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金英夏的殺手情節
我一直是《犯罪心理》的忠實粉絲,從開播以來就追著看,如今已經快二十年了。時不時回看,每次都有不同的發現。這次回看到我很喜歡的一集,是第四季名為「Zoe‘s Reprise」的一集,其中扮演連環殺手的演員Johnny Lewis,居然發現他曾是Katy Perry的前男友Johnny Lewis,拍拖一年半分手。83年出生的演員,怎麼一查wiki,年紀輕輕就死了呢?劇中,他扮演的連環殺手出神入化,不想,在看他生平的時候才知道他本人成長於邪教家庭,然後在2012年殺死80多歲的房東老太太和她的貓之後,不知道是墜樓還是跳樓死去。震驚的同時,讓我突然想起韓國著名作家金英夏的書裡的一句話——
A poet named Francis Thompson wrote, "For we are born in other's pain, / And perish in our own."
這句話似乎在專注於殺手Mind的金英夏小說裡引用的恰到好處。我們都在他人的痛苦中出生,在自己的痛苦中死去。
《Diary of a Murderer》中譯為《殺人者的記憶法》。結合中英翻譯的題目,似乎也能猜個八九成,這個小故事是關於一個逐漸被阿茲海默症蠶食記憶的殺手的掙扎。
之前寫過一兩篇關於阿茲海默症的書評,尤其是Lisa Genova的《Remember》,這本書讓我知道阿茲海默症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阿茲海默症最先攻擊的就是新的記憶,人逐漸喪失新的認知,也喪失對新事物的記憶能力。這樣的時期也就是有接觸這樣的病症的人所說的,患病者對於以前發生的事情、那些長期記憶倒是「記憶猶新」。金英夏筆下的殺手也是這樣。
其實,從@黃崇凱 的《68年生的金英夏》一文中,我認識到了自己並不熟悉的金英夏一面——原來,他跟趙南柱相似,專注於描繪韓國的父親形象,當然,也打破了傳統的父親形象描寫。我沒有看過很多金英夏的故事,只是從《殺人者記憶法》以及《I Have the Right to Destroy Myself》這兩本書中感覺到金英夏似乎有一種「殺手情節」,彷彿他想要通過自己的短篇或者中篇小說的主人公來鑽到「殺人者」的頭腦中一窺究竟,把殺人者的Mind乾脆剖開了給讀者看。
然而,金英夏筆下的殺手們又不是一般Thriller中的殺手,他的殺手要麼是逐漸失去記憶的老頭,要麼是以為能夠通過謀殺解除他人痛苦或者幫助別人的「慈悲天使」。無論哪一個,金英夏的「殺手故事」沒有月黑風高,有的只是平凡、普通的韓國現代生活,而隱藏在生活的瑣碎裡的殺手卻恰好因此離我們更近。
其實我一直沒有看出金英夏與趙南柱類似的一面,至少,沒有將金英夏與smash父權聯繫在一起,總覺得他筆下的殺手只是碰巧也是一位父親。也可能,我讀他的作品還遠遠不夠,下一部準備讀他的《黑色花》。
我更相信金英夏的「殺手系列」小說及短篇故事更像是肖像故事,是他想通過對看起來平凡的社會人的剖析讓我們看到隱匿在每個人背後可能的那個「殺手情節」,就好像他說的,人們(傻瓜)總是終其一生想要把人分門別類,這既簡單又危險,因為當有人不能被收入他們的類別裡時,這些普通人就無法想像了。
There are fools who spend their whole lives putting everyone into categories. It makes things easy, but it's a little dangerous because they can't fathom people who don't fit into their flimsy boxes, like me.
金英夏的「殺手肖像」故事就是要打破這些類別,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人——普通人。
讀金英夏的英譯本,總會讀出一股哲學的味道,說不上喜歡還是不喜歡,但確實感覺深沉。我最喜歡的一句是下面👇這句讀起來輕巧又好笑,卻還讓我思考這個文字遊戲究竟是譯者的「再創作」還是韓文原文如此。要是在這裡有一個註腳就好了。😂
He glanced at me and asked, "Are you a doctor?" He had misheard "killing" for "healing."
我不得不在這句話上停留良久,想世間的多少痛苦是本著「healing」的目的結束於「killing」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