哪裡?」,家庭歸戶就是解答之一。

某A與太太和一個未成年小孩名下各持有一間房子,若沒有進行家庭歸戶,在資料上就會被計算為「三個人各持有一間房子」。如果他們一家住在其中一間房子,另外兩間為閒置空屋,由於那兩間空屋是某A的太太與小孩分別持有,所以就會是「一房者創造的空屋」了。

但這真的是「一房者創造的空屋」嗎?不是吧。所以要進行家庭歸戶後,才會被計算成更準確的「某A的家戶持有三間房子」。

跟全國歸戶一樣,家庭歸戶後的資料也會增加房屋的集中程度。家庭歸戶的公開資料更難找,目前我們只能找到2007年的資料,顯示了做完家庭歸戶後多屋者持有的房屋多出了60萬,不知道現在是多少呢?期待有著各種資料的行政部門,可以提供更嶄新完善的數據囉。

【母數嚴重低估扭曲,勾稽結論當然也錯】

因為欠缺歸戶計算,我們可以看到內政部計算出的「四房以上多屋者擁房數(比例)」,是大幅低估的狀態。母數都錯誤低估了,勾稽出來的數字當然也是錯的。

當然,因為「房屋持有(全國家庭歸戶)」政府並未公開,所以我們只能知道內政部的計算是錯的,但是對的數據則是需要內政部「提出更詳細的事實基礎」。

我們認為,「先問有沒有,再問怎麼辦」才是政策討論的良好態度。如果連「囤屋現象是否嚴重?」都無法釐清,甚至根本是錯誤的資訊,那恐怕才會引發無謂對立與社會成本。

建議內政部應採「房屋持有(全國家庭歸戶)」與「低度使用(用電)住宅」兩組資料,重新勾稽計算,拿出如其新聞稿宣稱「更詳實的事實基礎」。

新聞稿連結:https://ours.org.tw/2020/06/02/vacanthouse/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